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艺术家闪亮登场!

画画和手工艺制作为学步儿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学习经验。宝宝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一时期将会开始逐渐形成,所以经常带宝宝涂涂、画画,做做裁剪、裱糊、捏橡皮泥等活动,对宝宝运动技能和和动手能力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带着宝宝做手工活动时,要时刻记得,过程――而不是结果――最重要。也就是说,父母或看护者在带宝宝做手工的过程中,如果心里一直想着要做出成果来的话,那么,这些活动不仅会失去它们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和大人都感到无比的失望、沮丧。而且,有些大人过于期待结果,所以在宝宝忙着做手工的时候,总是恨不得亲自上手,甚至事事代劳!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在大人的“帮助”下,宝宝是画出漂亮的图画,做出像样的手工了。然而,她们缺失了自己动手操作的真实体验。相应的,宝宝的各种技能也无法得到有效地锻炼与提高。对小宝宝来说,像“涂胶水、粘物品”这样的事也非同小可呢。所以,即使宝宝做得“不对”,也不必着急。我们都知道,在大人的参与下,艺术品可以做得更漂亮,完成得更快,也更精致。但是,如果想让宝宝真正从活动中受益,那么,我们就必须放手让她们自己去做!

……

不要忘了把宝宝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示出来哦。您可以把它们挂在墙上、门上,当然还有冰箱上啦。您也可以利用它们自制一张桌布哦:先在餐桌上铺一张深色的桌布,然后把宝宝作品摆在上面,最后铺一张透明的塑胶餐布就好啦!另外,用宝宝的画作为礼物送人,或是用来做礼品包装纸也很温馨呢。如果您愿意,还可以为宝宝专门准备一个“公文夹”哦。将她早期的创作或最棒的一些作品都用三孔活页夹或塑料文件袋保存起来。(每件作品上都要标好日期或宝宝的年龄哦。)如果作品特别大,或者是立体的,您可以用相机把它们拍下来,再把照片放进“公文夹”里。

本章中的活动将为您和宝宝带来丰富的艺术和手工体验。不过要知道,对于您和宝宝来说,这些体验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因此,如果您感到疲倦、急躁或无法集中精神,就不要勉强做。只有精神饱满、态度端正,才会让您和宝宝在艺术世界里遨游得更广、发现得更多、创造得更美哦!

……

纯真的涂鸦时代

在生下第一个宝宝后不久,我买了一本很棒的亲子游戏书。书上说,当宝宝9~12个月大的时候就该开始涂涂画画啦。书上甚至还把每一个步骤都清清楚楚地列了出来:先让宝宝舒舒服服坐好,再给她一些白纸和一根大号蜡笔。接着,先为宝宝示范怎样在纸上画图,然后看着她画。

当看到这时,我才万般无奈地发觉,书上所说的那个“黄金时期”已彻底离我远去了!我的宝贝女儿,已经过了一周岁生日,却还没有任何与白纸和蜡笔接触的经历呢。于是我飞快地奔向商店,买了蜡笔和画纸。一到家就兴冲冲地把女儿抱到小餐椅上坐好,为她铺好白纸,教她用蜡笔画图,然后等着看她画。可是,当她开始又撕纸又吃蜡笔的时候,您能想象当时我有多么灰心沮丧吗!不过,幸好后来证实了,女儿并不是像我所担心的那样错过了发展期。她那天的举动,只是因为忽然要面对一项奇妙的新活动,还没准备好罢啦。

等宝宝们准备好了,她们就会在涂涂抹抹中得到很多乐趣咯!宝宝通过大量的涂鸦活动,会慢慢了解到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同时还能强健自己的小肌肉,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哦。……

成长的印记

宝宝能学到:体验小脚在纸上踩压的不同感觉;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灵感 也增加了亲情。

