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陪读”成为孩子绊脚石


别让“陪读”成为孩子绊脚石

  “孟母三迁”的故事,国人都了解。现而今,为了孩子能上所心仪的学校,不少现代“孟母”多次搬家,有的家长还停薪留职甚至辞职当家庭主妇专职陪 读。一时间,陪读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民意中国网,对792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5%的人感 觉当前“中国式陪读”较为普遍,84.9%的人说自己身边就有陪读的家长。

  按理说,家长为孩子学习生活创造好一些的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不惜以夫妻分居、放弃工作、丢下生意等为代价,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种做法就 显得过犹不及了。这种有违教育科学理念的“中国式陪读”之所以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除了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仍在作祟外,与家长 们的攀比和从众心理不无关系,也与“独二代”“独三代”的娇生惯养等密切相关。

  “中国式陪读”是把双刃剑,但明显弊大于利。影响了家长的事业和正常生活不说,就连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初衷恐怕也难以实现。一些教育专家经 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陪读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几率远远大于正常孩子,尤其是过度依赖性陪读可能会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的心理阴影。包括造成怯懦胆 小、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独立性差、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佳等,甚至可能发生逆反心理、厌学弃学等极端问题。

  陪读,最后陪成孩子阳光成长的绊脚石,如此严重后果家长们不应小觑。再进一步讲,孩子们总有一天要长大,离开家长羽翼的呵护去独自面对生活的风 风雨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陪着牵着又能到何时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孩子早些心理“断奶”,早些自立自强,不仅是长远之策,更是明智之举。

  面对林林总总的“中国式陪读”,我们在批评应试教育弊端,呼唤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作为家长首要的是作出冷静的思考、科学的抉择,而不是盲目跟 风、攀比从众。记得鲁迅先生上世纪初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当好父母“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艰苦困难的事”。他认为父母对待 子女,最重要的心态便是“解放”二字,“教给他们自立的、独立生活能力”。笔者认为,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这个问题依然值得深思:今天,我们 应当怎样当家长?

别让它成为钙的”绊脚石“

由于我国居民的膳食特点是以植物性来源的食物为主,乳及乳制品所占的比例甚少,这就使膳食中的钙更不能很好的被吸收利用,结果更易造成钙不足。膳食中存在多种影响钙吸收与利用的因素。

促进钙吸收的因素:维生素D通过增加肠粘膜上皮细胞中特异钙结合蛋白的合成,增加钙的主动吸收。根据对新生儿钙平衡的研究,母乳中钙吸收率高于牛乳,分别为25%~66%和5%~38%。乳糖发酵导致pH降低或乳糖水解产物均能促进钙吸收。乳和乳制品中蛋白质可增加钙吸收。通常当蛋白质摄入量从缺乏到适宜水平时,钙的吸收增加;但是当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推荐供给量时,就没有进一步的影响。在通常钙摄入量,磷对钙吸收和储留没有显著影响,除非存在过多的植酸盐与钙形成复合物,抑制钙吸收。长期摄入过多的磷,每天1.0~1.5克(钙磷摩尔比值<1:3),可损害平衡机制,改变钙代谢,引起低钙血症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989年美国推荐的理想钙磷比值为1:1,但实际的钙磷比值男性1:1.6,女性1:1.6。来自我国的调查结果,平均成年人膳食钙磷比值为1:3.2,孕妇膳食钙磷比值为1:1.5~1:2.5,不利于钙的吸收。

婴儿和儿童对钙的吸收率高于成人,低体重出生儿钙的吸收率高于正常出生的婴儿;早产儿对母乳钙的吸收率要高于足月产儿。在儿童骨骼生长时期,钙的吸收率高达75%;而成年人为20%~40%。胃酸和胆汁的分泌有助于钙盐的溶解和吸收。

抑制钙吸收的因素:包括食物中含有的草酸、植酸、脂肪酸和钠(盐)等。草酸可与食物中钙形成不溶性钙盐,抑制钙吸收。由于蔬菜中含有较多植酸,故蔬菜中钙的生物利用率非常低。当同时食入牛奶和苋菜时,导致钙吸收率降低。有人比较了健康成年人对菠菜和牛奶中钙的吸收率,牛奶显著高于菠菜,分别为27.6%和5.1%。虽然植酸对钙的吸收有抑制作用,由于植酸在肠道可被植酸酶水解,所以除非钙的摄入量非常低时,植酸对钙利用率的影响才显得重要。脂肪酸(尤其饱和脂肪酸)在胃肠道可与钙形成不溶性肥皂,使钙的吸收率降低。在8~13岁迅速生长期间的女孩,高钠摄入可降低钙在骨骼中的存留,伴随骨密度的降低。

本文Hash:3f453af3e0ce5aadac0f5fc1b563b92c786f3fd2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