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儿童也有焦虑症

如今,多动症、抑郁症、孤独症等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也“盯”上了一些幼儿,儿童焦虑症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时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烦躁、吵闹、胆怯,害怕去幼儿园或陌生的环境;有些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表现出对学校的恐惧:萎靡不振、甚至缠着妈妈说不要去学校。这种情形会持续几周、三四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束手无策。

开学了,一些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心理焦虑。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而在我国,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也非常严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透露,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有焦虑症等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办公室主任刘津博士则认为:“3000万是最保守的估计,实际人数可能扩大到5000万。”而令人忧虑的是,遭遇心理困扰的孩子的年龄,已经向下延伸到了学龄前。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教授。

郑毅教授表示,孩子有这些表现,可能是患了焦虑症。他介绍,儿童焦虑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它是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

近年来,儿童焦虑症的患病率有所上升。但由于幼儿语言表达的困难、独生子女的任性、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等等原因,孩子在很多情况下会发脾气,或有不愿意去陌生的地方、哭闹、紧张等一系列表现,父母及家人很少把它与“病态”联系起来,因而不容易被早期发现。

第一时间发现异常

父母该如何区分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偶尔的情绪不好,还是真的有焦虑症的倾向呢?

郑毅教授介绍,不同的焦虑症儿童有不同的症状,但幼儿期主要特征表现为:情绪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和同龄的孩子比明显地胆小,在很多场合容易害怕、或有大祸临头的不祥感觉,急性发作能达到惊恐的程度;不愿离开父母,尤其纠缠母亲,在幼儿园惶恐不安,有发作性紧张、恐惧;六七岁的学龄孩子拒绝上学,即使勉强到校也很少与同学老师交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也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病情严重的孩子会出现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心跳加快、头晕、出汗、脸红、口干、四肢发冷、便秘、尿急、尿频等;晚间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恶梦或有梦魔等。

郑毅教授指出,判定孩子是否有焦虑症倾向的关键在于:观察孩子是否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与他自己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有与孩子的年龄特点很不相称的地方,或给孩子自身、父母、监护人等带来持续的、重复性的痛苦和麻烦。如果孩子有上述现象,父母就要向儿童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了。

是什么让孩子如此焦虑

根据症状特征,儿童焦虑症可分为分离性焦虑(它几乎占了儿童焦虑症的50%)、社交性焦虑、广泛性焦虑、考试焦虑、惊恐发作等等。

对于儿童焦虑症的诱因,郑毅教授认为,主要与孩子的心理因素、自身性格、遗传、环境因素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有些父母固执地以为,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也要会,且样样都得精通。由于有了这样的“高起点”,父 总是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不认可,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而这些高标准的要求常常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违背儿童心理的超前教育和过多的压力刺激,是导致孩子焦虑症的主要因素。

郑毅教授说,在这方面,某些媒体对早期教育功效的过度宣传,和对“成功”个案的夸张渲染,比如四岁的孩子能认几千个字等等,给很多家长造成一个错觉:即孩子的潜能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其恶果是,孩子对学习的最初记忆就是:痛苦。一些孩子刚刚到上学年龄就过早地厌学、说谎、抄袭同学的作业,学习度日如年,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出现学习恐惧症及考试恐惧症。

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症的一个因素。2~5岁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这时候,孩子想自己做很多事。但父母家人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各种能力得不到培养并产生一种错觉,即“我是最重要的”,从而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如果父母或家族成员中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问题,孩子也属于易感人群。比如爸爸妈妈对某些危险估计过高,时时给子女一些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孩子就很容易被“传染”。

降低孩子的焦虑“指数”

郑毅教授认为,面对焦虑症孩子,父母家人要反思: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给了他过多的压力刺激?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他给出了一些方法――

◎父母率先甩掉忧虑

父母的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所以,父母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面对孩子的焦虑表现,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自信、果断,避免大惊小怪;将内心的焦虑彻底甩掉或尽量克制,在孩子面前不露出蛛丝马迹。因为,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希望爸爸妈妈轻松地和自己一起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这会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而此时父母脸上流露出哪怕一点点的焦虑,对孩子来说都无异于雪上加霜。

