抱宝宝爸爸比妈咪有优势

“奶爸”抱孩子花样多

母亲最常用的抱孩子方式是有问题的。育婴老师演示说,母亲们经常把孩子背向外搂在怀里,下巴搁在一侧肩膀上。这种抱法专业称为“小提琴手”,虽然省劲,但当孩子对外界事物有所反应时,只能头往一侧转动,时间一长会出现两侧转动不对称的毛病。科学的抱孩子方式有很多种,有“飞机抱”、“旋转抱”、“上下抛”等,甚至可以“倒提”,这些花样对婴儿的成长非常有好处。其中两个大人把孩子相互扔来扔去居然也是抱法之一,孩子能享受到在空中“飞”的乐趣。这些方式爸爸做起来更合适。

防止意外“奶爸”更胜任

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种意外,爸爸往往应付起来更合适。老师举了不久前一婴儿被果冻噎死的例子,讲明只要孩子的爸爸有一点救生常识,孩子完全不会遇险。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一手倒提孩子双脚,另一手拍击其背部。或者捏住孩子鼻子,嘴对嘴强力吸气。这些对于爸爸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而妈妈做起来可能会差些。

父教对孩子影响大

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和社会地位,决定了父教对孩子的重要性。“现在很多父亲都为事业忙着挣钱不和孩子玩,孰不知,孩子才是最大的事业。”男性的性格优势和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和孩子频繁接触才能把这些带给孩子。但如今有很多男孩子性格中女性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超级奶爸”抱宝宝更有优势

  带婴儿应该是妈妈的主业,这是目前大多数人的看法。然而,育儿专家却颠覆了这个看法――就连抱孩子,爸爸都有自己的先天优势,更别说对婴儿的日常照顾了。

  “奶爸”抱孩子花样多

  母亲最常用的抱孩子方式是有问题的。育婴老师演示说,母亲们经常把孩子背向外搂在怀里,下巴搁在一侧肩膀上。这种抱法专业称为“小提琴手”,虽然省劲,但当孩子对外界事物有所反应时,只能头往一侧转动,时间一长会出现两侧转动不对称的毛病。科学的抱孩子方式有很多种,有“飞机抱”、“旋转抱”、“上下抛”等,甚至可以“倒提”,这些花样对婴儿的成长非常有好处。其中两个大人把孩子相互扔来扔去居然也是抱法之一,孩子能享受到在空中“飞”的乐趣。这些方式爸爸做起来更合适。

  防止意外“奶爸”更胜任

  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种意外,爸爸往往应付起来更合适。老师举了不久前上海一婴儿被果冻噎死的例子,讲明只要孩子的爸爸有一点救生常识,孩子完全不会遇险。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一手倒提孩子双脚,另一手拍击其背部。或者捏住孩子鼻子,嘴对嘴强力吸气。这些对于爸爸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而妈妈做起来可能会差些。

  父教对孩子影响大

  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和社会地位,决定了父教对孩子的重要性。“现在很多父亲都为事业忙着挣钱不和孩子玩,孰不知,孩子才是最大的事业。”男性的性格优势和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和孩子频繁接触才能把这些带给孩子。但如今有很多男孩子性格中女性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患有糖尿病的爸爸妈妈生宝宝的优生宝典

  对于遗传,父母的影响各不同

  糖尿病的遗传非常复杂,迄今并未十分清楚。子女从父母那里可能得到容易患糖尿病的基因,加之一定的环境因素,彼此互相影响,则可能得病。在这里,环境因素主要充当导火索和催化剂的角色。在不同的人种或民族,遗传所起的作用强弱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个存在这些危险基因的人都会发生糖尿病。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会发生糖尿病。

  1、型糖尿病父母都可遗传,遗传性父亲比母亲强。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以检测到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以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患者的兄弟姐妹中这些抗体的阳性率也比无1型糖尿病的兄弟姐妹高,而且这些抗体阳性的同胞更容易患1型糖尿病,抗体滴度越高,患1糖尿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利用这些抗体预测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疾病,而且往往与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伴随存在。母亲在2型糖尿病遗传中的作用超过父亲。如果父母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更容易得糖尿病。

  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由母亲遗传的糖尿病,呈家族性发病,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为0.5%~1.5%。女性患者子女可能患病,男性患者子女均不患病。这类患者多在30~40岁发病,体型正常或偏瘦的较多,伴有耳聋,少数伴有其他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另一种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发病较早,通常患者在25岁以下时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2%~5%。其主要特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家族中有多个患者,而且3代以上连续发病。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25岁以前,并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个别也可以在中年后才出现症状。

  

久久健康网温馨提示:

与2型糖尿病不一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不是引起MODY的主要因素。MODY主要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降低,无酮症,一般不需胰岛素治疗,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往往有效。在临床上,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起病年龄轻,小于25岁,无酮症倾向,不需胰岛紊治疗的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此病。

  (编辑:苗皓)

本文Hash:623f1dbd9727f5156c3376e910e5485594de585b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