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过激行为?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过激行为?(妈妈网配图)

有的妈妈看到周岁前的孩子发脾气乱扔东西、用头撞墙,就认为“我家宝宝在自残”,紧张地去医院咨询。其实,这样的举动并不是孩子在自我伤害,只是因为他没有完全具备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

周岁之前,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会生理性的自我调节,包括负面情绪的调节。如果孩子表现出的消极情绪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就表明孩子到了应该学习调节情绪的时期了,父母对此要正确理解。

就像有断奶期一样,在情绪发育的过程中,孩子也有一个表现厌恶和负面情绪的阶段,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2岁前的孩子不可能完全掌握调节冲动的能力,还处于熟悉和学习的阶段。因此,周岁前的孩子只会用过激行为表现与愤怒相关的情绪,对于这种现象,父母要给予理解。

把自己撞得鼻青脸肿

周岁前的孩子常常用头撞墙或地板,这种行为会在孩子2岁以后自然消失。幸运的是,撞得再重也极少出现脑损伤的情况。但是,为防止出现意外,事先把垫子、海绵等放置在孩子经常会磕碰到的地板上或墙壁前。另外,要准备一些有趣的玩具或游戏,在看到孩子有类似行为的时候,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纠正孩子的过激行为

当妈妈看到孩子因为无法调节情绪而采取过激行为时,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妈妈要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妈妈不可能对孩子的哭闹行为熟视无睹,可如果妈妈也表现得情绪激动或愤怒发火,孩子就会受到更大的刺激,很难平静下来。在孩子发脾气或表现出愤怒的时候,妈妈应该默默注视孩子,等他自己舒缓情绪。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是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

当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妈妈要和孩子一起清理混乱的现场和被破坏的物品,让孩子明白做错事要负责的道理。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从因为发脾气产生的负罪感和担心妈妈不再爱自己的不安感中解脱出来,减少产生负面的自我认识的可能性。

即使孩子听不懂也要讲道理

即使孩子还听不懂很多话,妈妈也要让他明白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周岁前后的孩子还不能完全听懂妈妈的话,但是通过妈妈的表现或动作能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妈妈讲完道理后,要一如既往地抱抱孩子,让孩子知道虽然他做错了,但妈妈能够理解他的行为,而妈妈对他的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一点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所有的注意事项中,最重要的是妈妈要自始至终地保持平静心态。在安抚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妈妈突然发火或者觉得筋疲力尽而彻底放弃的话,就无法培养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孩子调节情绪的这种能力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超过1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来。妈妈应该充分理解这一点,为了孩子能够具备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要一直在孩子身边,给予孩子温暖的呵护。

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

家庭教育中,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面对孩子犯的各种“错误”,父母应该认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家庭教育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对错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慢慢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孩子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无意识的“错误”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二、好奇导致的“错误”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 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解释: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从而导致“错误”。案例:妈妈一回家,就看见客厅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着扫把正在扫,可是越扫越乱。妈妈问:“亮亮你又在淘气,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见妈妈绷着脸,小声说:“妈妈,我想帮你打扫卫生,可是……”给妈妈的建议:孩子是好心办了坏事,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弄得乱七八糟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再给孩子做个示范,教孩子正确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多做几次,孩子就不会帮倒忙了。总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错误,都应把错误转化成最好的教育资源。父母要少一点训骂与指责,使孩子从“错误”一步步走向“正确”,在“错误”中不断成长。小编总结:家庭教育父母应该多了解孩子,孩子犯了错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应该选择聆听孩子,好好分析事情的对与错。(兼职编辑:黎展程)

父母如何应对幼儿的行为

●孩子正在创新

小笑对这只会跳舞的玩具狗已经玩腻了,因为它已经把同一种动作跳了3个月了,小笑不用看就知道它下一个动作要做什么。想起动画片里会会游泳的小狗,小笑灵机一动,把小狗扔进了鱼缸,可是会跳舞的小狗没有学会游泳,反倒因为电路被打湿,连舞也不会跳了。看着花大价钱买了的玩具就这么报废了,爸爸妈妈还真有点心疼。

孩子很少会考虑到物品的价钱的,何况他们对金钱实在没有什么成形的观念,对玩具,他们的要求简单又直接:我喜欢玩。所以,当他有了更好的“玩法”时,他一心便想去尝试,至于后果,他不可能考虑到。对于新奇的玩具和新奇的想法,孩子是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冲动”的。

父母对策

家长给婴幼儿挑选玩具的时候,一定要和他们的年龄和发展相符合,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觉得“不好玩”、“不会玩”,失去兴趣。也不要一次给孩子买太多玩具,这样也容易让孩子“顾此失彼”,不能专心。给孩子玩具的时候,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爱惜玩具,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发明新的玩法,既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破坏玩具。

●不成功的“模仿秀”

“妈妈,我帮你擦了地。”“是吗?宝贝真乖,你拿什么擦的?”“就是这个。”孩子得意地指着地上的道具,你刚看一眼,就不由自主地拍了下自己的脑袋大叫:“我的天!那是刷马桶的刷子。”

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心灵手巧的,而他们也总喜欢模仿父母的举动,期望可以像爸爸妈妈一样娴熟地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爸爸妈妈总会以“你不会”的借口不让他们做,可是父母一不提防,孩子还是会抓住机会开始上演“模仿秀”,当然,因为识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不是道具模仿错了,就是方法模仿错了,导致整件事情面目全非。