◎压力只需一点点

“高处不胜寒”,对孩子更是如此。郑毅教授认为,对于那些学习压力大、很少有自由时间和空间的幼儿来说,比较好的办法是每天给他们足够的玩的时间,彻底放松。借助身边的一些事物,启发孩子思考,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个“动力”,孩子对学习的焦虑情绪会慢慢缓解。同时,为孩子制定学习标准,应遵循“兴趣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则,年龄、智能水平是不可忽略的依据,可以高出其实际能力一点点,使其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看到可喜的成果和自身的潜力,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更好;不苛求、更不能让孩子头脑中牢牢绷紧“第一、最好”这根弦。如果父母为了“赶进度”逼孩子,或孩子急大人也急,孩子的焦虑症状就会恶化。

◎踏实的感觉真的很好

焦虑症孩子时时担惊受怕,内心敏感、容易受伤,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因而特别需要一个温馨、和睦、能给他安全感的家,父母的体贴、呵护、安慰和精神上的引领,能有效地降低孩子的焦虑指数。所以,夫妻不论有多大的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更不能吵闹、恶语 人,避免以一些外界因素刺激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或情绪不稳时,告诉他“没关系”、“大胆些”、“不要怕”、“再试一次”、“爸爸妈妈相信你”之类的话,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可能会走出焦虑,建立起自信,学会应对困难,并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

◎给孩子心理支持

父母耐心地倾听孩子,与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设防,自觉自愿地吐露内心的忧虑。在听孩子述说时,爸爸妈妈对他所说的内容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对其痛苦适当地表示同情,这有助于孩子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

在给孩子心理支持时,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多给孩子机会。比如,孩子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话总是“卡壳”,要改变这种现状,父母可以和老师私下沟通,主动教他在其他集体场合练习语言表达:请他做值日生,每天向小朋友交代卫生保洁要求;当天气预报员,向大家预报当天的天气情况……这样就可以逐步消除由于过度紧张而发生的语言表达上的不良行为反应。当然,妈妈每天设定三五分钟或十分钟的“讲故事时间”,全家人当听众,讲完之后为之鼓掌;也可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开个故事会,为孩子创造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可能。

◎药物是个好帮手

患有严重焦虑症的孩子不能回避药物治疗。通常,安定类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效果比较好。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剂量服用。

帮孩子与焦虑绝缘

造成孩子焦虑不排除先天因素,但后天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郑毅主任提醒:父母家人应从小培养孩子在多种情境中的心理适应能力、自信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单是注重知识的灌输。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和适应水平,知己知彼;心态平和,因材施教。因为,不是通过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他们就都能成才。毕竟,天才是少数。

◎努力比第一更重要

有些孩子争强好胜、自信心却不足。如果几个小朋友做同一件事自己有可能得不了第一,立刻会表现出不高兴、不踏实的神情。对这类孩子,父母不妨坦然告诉孩子,“能不能得第一并不重要,只要你努力就足够了。”

◎提前打“预防针”

如果孩子的正常生活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入园、入学、搬家,父母最好先收集一下新环境周围的信息,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小伙伴,然后,主动跟孩子说一说有关的事,并带孩子先看看新环境,以便孩子有个心理准备。至于父母离异一类使孩子心灵发生震颤的事件,也应事前透点风,说法可以委婉一些。如果孩子比较小,可对他讲:爸爸(或妈妈)要出国或长期驻在外地离开比较长一段时间,为的是让他自然地接受家里少了爸爸(或妈妈)的生活。

儿童也有焦虑症吗?

      患者: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孩子总是吃不了多少饭,还老是拉肚子,晚上睡觉还睡不好,刚睡着就会出许多汗,可把我吓坏了,去医院看看,说我孩子患了焦虑症了,我当时特别震惊,他才几岁而已,怎么会有焦虑症呢?医生,儿童也会有焦虑症吗?该怎么办呢?

