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我为中心”时讲《弟子规》

许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父母说什么,他就是不听,叫他吃饭,他总是装听不着。长此以往,孩子就把父母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许多妈妈常对人说:“这孩子脾气就是犟,说什么都不听。”有些妈妈实在着急了,照着孩子的屁股给两巴掌。其实,过于溺爱和过于极端都是教育孩子的大忌。聪明的妈妈在教育孩子时,会讲究策略,在和声细语中就让孩子乖乖听话了。

利用《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教育孩子

1.小孩子虽然在某些时候比较顽皮,但是,他们却非常喜欢听故事,父母可以利用《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先不要打骂,而是根据孩子所犯错误的情况,讲解相应的故事,让孩子听完故事后再讲讲自己刚才做得对不对。

2.平时可以让孩子跟着父母诵读《弟子规》,并不时地讲解《弟子规》中的小故事,让孩子通过这些故事明白做人的道理。也许,您的孩子听完故事后,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偶然做得不对时,父母可随时诵读《弟子规》中的相关词句来提醒孩子。这样的教育肯定要比打骂教育更文明,更有成效,孩子也更喜欢配合父母做一个好孩子。

如何有针对性地用好《弟子规》?

1.有不少宝宝都是“小磨蹭”,父母招呼他吃饭、洗澡、收拾玩具时,半天叫不应。每当遇到这种场面时,也是父母趁机教《弟子规》的时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就是针对不爱听父母话的孩子而写的。

2.当父母忙着做事而不停地被宝宝打断时,父母可以教他们诵读《弟子规》中的“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使孩子明白,看见父母没有空时就不要去打搅,看见父母身体不舒服时就不要滔滔不绝地烦他们。

3.当孩子喜欢搞恶作剧时,就给孩子讲《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孩子明白,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别人。通过这样的讲解,孩子也许在做事情时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会以自己为中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教育要点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平时可以让孩子诵读《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关键词句。当孩子有了不恰当的举动时,就可以适时利用学过的国学经典内容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将心比心,尊重他人的感受,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在别人方便时,才能向别人提出问题或要求,不能只顾自己,这是礼貌,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因此,父母要充分利用国学经典教孩子基本的礼仪和做人准则,培养孩子的绅士风度或淑女风范。

《弟子规》经典教育词句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

2.“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教育孩子要有礼貌,不能不分场合打扰人。

3.“晨必盥,兼漱口。”教育孩子早晨起来养成洗脸刷牙的好习惯。

4.“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教育孩子吃饭时要专心,不东张西望,不掉饭粒,不挑食,使孩子逐步养成文明进餐习惯。

5.“朝起早,夜眠迟。”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6.“冠必正,纽必结。”教育孩子要整理好自己的衣着。

7.“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教育孩子不好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别人,如果答应了,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

8.“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教育孩子要懂得长幼有序,不能在长者面前毫无礼节,面对长者说话要谦恭有礼貌。

附: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行养成的《弟子规》故事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黄香温席》(冬则温,夏则清)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亲憎我,孝方孝)

《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晏婴使楚》(行高者,非貌高)

《负荆请罪》(兄道友,弟道恭)(势服人,心不然)

《孟母择邻》(亲仁的故事)

《齐桓公的教训》(不亲仁,无限害)

《纸上谈兵》(但学文,不力行)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门深入)(方读此,勿慕彼)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房室清,笔砚正)

《韦编三绝》(有缺坏,就补之)

《戏彩娱亲》(亲所好,力为具)

《拾椹异器》(亲所好,力为具)

《陆绩怀橘》(陆绩6岁怀橘孝母的故事)

结语

《弟子规》中的许多经典词句,不仅适合大孩子,也适合幼儿。父母要学会利用《弟子规》来教育孩子,也就是说,要和孩子讲道理。只有讲道理,才能说服孩子,才能让孩子按照中国的传统礼仪说话做事。