您需要准备:绘图纸

蜡笔、水彩笔或者颜料

让宝宝光着脚丫站到纸上,然后,由您用铅笔或蜡笔把她的两只小脚的轮廓描下来。然后,再挨着宝宝的小脚印,把您自己的也描到纸上。最后,和宝宝一起用蜡笔、水彩笔或颜料为四只脚丫涂上颜色吧。大一点的宝宝会想要为脚丫们涂上指甲油或画上有趣的装饰哦。

吹吹画

宝宝能学到:让宝宝学会用气吹吹,增强小宝宝的肺活量;开启新鲜的创作之路,会给宝宝带来新鲜感和更多灵感哦。

小贴士:如果您的宝宝已经学会吹东西了,那她就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活动啦。如果还没学会也不要紧,让宝宝把吸管当成画笔来画画也是种新体验呢。

您需要准备:广告色

吸管

在纸上滴一点儿稀的液体广告色。然后,让宝宝用吸管把颜料向四面八方吹开。如果您愿意,还可以再加几种颜色,让宝宝吹出更缤纷的效果哦。您也可以用不同材质的纸,做出的效果会大不相同呢,快和宝宝一起试试吧。

再现“活字印刷术”

版画,就是在纸上或其他平面上印出一件物品的轮廓。当然啦,印之前还要在物体表面涂上颜料。涂颜料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拿着物品直接蘸取颜料,也可以用毛笔或滚子把颜料刷到物体表面,还可以借助印台给物品上色哦。

……

笑笑袋

宝宝能学到:撕纸能够锻炼小手的肌肉及灵活性;搬举又轻又安全的大袋袋,发展粗大运动技能,促进宝宝身心健康发育。

小贴士:一旦纸袋被填满,宝宝或许就会对游戏失去兴趣了。不过没关系,只要宝宝充分享受到了撕纸的乐趣,就达到这个活动的真正目的啦!

您需要准备:用来撕的报纸或者旧杂志

纸袋

橡皮筋

蜡笔、彩笔或颜料

拿出旧报纸或杂志让宝宝撕着玩儿吧。让宝宝把纸撕出碎片,塞进纸袋里。当袋子装满时把袋口扎紧,再在袋子上画一个大笑脸,“笑笑袋”就完成了!这个“笑笑袋”很大却很轻,无论宝宝是想要把它举起来、搬到别处,还是把它扔出去,都很容易哦!

清蒸鱼闪亮登场(1)

现在,很多家长想给宝宝多吃鱼,但又认为像刀鱼、鱿鱼等鱼含太高的胆固醇,不适合小宝宝吃。但是,一般动物性食物,胆固醇的含量都会高一些。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同时吃多种足量的蔬菜水果,就能避免胆固醇过多。其实只要宝宝不过敏,什么鱼都可以吃。品种越丰富,孩子的营养越全面。不过,量的方面要适当。

生鱼能不能让宝宝吃?

鱼没烧透就不能让宝宝吃。经常吃未经煮熟的鱼或生鱼,就有可能患寄生虫病,出现食欲不振、腹疼、肝肿大、黄胆以及浮肿等症,严重的会引起腹水。因为在鲜鱼中,特别是淡水鱼中常有寄生虫寄生。因此家长们在做鱼时,一定要煮熟烧透,不能让宝宝吃生鱼和没有烧透的鱼。

少给宝宝吃鱼松!

鱼松营养价值高,食用方便,而且不用担心鱼刺问题,家长们也许会认为这是宝宝最好的吃鱼方式。因此,有些爸爸妈妈让宝宝大量食用鱼松:拌稀饭、拌面条,给宝宝作零食。然而,有研究表明,鱼松中氟化物含量比较高。假如爸爸妈妈每天给宝宝吃10至12克鱼松,宝宝将从鱼松中吸收氟化物8到16毫克,再加上每天从水和其他食物中摄入的氟化物,那么,宝宝体内的氟化物的量很容易超过安全值。氟化物在体内蓄积,容易导致宝宝食物性氟化物中毒。很多儿童发生氟斑牙或氟骨症,都与过多食用含氟化物过多的食物相关。所以,鱼松可以吃,但是不能当作营养补充品长期食用,更不能成为宝宝摄取鱼肉的惟一来源。

