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有自尊,教孩子别伤面子

孩子都比较敏感,他们通过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在大人心中的形象。可以说,孩子在乎自己的形象,也是要面子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面子是极为重要的,它关系到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发展。

案例:

毛毛今年7岁,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和邻居家小妹妹玩儿的时候,他总像个小大人,小妹妹很喜欢和他玩儿。

这天,小妹妹来家里做客。毛毛热情地招待她,并且骄傲地跟她说:“我很早就自己单独睡啦!一点儿也不害怕!”

“哦,好棒啊!”小妹妹用特崇拜的目光看着毛毛,这让毛毛很得意。

没想到,妈妈却说:“你还好意思跟小妹妹说,人家6岁都不尿床,你还尿床呢。”

毛毛霎时红了脸,他瞪着眼睛直嚷嚷:“谁说我尿床了,没有的事!”说完就跑出了房间。

给孩子留点面子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现错误不及时指正是不行的。因此,家长常常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希望孩子能改正问题。其实,揭孩子的短,看似是父母以爱的名义教孩子,实际上是在伤害孩子。

孩子在1岁多就有了自我意识,到了三四岁就已经能理解别人的评价了。父母触及孩子的隐私和“痛点”,即使是以说笑取乐的方式说出他经历的糗事时,也会让他觉得丢了“面子”,感到难堪、屈辱、气恼甚至无法接受。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在外人面前揭他的短。

当众斥责孩子,不仅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倾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尊重他,这有益于孩子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生活中自信心会比较高,责任感也比较强,并且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家长很少意识到,那些不经意的话不仅伤了孩子的面子,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儿童时期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大多数来源于家长和周围人的评价。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将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教育孩子和保护他的面子并不矛盾

既然说要保护孩子的面子,那是不是就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提醒纠正呢?当然不是。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为了使批评能够达到目的,父母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搞清楚孩子的问题,再进行善意的批评。

家长即使批评孩子,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进行,更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举动损伤到大人的自尊而批评孩子。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时,通过温和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父母教育孩子除了不能“随地”批评外,也不能“随时”批评。如在早晨起床、三餐饭前、睡觉前就不能批评孩子,避免影响孩子一天的心情或睡眠。教育孩子不仅要注意“天时”、“地利”,更要注意“人和”,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爱面子并非不正常,家长要正确对待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面子不是好的习惯。事实上,爱面子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爱面子意味着孩子有了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这是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的一个表现。

孩子的自尊心和大人给予的尊重是分不开的。有良好自尊心的孩子一般都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年龄小面子大孩子也有自尊

你是否感到惊讶:四五岁乃至两三岁的宝宝同样有隐私有自尊心而且在“面子”问题上表现得一点也不含糊。如果你不小心伤害了他的小小自尊心,怎么办?

你可能想不到,如果父母不经宝宝同意就触及他的隐私和“痛点”,并以说笑取乐的方式来说出宝宝经历的糗事,或者把宝宝当“小毛头”看,一点儿也不认可他的能力,让他觉得丢了“面子”,宝宝会感到难堪、屈辱、气恼甚至无法接受,并以嘟嘴、瞪眼、哭闹,“嘴硬”、我行我素等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因此,爸爸妈妈在与宝宝的相处中,要特别留心有可能伤及宝宝自尊心的行为,万一觉察自己已经伤到宝宝的自尊心,不可置之不理,而一定要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这才是呵护宝宝的稚嫩心灵,促使其养成尊重他人自尊的“榜样行为”。

“别拿我的糗事到处宣扬!”

牛牛妈妈在客厅里给牛牛小姨打电话,电话中一直在抱怨牛牛尿床给自己带采的困扰,“牛牛都满两岁了,不知道为什么还尿床。一到阴天下雨,尿湿的被褥半天都晾不干,用烘干机烘干的裤子还有一股尿骚味儿……你说我该拿这孩子怎么办?”牛牛妈妈正说得起劲,一回头,忽然发现儿子牛牛正气鼓鼓地站在客厅门口,双手攥拳,怒发冲冠,小脸涨得通红。妈妈心里“咯噔”一下:我是不是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了?

宝宝行为解密

尿床这样的事,属于难言之隐,哪怕对一两岁的小宝宝来说,都是最刺激自尊心的“丢脸事件”、负面“新闻”。任何认为自己“长大了”的宝宝对此都特别敏感。在他们看来,被别人知道自己“屡尿不改”,相当于宣告自己是个“废物”。爸妈无论是拿这件事当玩笑和趣事讲,还是真心诚意地流露出焦虑,都会使宝宝的自尊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挫,心理负担越来越大,反而更控制不了自己的排尿行为,可能导致反复尿床和自卑。

应该怎么做——

其实,孩子的这一“生理缺陷”,完全是因为大脑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完全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早或晚都会消失。只有父母淡化它、忽略它,如把尿床、“画地图”等说法改成“宝宝又流汗了”、“宝宝在梦中找不到厕所了”,宝宝才可能摆脱对这件事的焦虑,从而以轻松的心态学习控制自己的生理行为。

暖暖妈妈带着暖暖来童童家做客,送给童童一大包包装精美的礼物。尽管童童妈妈把儿子带到厨房里悄声交待过,说等客人走了才能打开礼物品尝,但一转眼,童童已经把礼物包打开,吃掉了一大把进口巧克力。童童妈觉得很没有面子,当着客人的面大声说:“这孩子就是太馋了!没礼貌!好像八辈子没吃过巧克力一样……”一语未了,童童发脾气了,冲上来把剩下的糖都投掷到妈妈身上,而且一直到客人走,他都气得对妈妈不理不睬。123下一页

本文Hash:626c39a57f791cb63c29543a1c85dcb7b99e375c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