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顽皮与多动症5方法来辨别


孩子顽皮与多动症5方法来辨别

  临床医疗统计结果表明:真正的多动症患儿只占其中l/3,其他孩子的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不适应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方法,或者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学习兴趣,甚至有的是对某老师曾经对他严厉批评,产生的情绪反应。在这阶段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认识,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加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严重者出现性格的改变。

  顽皮孩子与多动症患儿临床症状的区别:

  注意力:正常顽皮儿童虽然好奇,但是遇到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时,不仅会聚精会神地去做、去听、去看,还讨厌别人干扰自己。而多动症儿童就存在明显的注意缺陷,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干什么都心不在焉,任何事情都不能有始有终。

  自制力:在一个陌生环境里顽皮儿童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可以安静地等待,而多动症儿童则自我约束能力明显下降,难以自控,大吵大闹,制止也不见效果。

  行为动作:顽皮儿童的好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原因,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动作却没有目的性,行为动作往往带有冲动性。

  学习情况:顽皮儿童虽然动作多、好动,但是注意力不存在缺陷,在上课时一般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因此无明显的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由于存在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会出现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一般较差。

  药物观察:顽皮儿童服用镇静药物可产生催眠作用,而多动症儿童服用这类药物后不但不会安静,反而更兴奋多动。

  好动、顽皮是儿童心理特质,掌握好每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个性化的引导好动、顽皮孩子的学习,不能用成人的判断标准机械统一要求每一个孩子,应该掌握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征,加以耐心引导。

  孩子顽皮怎么办

  首先,家长要明白,不管孩子的行为是淘气还是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在别人家乱翻乱跑都是没教养的表现,一定要制止,不可纵容。

  如果孩子根本不理会家长的制止,家长可以带他离开“现场”,到一个安静独立的空间,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再心平气和地让他向别人道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其次,家长在怒气下要冷静,就事论事,避免口不择言说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比如“从生下来你就不断给我找麻烦”、“你是个讨厌的坏孩子”。

  对于已经有了道德意识、脸皮薄的大孩子,偶尔犯“熊”不妨“冷处理”,即不要打骂或训斥,而是不搭理他,事后再指出他的不良行为,并予以纠正。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候孩子“搞破坏”可能是模仿别的大孩子,此时不要把错全揽到自己孩子身上,只让孩子承认自己的那部分错误即可。

  回家后,别忘了事后教育。可以与孩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回家后先暂时停止孩子的一切活动,带他到自己房间或安静的地方,好好指出今天的行为有多么不好,让他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当然,“熊孩子”的行为虽然不讨人喜欢,但表现出的多是孩子的天性,比如好奇、探索、吸引大人注意等,不必对他们过于苛求,而要在平时教育中循序渐进地从一些简单的小事训练,让孩子举一反三。比如,平时在家就告诉孩子,自己的小空间完全由他支配,但爸爸妈妈的抽屉是私人物品,不可以随便乱动。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法教育孩子,比如如果楼上的小孩子在家里又蹦又跳,你也会受影响,想要跑跑跳跳,可以到小区或公园玩。最后,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并且赏罚分明、言出必行。

多动症和顽皮孩子的区别

Q:我的儿子小明上小学后,老师反映他特别好动,上课时东张西望,时常走神,爱搞小动作,回家后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小明究竟是顽皮好动还是多动症?

―――焦急的妈妈

A: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戚元丽表示,儿童好动是天性,他们通过观察、模仿、玩耍、游戏甚至争吵来了解、适应这个世界,而“顽皮好动”只是某些孩子的个性而已。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少年时期的心理行为疾病。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步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多动症不是不良教养的结果,也不是孩子任性、不听话的结果。科学研究证明,它和中枢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

多动症的孩子与顽皮多动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戚元丽说,多动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往往没有目的性,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顽皮好动”的儿童常常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顽皮儿童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会胡闹。多动症儿童却无此自制能力,他们的“多动”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不论什么场合都不能使其安静下来,全神贯注,他们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总之,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多动、冲动、行为唐突、不顾后果。当发现孩子时常有这些表现,且持续时间达半年之久,特别是在两个以上的不同场合都会做出不合适的举动,但他们无法控制,则应尽早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戚元丽表示:“最好能在孩子上小学前发现并干预多动症,这样对孩子的学习功能和社交功能的影响会小很多。”据了解,多动症的儿童可能伴有对立违抗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失眠或品行问题等,所以在诊断多动症的同时也要排查其他心理疾病。

确诊“多动症”后,为了不让孩子背上心理包袱,医生往往不会对孩子明言病情,只会就患儿的具体行为、学习或社交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并给孩子提供倾诉的时间。

本文Hash:5e2f2acb949a9cd6b376d31ecf073dbb19be9280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