父母对策

这个时候,父母往往想抓狂,不过,在失误发生后,你的主要任务不是打击孩子,告诉他做得有多糟糕,你最好克制自己想发火或者惩罚孩子的想法,耐心地告诉孩子,你对他想帮助你的行为非常感谢,并且肯定他的动机是对的,然后帮他分析做错了的地方、错的原因。最后,找个机会,拿出正确的工具,带着孩子一起擦次地板,这个过程能很好地满足孩子的模仿欲望,也能让孩子掌握正确的方法。

●发泄不满的情绪

“妈妈,我要出去玩。”“妈妈忙着,你自己和娃娃玩会。”“妈妈,我真的想出去啦!”妈妈一边叠衣服一边头也不回地说:“宝宝乖啦,妈妈真的忙着的,下午再出去好不?”宝宝突然使劲就把手里的小汽车往地上砸去,看着四分五裂的小汽车,妈妈不知道他怎么突然发这么大的脾气。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得到父母足够的措施,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而孩子通常会觉得,父母不许他做的事,就是引起父母注意的最好方法。当然,这个方法也屡试不爽,他们总是如愿引起了父母的关注,虽然有时候这些关注是生气的。

父母对策

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灵,从孩子得角度看他需要些什么,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足够的关心。当然,对孩子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一定要批评,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明白,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得到父母的关心,而不是这样乱摔东西搞破坏的行为。让孩子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摔坏了东西,要负责收拾,而且也不能再得到相同的东西,让 子明白这样的破坏带来的不良后果,他下次就会避免。

●觉得有趣

小严偶尔不小心把妈妈画画的颜料打翻在桌子上,桌布登时变得五颜六色,小严觉得又新奇又有趣,他拿起剩下的颜料,兴奋地开始满屋的“涂鸦”,墙上、地板上甚至床单上,全部都留下他“作画”的印记,他的小手、身上的衣服、小脸蛋,也都五彩斑斓。

孩子这个时候行为的准则就是:我做我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是没有什么顾忌的,只要是他觉得好玩的、有意思的事情,他才不管会有什么后果呢!因为和父母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为了满足自己,让自己玩得开心,孩子往往就犯了错。

父母对策

孩子并不能意识到他的所作所为会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父母的苛责无济于事。可以给孩子说明道理,找到折中的方法让孩子玩耍,并从孩子的玩耍中发现他的兴趣所在,这才是聪明的父母会选择的方法。

●来自好奇心及探索欲望

当妈妈走进房间的时候,不禁尖叫一声,因为她可爱的儿子正在把她昂贵的化妆品往外挤,还把自己涂了个满头满脸,看着快被挤空的瓶子,妈妈真是欲哭无泪。

3~5岁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能接触到的一切,孩子都希望摸一摸、动一动,甚至试着操作一下。他们会想:“这是什么?它能做什么?要不我自己也试试?”孩子的尝试过程,往往不小心就闯了祸,引起父母的震怒。

父母对策

对孩子因探索欲望造成的麻烦,父母要耐心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碰的,而什么是有危险不能碰的。有时候,父母甚至可以利用一些已经废弃的物品,和宝宝一起“破坏”,在破坏中让宝宝学到知识,又不会惹出麻烦,更不会浪费家中的值钱物品。

●孩子还不能控制某些事

圆圆一定要帮妈妈把绿豆汤端到餐桌上,妈妈说他不会,他坚持说自己能做到,于是妈妈只好把绿豆汤交给圆圆,他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朝餐桌走去,谁知手一晃,整盆绿豆汤就全部倒在了地上,还砸坏了刚买回家的昂贵瓷盆。妈妈又气又怒,既心疼摔坏的瓷盆,还担心儿子摔坏没有。

3~5岁的孩子,手眼协调能力、手脑的配合能力,都还没有发展成熟,因此在他尝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和预想不一样的危险动作,其实孩子并不是要故意制造麻烦,而是他真的还没办法把这些事情做好,而他又总“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父母对策

对这样的“过失”,家长首先不能用严厉的态度责备孩子,因为他们真的是好心办了坏事。想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家长就应该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平时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明白在某一个阶段,自己的孩子能做哪些事情,还不能做哪些事情。这样,家长就能根据孩子的能力,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不容易出现意外,又能满足孩子想动手的愿望。

●抗议父母的态度

“爸爸,我想要一个新的布娃娃。”“不行,你已经有那么多了。”“爸爸,爸爸……”“说不行就不行,不许不听话,要是再闹,今晚不给晚饭吃。”爸爸很严厉地说。孩子生气地把手中的布娃娃扔倒地上,使劲地踩起来,好像不踩坏就不罢休。

孩子出现这样的破坏行为,是因为父母的拒绝让他伤心,他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不喜欢我。”从而想做出一些举动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借此“威胁”父母答应自己的要求。其实他本来只是有些可有可无的要求,可是家长严厉的态度让他失望、困扰,因此他就选择用 这种极端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不满。

父母对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孩子说“不”的时候,请考虑一下孩子的心情,然后想一想是否非拒绝孩子不可,如果孩子的提议你并不那么赞同,那有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中庸之道”?如果孩子因你的拒绝而发脾气摔东西,那也不要对孩子“以暴制暴”,先保持冷静,和孩子一样怒气冲冲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安慰孩子,并引导他主动捡起摔在地上的物品,让孩子明白,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

其实,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给予锻炼的机会,稳定情绪,正确引导孩子。

本文Hash:cf7f95476da970ae92acdbf34db8f89414605eba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