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实施奖惩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

摘要:对奖励与惩罚问题的探讨,源于心理学界对强化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奖惩问题已被心理学界、教育界和管理学界作为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对儿童实施奖励与惩罚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以期对教育者提高其教育水平提供帮助,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关键词:强化;奖励;惩罚;原理;策略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03)01-0000-00一、引言巴甫洛夫在其条件反射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如: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在时间上相结合,这个时间上的结合,即被称之为强化。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学习的主要规律是效果律,即通过正、负强化使学习者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后来的美国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也研究了正、负强化的问题,提出了间歇强化的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出了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对强化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强化理论研究的深入,赏罚问题在心理学界、教育界和管理学界得到更为广泛的研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践,为此,笔者认为借鉴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学校与家庭教育中对儿童实施奖励与惩罚时应该遵循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进行探讨很有必要,对于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实施奖励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普瑞迈克提出的反应发生的可能性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或活动都有可能加强另一事情或活动,前提是这种事情或活动本身必须比另一事情或活动具有更高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比如:食物可以加强老鼠掀压杠杆的活动,因为吃明显比掀压杠杆具有更大的反应可能性。在动物实验中,当动物对掀压杠杆厌烦时,给以食物就可以使其继续操作下去。但在一般情况下,操作杠杆不能加强吃,也就是说当动物不想吃东西时,通过掀压杠杆引诱其吃饭似乎是不可能的。儿童对于奖励的反应发生可能性最高,奖励对于肯定儿童的行为,并使其继续发扬有着良好的效果。在奖励的形式中,并非所有形式的奖励都同样有效。影响奖励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奖励的时间、频率和间隔、奖励本身对儿童的价值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特提出如下奖励的策略:1.奖励的及时性策略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让被试蒙眼画5cm长的线段。被试分为三组:无提示组、及时提示组和延迟提示组。结果发现无提示组的成绩最差,而延迟提示组的成绩又低于及时提示组。美国心理学家斯图尔特・米勒的研究也发现,用看和听一段有趣的录像来加强6~8个月乳儿移动胳臂的行为,也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才能奏效。分析认为,由于及时的强化使被试很容易把活动和结果结合起来,并认识到反应与强化的相倚关系,一旦他们觉察到自己活动的结果(尤其是他们期望的结果)和认识到反应与强化的相倚关系,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如果儿童经常性地不能觉察他所操作活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就会发展成一种冷漠的状况――活动无助,即认为自身活动不能引起任何有意义或期望的结果,因而停止了活动。儿童一旦获得了“活动无助”就会失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因此,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当儿童的某种值得奖励的行为发生后的短时间内给予其奖励,会收到相当好的效果。2.定期与不定期奖励相结合的策略

对儿童实施奖惩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5)

本文Hash:80620bad729b8c09d0c673c5392d36ff12f85464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