选购鱼类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购鱼类时应注意:肉质要有弹性、鱼鳃呈淡红色或鲜红色、眼球微凸且黑白清晰、外观完整、鳞片无脱落、无腥臭味等。怕鱼刺卡着宝宝的妈妈可以给宝宝选择罗非鱼、银鱼、雪鱼、青鱼、鲶鱼、黄花鱼、比目鱼、马面鱼等。这些鱼肉中几乎没有小刺。吃带鱼时先去掉两侧的刺,就只剩中间与脊椎骨连着的大刺了,也很好剔。吃鲈鱼、鲫鱼、鲢鱼、胖头鱼、武昌鱼时,可让宝宝吃鱼腹肉,没有小刺,可以放心给宝宝吃。

还有,鱼肉买回家后最好采用清蒸或烤的方式,避免油炸,以保留最多的营养。

做份清蒸鱼给宝宝吃:

原料:鳊鱼1条或带鱼500克;食盐1匙,糖1匙,酒1匙,姜、葱少许,熟油1大匙。

制作方法:(1)将鱼去鳞及内脏,洗净,鱼身划刀口或切块;(2)把鱼放入瓷盘中,用食盐、料酒、糖、姜拌匀,覆上保鲜膜,置高功率3分钟,再置中功率3分钟加热;(3)取出,撒上葱末、熟油即可;(4)选用鱼肚部位的鱼肉喂宝宝,此处鱼肉几乎无刺。

还有,既然了解了哪些鱼刺少,妈妈们完全可以进行更多尝试,比如说:自己动手做鱼泥。选用刺少的鱼,去头尾取中段,去皮和中央骨,用斩砸的刀法把鱼肉剁得极细,用手摊开看不到颗粒,似泥一样,这就是鱼泥(也叫鱼茸)。然后,你可以按照购买的瓶装鱼泥的配方进行炖、炒、煮,也可添加各种蔬菜泥烹饪,配制更多口味的鱼泥给宝宝吃。

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小小艺术家好呢?

孩子的艺术特色要怎么培养才好呢?父母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如何才能对孩子的艺术进行有效果的培养呢?

对于幼儿来说,从小接受艺术教育,不但是才能的培育,而且对其一生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掌握孩子脑功能的类型特点,对于父母和老师至关重要。3岁前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非常迅速。您从来没跟宝宝讲过的话,他突然有一天自己会说了。如果您经常与宝宝一起唱儿歌、读诗歌,潜移默化中,宝宝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提高,宝宝的创作能力也会相应地有很大提高。

一为宝宝准备充足的艺术材料

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颜料,让他自由地探索各种颜色带来的快乐,或许不久之后您就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幅“印象派”画作;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小乐器,让他自由地弹奏、敲击或吹奏,或许不久之后,您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首令人“情绪激昂”的“军队进行曲”。

二用身体动作来感受艺术

3岁前宝宝的思维特点是动作性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宝宝的艺术能力时,要注意让宝宝用具体的身体活动来体验和感受艺术。比如,宝宝喜欢“小燕子”的歌,您可以让宝宝挥动胳膊学燕子飞,感受小燕子是怎么飞的。

三重视艺术感知与体验

艺术感知与体验是艺术创作与表现的前提,并为创作与表现提供素材。因此,您不能只注重宝宝创作了什么,而应该注重宝宝创作以及创作之间的这个体验的过程。艺术的巨大潜能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无限表达空间,培育的方式千变万化,每个宝宝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关键是您有没有从观念上重视宝宝的艺术能力的发挥。如果您重视,宝宝的创造力一定会让您大为吃惊的!

本文Hash:b85aa60500305c8deaa957dccbe7676a0b13f5d6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