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相处是家长还是朋友

场景一:妈妈呵斥儿子:"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让你饭前洗手,快去!不洗干净就不要吃饭!"

这里"已经跟你说了多少遍"孩子还未记住,说明孩子什么教育也没得到。因为每个孩子都能听懂话,只要您让孩子真正理解了您的要求,孩子也不会一错再错。关键是您要耐心地将饭前洗手的目的让孩子明白,同时以您身体力行的榜样力量带动和影响孩子,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位妈妈不妨这样说:"该吃饭了,咱俩一起把手洗干净好吗?"

场景二:两岁的小莹莹想要爬到椅子上去,她滑倒了,碰伤了下巴,当妈妈看到女儿嘴角上的血迹时,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和颜悦色地说:"小宝宝,不要怕,再试一次,你是能爬上去的。"莹莹舔舔嘴唇上的血,站起来重新向椅子上爬去。

太狠心了吧?不是。假如妈妈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伤口上或者惊慌地呵护、阻止孩子的探索与好奇,那将会产生什么效果?

现代教育和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儿童家庭教育"民主方式"的最佳方案,就是父母要和孩子建立友爱关系,父母在家庭中应成为孩子有吸引力的、和善的伙伴。

家长对孩子是爱还是变相的“控制”

“控制”悄然进行

带孩子出去转悠,常常会听到很多其他带孩子的人挂在嘴边的话:乖、听话,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一点也不懂事、怎么说了这么多遍你也不学好?危险!不要动这个!这些都是带强烈感叹号的一些词语。

听得多了,我觉得有些不顺耳,但也说不上来是哪里出了问题。大家带孩子不都是这样吗?反省我自己,有些话不也是时常会对孩子说?可当我回来拼命恶补我这几个月没看的《心理月刊》时,突然有些顿悟。原来,这种爱,是我们当家长的自以为是的爱,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爱,或者说不是正确的爱,而是一种对孩子变相地“控制”。

为什么要打引号呢?因为这也不是真正的控制。是我们带着善意出发,但结果不太好的一种控制。我们希望孩子能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识大体,举止得当。可当他们的表现和我们理想中的完全不一致时,很多类似的语言就会出现,我们不认为这是控制,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心里给孩子画了一个圈,他们必须按照这个圈去行事。

抓住学前的宝贵时间

在他们幼小的时候,家长的期望值其实并不高,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但一旦稍大一点,开始有基本的社交和在公共场合出现时,很多宝宝的举止就会和家长期望的相差甚远。这时,很多家长会着急,会比较,会使用一些不当的言语来教育孩子。

可是孩子就是孩子,无论你怎么给她讲大道理,或者不管你怎么着急,她的智力如果不发育到合适的时候是无法明白大人的心情或者出发点的。她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开心就笑,不高兴就哭。可这样是否正确,或者说孩子是否愿意接受,也许很多家长都并没有在意。在自己不注意的时候,一些对孩子成长不太好的话就这么脱口而出了。

但孩子听了,也许第一反应是害怕,第二反应可能就是逆反了。如果还有第三反应,说不定就是懵懵懂懂地听话,失去自己在成长中最重要的自由,反正听家长的就不会错,会得到表扬。久而久之,思维的发展就会受阻。也就会减少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的奇思妙想了。

孩子真正在家里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就是学前(幼儿园之前),之后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家长只有在孩子放学后很有限的时间和孩子共处。交流和观察的时间都非常短。如果我们再不抓紧时间,那么孩子最后很容易就变成学校影响力塑造下的孩子。这将是我不愿看到的。可是要怎么爱、如何爱,才能让爱孩子的妈妈们能有把握说,我从没有控制过孩子,我是在好好爱他。

我也在思考,大概就是在孩子实在调皮捣蛋,然后自己一定要发脾气的最后3秒钟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深呼吸一下,用尽量平和的语调来和孩子探讨这件事,尽量做到客观,不带个人情绪。如果遇到孩子玩一些危险的东西,也可以面带笑容(虽然很难),轻声细语地制止。但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而不是简简单单大声呵斥危险就完事。

本文Hash:03b33acdc1a9a67fea0eae0028ec3ffed48f9fe8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