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进孩子的心里

走进孩子的心里,好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只要你掌握好一定的方法,这不是什么难事。幼儿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宝宝在和母亲及其他成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开始注意起“自己”来。当他意识到自我后,就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甚至变得任性固执,这些都是孩子探索自我的开始。如何走进孩子的心里1岁左右:“我是和妈妈连在一起的吗?”3~4个月的婴儿会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不过,总有一天,宝宝会发现,也许妈妈和自己是不一样的。宝宝会注意到,妈妈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自己身边的。尿湿了、饿了,想要妈妈的时候但妈妈没有过来,原来自己和妈妈不完全是一样的啊!有时候,健康的宝宝既没有尿裤子,也不饿肚子,但他就是哭。其实,这是他在试探妈妈。有趣的是,l岁左右的宝宝通常会非常喜欢碰触外界的一切东西,因为他很想感受触摸自己和触摸别的什么东西有什么区别。1~2岁:“镜子里的宝宝就是我!”这时,虽然宝宝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物存在着,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妈妈不妨让他在镜子前自己玩。1岁多一点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通常只能明白镜中的自己不是“真的”;快2岁的宝宝则大多能知道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样。l岁刚出头的宝宝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能作出反应;到了1岁半的时候,他已经能理解自己有名字这回事,同时,他知道名字是属于他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孩子最粘人。他们希望妈妈总在自己的身边,有什么要求的话,妈妈很快就能回应他,不过,如果妈妈不回应的话,他也会渐渐习惯的。2~3岁:爱发脾气的小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说“不”,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他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他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可是,事实上许多事他不能做,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小孩子的内心当然会有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他发点小脾气也是可以谅解的。俗话说:三岁惹人嫌。说的就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开始反抗妈妈,2岁半以后,不管做什么,他总是要抢着自己来。如果一件事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不能完成,他也许会大哭大闹。其实,这也是他分散心理压力的表现,妈妈不用担心。你要学会赞美他的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另外,2岁前后,因为家长无意中的行为影响,孩子开始朦朦胧胧意识到性别的差异。3~4岁:开始懂事的孩子到了3岁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他也渐渐不再“惹人嫌”了。他的耐心会慢慢增加,他还可能考虑别人的心情,适当地表达自己。孩子开始学着自我约束,会根据周围的情况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这时,孩子开始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自我评价”,所以,妈妈要多多夸奖他。如果他真的做错了什么事,妈妈应该就事论事地批评。妈妈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3岁以后的孩子,对成功的要求也会变高。他能容忍好几次的失败,所以妈妈要多多鼓励他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4~5岁:“人小鬼大”开始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真正理解什么是自己。他开始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间概念,并且理解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还有明天的自己是连贯的,一致的。不管自己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就是自己。这时,他也能试着理解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规则,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3岁多的孩子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很直观:女孩长发, 男孩短发;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4~5岁的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辨男女。即使女孩穿上男孩的衣服,女孩还是女孩。如果他问你一些关于性别方面的问题,你可不要吃惊。只管简洁地、坦率地、科学地回答他就行了。趁现在快快融入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心里,好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兼职编辑:郭清芬)

告诉你如何走进孩子的心里

幼儿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宝宝在和母亲及其他成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开始注意起“自己”来。当他意识到自我后,就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甚至变得任性固执,这些都是孩子探索自我的开始。

1岁左右:“我是和妈妈连在一起的吗?”

3~4个月的婴儿会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不过,总有一天,宝宝会发现,也许妈妈和自己是不一样的。宝宝会注意到,妈妈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自己身边的。尿湿了、饿了,想要妈妈的时候但妈妈没有过来,原来自己和妈妈不完全是一样的啊!有时候,健康的宝宝既没有尿裤子,也不饿肚子,但他就是哭。其实,这是他在试探妈妈。有趣的是,l岁左右的宝宝通常会非常喜欢碰触外界的一切东西,因为他很想感受触摸自己和触摸别的什么东西有什么区别。

1~2岁:“镜子里的宝宝就是我!”