如果您想了解其它国学经典教育的育儿知识,请您继续关注《国学经典教育》的相关内容。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亲子的相关知识,也请您继续关注的其它相关文章。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逛街的时候大人从自己的高度上能看到很多东西,而孩子呢,却只能看到人们的腿。父母也应该从自我中心性、自以为是的教育观念中摆脱出来,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被理解。

我的大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坐在一起吃饭,忽然她说我拿勺子的手不对。我说:“怎么不对啊?”孩子指着自己拿勺子的右手说:“应该是这只手。”我问她:“你觉得妈妈拿错了吗?那我们俩拿着勺子换座位看一看怎么样?”可是座位换过来了,孩子还是不明白,说:“哎呀,真奇怪呀,妈妈怎么又拿错了呢?”“那我们再换回来吧。”这次孩子没动,是我举着勺子来到她背后。“怎么样,这回对了吧?你和妈妈面对面坐着,看起来好像是妈妈拿勺子的手不对,可事实上,我们俩都是右手拿勺。”孩子还是觉得奇怪,歪着脑袋想了半天。

有一次我访问一个幼儿园。当时十来个三四岁的孩子围坐在一张饭桌旁。饭桌上放着一个大大的不锈钢水壶,老师也跟孩子坐在一起。有一个紧挨着老师坐的孩子忽然指着水壶说:“这里能看见老师。”对面的孩子边说他们也想看,边把水壶转了过去,但是在水壶上没看到老师,于是很失望地说:“怎么看不到啊。”坐在老师旁边的孩子还是指着水壶说:“怎么会没有呢,这儿!”对面的孩子又把水壶转过来,但还是看不到老师。那些坐在老师另一边的孩子全都走到老师旁边,直到看见水壶上映着老师的模样才开心地用餐。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这种特征就是“自我中心性”。美国、日本、法国、瑞士、中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显现出这种自我中心性。这是因为孩子缺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客观地解释问题的能力。

无论大人怎么解释,自我中心性强的孩子还是无法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果这时候幼儿园老师说:“连这个也不知道,这是因为你坐在对面。”那么孩子不但理解不了问题的所在,还会凭空增加了不自信、自卑感以及对老师的厌恶感。在前面所举得例子中,孩子转来转去地看水壶,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总算是明白过来如果在老师这边看的话,就可以看见老师的影像。有了这种经验,以后孩子不再转来转去也能知道在那边能看见老师的影子。

有时父母会因为孩子的这种自我中心性而感到为难。大人常常对孩子在睡梦中忽然起来要东西而感到无法理解。“我的香蕉呢?谁吃了我的香蕉?”如果对这样的孩子说:“那是你做的梦,根本就没有香蕉。”那么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不但不会接受妈妈的解释,他们还会哭着闹着非要香蕉不可。

但是只要了解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性,也就比较好应付了。比如,妈妈可以说:“是嘛,那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看看有没有香蕉。”当认真找了一阵子后妈妈再问孩子:“你想一想,哪里有香蕉?反正妈妈没有吃。”这样孩子可能会要求说“明天给我买吧”,那这件事就结束了。

在我大女儿五岁、二女儿三岁左右时,有一次家里就剩了一点牛奶,可是大女儿要喝牛奶,我往杯子里倒了三分之二左右,跟着姐姐来的二女儿也想喝牛奶,如果把剩下的牛奶倒进和大女儿一样的杯子里肯定会显得很少,我只好找了个细细的红酒杯,把剩下的牛奶倒给了二女儿。大女儿是因为只看到牛奶在杯子里的高度,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比妹妹少,后来看到自己的牛奶倒进细杯子里还有剩余,便以为自己的牛奶跟妹妹一样多了而高兴 她是用自我中心性和一叶中心性(用一个标准判断多个问题)来判断的。

父母不要为此责骂孩子,最好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矛盾。试想一下,逛街的时候大人从自己的高度上能看到很多东西,而孩子呢,却只能看到人们的腿。父母也应该从自我中心性、自以为是的教育观念中摆脱出来,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被理解。

本文Hash:35b8ea3fec465fb413dc0d20377226314fb98d11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