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交流不宜俯视

俯视孩子,会让孩子有不被尊重的感觉,也会打击孩子与你谈话的积极性,当你发现你的小孩不太喜欢和你交流时,你或许应该放低身位来跟你的小孩保持平视。

一天,吴女士下班回家,女儿妙妙正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耍。看到妈妈,妙妙高兴得欢蹦乱跳。吴女士边和她玩边与其他的家长聊天儿。慢慢地,吴女士发现妙妙的话少了,而且好像不高兴了。吃饭的时间到了,吴女士说:“妙妙,我们回家吧。”妙妙说:“不回家。”吴女士问:“怎么了?妙妙是好孩子,跟妈妈回家吧!”妙妙很生气地说:“妙妙不是好孩子!”吴女士很奇怪,“谁说妙妙不是好孩子?妙妙最乖了,是乖宝宝。”妙妙更生气了,嚷起来:“妙妙不是乖宝宝。”吴女士很纳闷,女儿怎么一会儿就变了情绪?吴女士仔细回想自己和别的家长说话的场景:

和孩子交流不宜俯视

他们说:“妙妙很有脾气的,经常看到她在院子里哭。”吴女士随口说:“是啊,妙妙特别不听话,总是爱哭。”当时,妙妙在玩滑梯,吴女士以为她没有听见,谁想到她不但听到了,而且对吴女士的话很不满意。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妙妙经常会很生气地说:“妙妙不听话,不是乖宝宝。”吴女士于是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机会表扬她,她才逐渐回复到以往的快乐和活泼。那时妙妙才刚满两周岁,会说的话还很有限,吴女士一直以为她无法理解自己的话,真没有想到,无意间与别人寒暄时的谦虚之语,会给女儿如此大的影响。

从那以后,吴女士不敢再把妙妙当成懵懂的小孩子,而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她交流,在她面前讲话也非常小心。而且,妙妙在身边的时候,吴女士总是对朋友讲她表现得好的地方,比如“妙妙很爱整洁,玩具玩完了,自己能放到原来的地方”等等。渐渐地,吴女士发现,妙妙也在努力地朝妈妈赞美的方向靠拢,不但自己整理玩具,而且还敦促家里的其他成员不要乱放东西。这充分说明,父母的言语其实在塑造着孩子的品格。

在一岁到一岁半左右,宝宝就能发出最初的有意义的音节了,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6至8个月的时候听到父母说“抱抱”,宝宝会马上举起手等父母抱。

妙妙的妈妈以为孩子的语言表达尚未成熟,不太可能听得懂成人的交谈,其实她忽视了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小瞧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否则将遭遇妙妙妈妈的尴尬。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说不出”,就以为孩子也“听不懂”,因此常常采取“俯视”的姿态和孩子讲话。而恰当的说话方式应该是一种“平视”的姿态――从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话语意图开始,就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有语言理解能力的人和他们交谈;当孩子处于旁听者的角色时,也要像尊重和自己有同等认知能力的成人那样,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惧怕上幼儿园,就是因为家长无意间对幼儿园做了负面评价,影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最初认知。

平视的视角和语言更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格。只有平视才能比较清晰而准确地洞察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风格、个性气质,而在平视的基础上的恰当评价则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也许在直觉上,我们都会认为相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气质和个性上会更接近。但是,这个直觉是错误的。一对同胞兄弟从小在一起长大,另一对同胞兄弟因为某种原因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后,前一对兄弟的性格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个性却非常 近。为什么?这是由于家长的日常言谈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唤起和强化孩子的某些行为特质。前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个性评价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趋同。可见孩子的个性差异与家庭环境没有必然联系,却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有密切的联系。

小编总结:家长的日常言谈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唤起和强化孩子的某些行为特质。孩子的世界之丰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俯视他们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很多。

和孩子交流,不要犯的错

  每天,爸爸妈妈都要与孩子进行许多对话。这些话,有的是父母精心组织过的,想以此对孩子进行某种教育;有的则是漫不经心的问答。下面列举了常见的有问题的对话,请想一想,你也常这么说吗?

  推荐阅读“社交家”

  ●事例:“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小明。”

  ●错误回答:“不可以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

  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对他人过分地指责,或许事实上小明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或许你同小明的妈妈是好友,你希望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不过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喜欢”别人是不对的,这等于是轻易地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学会交友

  ●建议。

  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他:“那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喽?小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你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

  告诉孩子,同小朋友相处要掌握一个基本的交往原则,万一发生了不愉快可以试试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如果相处得不好,实在没法达成一致,断交也行。正确地指导孩子,对他将来的社交一定大有好处。

  推荐阅读  父母是孩子社交的导师

  ●事例:6岁的女儿告诉你,今天班里上舞蹈课,老师表扬她了。

  ●错误回答:“你是最棒的。”

  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承受。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发现“玲玲跑得比我快”, “露露唱歌比我好”,她会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的表扬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如何让表扬和奖励起到作用

  ●建议。

  “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事例,让5岁的孩子听到了,做妈妈的想对孩子作一番解释。

  ●错误回答:“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为什么吵架。”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如果知道了争吵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没错,听到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孩子会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间的事全盘托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忧,在他们的小脑瓜里,觉得生活像他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混乱、易碎,你们夫妇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的婚姻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小点缀,孩子却马上会跳到最坏的状态?爸爸妈妈还会和好吗?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建议,爸爸妈妈刚才火气都太大了,这跟你没关系。用童心去理解你的孩子

  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是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放心,觉得警报解除了。和孩子讲道理 妈妈巧施法

  ●事例:5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一个大蒜头鼻子。

  ●错误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她长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啊?”你告诉他: “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你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他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他的伤心,于是以后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建议,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作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多练习跳起摸高,学习游泳。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形下,你还是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本文Hash:cae6e6ff9e26bdb363e65073570c6f8f5fd0250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