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不良习惯及其教养(中)

(接上文)3、睡眠障碍有些小朋友会很难入睡,很耗妈妈爸爸的精力。这可能是因为白天过于兴奋造成的。这时,做家长的要舍得让孩子哭,尽量不要养成抱着入睡的习惯。让他学会自我安慰,自己入睡。具体的方法有A、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养成定时作息的习惯。B、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孩子上床前洗个热水澡,保证被褥舒服,临睡前喝杯热奶。(但要刷牙或漱口)。C、对于10个月以上的宝宝,养成夜里不喂奶的习惯。D、保持入睡时的安静环境E、大人同时就寝,这样比较有睡眠气氛。F、临睡前不要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游戏,不做费脑筋的游戏。G、夜里宝宝有可能醒来,如果他没有哭闹,就不要立即理他,要等待10分钟左右。孩子多半会在这10分钟内再次入睡。如果10分钟后孩子还没有入睡,可以轻轻拍他,但不要抱他。H、如果他上床后仍在提问,要用尽量简短的语言答复他,不要详细解释重新激发他的兴奋。I、两岁以后的小朋友,可以给他设计一个上床仪式,比如,睡前和所有的小玩具、家里所有的长辈道晚安、说再见等。J、关于“夜惊”和“夜魇”孩子到了6~8个月左右,晚上开始会有睡中哭闹的情况发生。这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体现。因为这时随着孩子的成长,形成了初步的记忆力,可以把清醒时看到的东西到睡觉时重放出来,这就是宝宝最初的梦。宝宝刚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需要妈妈、爸爸特别的关注和关爱,让宝宝体会到害怕时被人抱在怀里的美好感觉。随着宝宝长大,梦会越来越复杂了。但是,要分清“夜惊”和“夜魇”“夜魇”多发生在后半夜,宝宝处于浅睡状态下,因为做梦造成的宝宝大哭大闹,宝宝往往会哭醒。这时爸爸妈妈要把宝宝抱在怀里,给他温暖和关怀,让他适应睡梦的发生。稍大后,可轻轻呼唤他、抚摸他,对他轻轻说,“宝宝,没关系,是梦梦了。”孩子就会很快稳定下来,继续入睡。对于更大一些的孩子,比如独睡的孩子,可以在他清醒后打开床头的小灯,让他看看周围的东西,让他自己感受到真实与梦境的不同。但是,不要让孩子整夜开灯睡觉,有研究表明,这样的孩子成人后的眼疾发病率大大超过暗中入眠的儿童。另外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看过于古怪的卡通片,睡前不要做过于兴奋的游戏。关于“夜惊”,表现为心跳快、呼吸急,孩子大声哭闹并睁开眼,但并没有醒,跟他说话没有反应,即使使劲摇晃他他也不醒,大约持续10~30分钟。这时不要叫醒他。但是要比较小心,因为有可能是小抽疯,要撬开他的嘴,因为如果严重孩子可能自己咬断舌头。如果孩子出现夜惊,建议去医院做相应的检查。4、多动1岁多~2、3岁的孩子开始出现多动现象,但到孩子5岁左右才可诊断出是否患有多动症。多动症的表现为孩子不停的、毫无目的的动,很难停止下来;不听命令,甚至不能听完大人的话;不能完成手中的工作;做事不顾后果;这样的孩子成熟较晚,中枢神经发育晚。从微量元素检测上,这样的孩子多缺铁、缺锌、铅含量超标甚至铅中毒。饮食上多食用含防腐剂的食品。对于有多动倾向的孩子要注意A、给他充分的爱与关注,有助于孩子消除紧张的情绪。B、严格孩子的作息制度,订立规矩。C、当孩子从事安静的活动,比如作画时,要充分的表扬。D、帮助他多从事手的活动,如手工、图画等。E、设计一些游戏宣泄他的怒气,如撕纸、踢球、打枕头等。F、膳食营养要全面,不吃含防腐剂的食品。G、多设计散放他体力的游戏,即室外活动,翻斗乐等。H、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I、少带 孩子去比较混乱的大的场合。J、在公告场合要给有多动倾向的孩子穿亮色衣服,便于家长照顾和管理。(转下文)儿童的不良习惯及其教养(下)

儿童的不良习惯及其教养(上)

悄悄原帖(写于7/31/200111:46:40AM)下面是悄悄收集的有关儿童不良习惯的部分资料,这部分主要是来自茅于燕教授的育儿讲座,因为比较实用,所以摘录下来供各位妈妈参考。分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养不当的问题两大方面,今天先贴出第一部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I、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哭闹哭闹是语言前期特有的言语方式,有时宝宝会无缘无故哭闹1~2小时,令大人疲惫不堪。这种哭闹在出生3周左右到3~4个月达到顶峰,常常在傍晚时分发作。过了这段时间,这种定时哭闹的现象就逐渐消失了。医学上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多样,有些译作称它为“黄昏性腹痛”。根据茅教授的解释,这是因为新生儿或婴儿时期,每天要接受大量的外界刺激,每到傍晚,这些刺激会超过婴儿大脑的负荷,引发婴儿哭闹。过了一段时间,婴儿逐渐适应了外界的刺激,脑和神经也进一步发育,所以这种哭闹的情况就会自动好转。对于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要A、观察孩子的情况,首先排除因身体不适产生的哭闹。B、想办法安抚婴儿,如在相应时间为宝宝洗热水澡,做婴儿抚触和按摩;C、家长自己不要紧张,哪怕是新生儿,都可以准确地感受到家长的紧张情绪,并很容易受到情绪暗示。2、吃手指头孩子拿到东西先放在嘴里舔舔,是小婴儿认识世界的必经阶段。随着宝宝的成长,多数孩子会选择其他的认知方式,但少部分孩子会养成吮手指的习惯,该习惯在孩子18个月~21个月时达到高峰。据统计,80%的孩子会在5岁前自动放弃,但由于吮手指会造成手指和牙齿的变形,所以尽早改掉这个习惯对孩子很有好处。专家建议从3岁左右开始纠正,因为此时的孩子开始懂得道理,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有助于克服不良习惯。其方法有A、带孩子看牙医,排除孩子口腔部可能出现的问题。B、转移注意力。比如,多让他进行动手游戏,当他双手都攥有东西时,他就暂时无法吃手了。C、不要在孩子面前“提醒”他。如“真棒,你一下午都没吃手了!”或不要经常说“别吃手!!”,每一次提示都会提醒他牢记吃手的习惯。D、对于3岁以后的孩子,可以讲道理。E、提供奖励。设计奖励制度,把改正坏毛病变成一种游戏。F、有些妈妈建议在手指上涂上“味儿”,比如辣椒、苦味等等。但有些专家反对这一方案。G、多表扬他的其他行为,突出“你长大了,是个大孩子啦”等,多树立他的自信心,有助于从心理上戒掉“吃手瘾”。H、限制他吮指的时间和地点,然后逐渐缩短时间,减少地点,直至戒掉。对于3岁后的孩子,要增强他的参与意识,可和他一起商量上述限制的时间和地点。I、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并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可以教育他身边的小朋友都不吃手,吃手是小小宝宝的行为。适应集体生活的孩子特别怕自己被同龄人小看和讥笑,这样可以促进他向同班小朋友学习,改掉坏习惯。J、让医生告诉孩子吃手的危害性,比妈妈爸爸告诉他管用的多。(转下文)儿童的不良习惯及其教养(中)

本文Hash:7981352407ef37e12f4d7c3c4a7b3ed53a78d193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