这时,虽然宝宝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物存在着,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妈妈不妨让他在镜子前自己玩。1岁多一点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通常只能明白镜中的自己不是“真的”;快2岁的宝宝则大多能知道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样。l岁刚出头的宝宝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能作出反应;到了1岁半的时候,他已经能理解自己有名字这回事,同时,他知道名字是属于他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孩子最粘人。他们希望妈妈总在自己的身边,有什么要求的话,妈妈很快就能回应他,不过,如果妈妈不回应的话,他也会渐渐习惯的。

2~3岁:爱发脾气的小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说“不”,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他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他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可是,事实上许多事他不能做,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小孩子的内心当然会有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他发点小脾气也是可以谅解的。俗话说:三岁惹人嫌。说的就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开始反抗妈妈,2岁半以后,不管做什么,他总是要抢着自己来。如果一件事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不能完成,他也许会大哭大闹。其实,这也是他分散心理压力的表现,妈妈不用担心。你要学会赞美他的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另外,2岁前后,因为家长无意中的行为影响,孩子开始朦朦胧胧意识到性别的差异。

3~4岁:开始懂事的孩子

到了3岁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他也渐渐不再“惹人嫌”了。他的耐心会慢慢增加,他还可能考虑别人的心情,适当地表达自己。孩子开始学着自我约束,会根据周围的情况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这时,孩子开始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自我评价”,所以,妈妈要多多夸奖他。如果他真的做错了什么事,妈妈应该就事论事地批评。妈妈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3岁以后的孩子,对成功的要求也会变高。他能容忍好几次的失败,所以妈妈要多多鼓励他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4~5岁:“人小鬼大”开始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真正理解什么是自己。他开始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间概念,并且理解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还有明天的自己是连贯的,一致的。不管自己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就是自己。这时,他也能试着理解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规则,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3岁多的孩子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很直观:女孩长发,男孩短发;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4~5岁的孩子已经 能清楚地分辨男女。即使女孩穿上男孩的衣服,女孩还是女孩。如果他问你一些关于性别方面的问题,你可不要吃惊。只管简洁地、坦率地、科学地回答他就行了。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

了解孩子的“底细”,主要应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对学习的态度、习惯养成等方面。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走近孩子,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知己知彼。

一对母子关系很僵,妈妈觉得自己管不了这个孩子,同时想让孩子习得一些好习惯,于是把孩子送进一家寄宿家庭,希望借助外力管教孩子。这个孩子每个星期只回家两天,即使只有两天,妈妈想跟孩子说说话,孩子排斥着、拒绝着,并对妈妈发脾气,妈妈很痛苦,花了那么多心血,花了那么多钱“爱”孩子,但孩子连正脸都不看一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着过去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现在孩子对抗着妈妈,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妈妈,妈妈很想找到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那么如何做呢?

第一、自己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有的家长提起自己的孩子,会不自觉地贴上标签:犟小子、倔驴子、娇气公主、生气包、撒谎大王、不听话的主……,并且在孩子面前象家常便饭一样脱口而出,这些负面标签就像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样,在孩子成长的生活里会一一应验。有的家长虽然嘴上没有说出来,但在心里给孩子打上了烙印,认定孩子会怎样怎样。我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呢?因为这种隐藏在后面的想法,决定了家长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跟孩子说话。

例如,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会顶嘴,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很烦人,这样争执下去,家长极有可能把孩子打了一顿。基于这样的想法,家长跟孩子说话时面目表情可能就会严肃而凝重,有的会皱着眉,有的会双臂抱在胸前,一副要掐架的样子。这样的气场就把你阻隔在了走进孩子内心的外面。

第二、跟孩子聊天的目的。

你跟孩子说话,是想责备他,还是想关心他;是想发泄你的不满,还是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有的家长说:“我当然想解决问题,但孩子不配合,说着说着愤怒升级,最后谁都不痛快。”家长的目的很好,但在具体实施中,又回到数落的老路上,孩子的反应有可能是:闷头不作声,你说你的,我消极对抗;顶嘴、争执;愤怒;也是不吭声,但自我感觉很自卑,很差劲。不管是哪一种,孩子拒绝了你,你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你没有帮孩子解开疙瘩。试想,有人训斥了你,你愿意高兴地跟他掏心置腹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想着你的目的。如果发自内心地想帮助孩子,你就会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的行为多么糟糕,同情他,理解他,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跟你配合,并共同找到解决办法。这里有一些技巧,我会另写一篇文章,单独介绍。

总之,要想让孩子对你打开这扇门,你得用心,得有智慧。

本文Hash:aa11f9283ac70a512dee0858dee0429baed8bba2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