       医生:儿童焦虑症会出现食欲减退、腹泻、呕吐、头痛、睡不着觉,甚至心慌、气短、大汗淋漓等症状。治疗儿童焦虑能症帮助孩子消除焦虑心理应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生物反馈疗法和药物治疗。患焦虑症的孩子大多数可以治好。因为每一个儿童对新的环境、新的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和焦虑感,随着对环境的熟悉和认识,这些不安的反应在多数孩子身上都会消失。接受治疗的孩子,只要寻找到造成焦虑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去除焦虑的因素,焦虑症的孩子预后大多良好。治疗儿童焦虑症帮助孩子消除焦虑心理应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首先应了解、查明患儿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解除诱发焦虑的心理应激因素。如家庭环境有无改变或是否变迁、父母有无焦虑倾向、家庭关系是否融洽、学习是否有压力等。要耐心倾听患儿的主诉,和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目的地和患儿进行交谈,适当地对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消除他们的顾虑,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有明显诱发因素的患儿,要帮助他们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父母应克制自身弱点或神经质倾向,积极消除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

    2、药物治疗:选用中西药治疗。中药有益气安神的定志汤,补心宁神、益气护阴的补心茯苓汤,补益心血的珍珠母丸等。西药以抗焦虑为主,可给少量安定、利眠宁或多虑平等,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而且用药时间不宜过长。

    专家建议家长带领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及游戏活动,进行自我放松而消除焦虑心理,结合生物反馈治疗仪更佳。

儿童焦虑症治疗的第一步-儿童特色专科-儿童多动症

从公众健康的角度来看,充分有效的治疗对焦虑症患儿来说非常关键,而临床医生的充分认识是日后更好治疗儿童焦虑症的第一步。

儿童焦虑症治疗的第一步

GrahamJ.Emslie

   约有6%~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和社交恐惧症,但是临床医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认识尚不充分。这一问题非常严重,因为如果发病年龄小、病情较重,那么患者成人之后的结局往往很差。此外,如果不能早期诊断,焦虑症、抑郁症和药物滥用的发生率就会增加。在最近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发表了由Walkup等人进行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的多模型研究(CAMS)的结果,该项研究对上述精神障碍早期治疗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临床医生一般都认为儿童焦虑症与成人焦虑症并不相关,但在第四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儿童和成人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是一样的,而且成人焦虑症患者通常在儿童时期就有焦虑的表现。例如,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曾经认为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但后来发现其实是儿童时期开始发病的广泛性焦虑。所以很显然,发病越早尤其是青春期前出现症状者,其预后越差。总之,DSM-Ⅳ标准中诊断分类的改变使人们更加意识到焦虑症的长远影响,也促使人们从成人焦虑症的治疗经验中寻找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对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的认识不充分有多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恐惧和烦恼在健康儿童中也比较常见。正常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恐惧、烦恼和害羞很难与焦虑症的症状相区别。如要诊断为焦虑症,则必须是恐惧和烦恼持续以致影响到正常功能。但是烦恼和功能障碍方面的症状常常被忽视,因为焦虑症儿童通常只有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并且他们常不知道如何描述其内心的恐惧和烦恼,通常是由学校和家人发现,处理措施也仅仅是避免诱发症状。这种“将就策略”会弱化患儿的症状,往往导致以后治疗更加困难。例如,如果问题没有解决,有焦虑症的儿童在升学时往往会很困难。因为回避问题,严重焦虑症的儿童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失去学习社交技能的机会。因此,为了在日后更好的治疗儿童焦虑症,充分认识是第一步。      联合治疗明显优于任意一个单一治疗方法,与安慰剂比,绝对差异达57%。治疗末期,接受联合治疗的儿童症状可以达到消失或者非常轻。   CAMS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它研究对象是青春期前的儿童,平均年龄10.7±2.8岁。然而,尽管年龄很小,在研究终点时,安慰剂的反应率为24%,安慰剂组疾病的严重度仅低于研究初始的临界值(12.8、13.0)这些结果表明,儿童的焦虑症也比较顽固。   大部分严重且顽固的焦虑症儿童并未在社区得到理想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从临床研究到临床实践仍然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从类似CAMS这样的临床试验中获得的结果数据应该整合到治疗指南中。对于临床医生和家庭来说,尤其要认识到片面的治疗焦虑症是不彻底的治疗,遗留的症状将增加复发的可能性。如果焦虑症儿童未得到充分治疗,那么将会影响到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从公众健康的角度来看,充分有效的治疗对焦虑症儿童来说非常关键,而如何将临床研究的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依然是重要的一环。(资料来源NEnglJMed,2008,359:2835-2836.编译黄艳)

顶一下踩一下

本文Hash:ab10f07935f9f266042d06d8d7b096510788afc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