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了解孩子叛逆原因

专家调查档案

两个小学生创作了二十余招“斗妈大全”,在微博上引起众人关注。在发出“现在的孩子不得了”的感慨之余,更多的人将话题聚焦到了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模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面对会琢磨出“斗妈大全”的孩子,父母们HOLD得住吗?

【事件回放】

“这是一本书,专为6―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编的”。近日一本《斗妈大全》在微博和网络上迅速蹿红,令网友称奇的是,作者竟是两位四年级小女孩,稚嫩的笔触和配图让这本《斗妈大全》诙谐十足,二十余招“斗妈”招式令人忍俊不禁。

《斗妈大全》是“村头树”发到微博上的,他告诉记者,《斗妈大全》是自己的女儿和同学一起策划的。“我看完后的第一反应觉得很真实、有趣。于是决定放在微博上,给所有的家长看看。”“村头树”坦言,他是位另类爸爸,因为自己小时候很淘气,所以也经常教给女儿一些对付老师和老妈的怪招。

“斗妈大全”中爸爸的位置有隐患

“你的老妈骂你的时候,你可以:看着其他的地方,想别的事情。不管,不听。性质:硬。注:不能经常用。你老妈使劲骂你的时候,你可以:装哭(使点劲儿哦!)性质:软。注:一定要装得像(可以经常使用)……”《斗妈大全》里,二十余招“斗妈”招式图文相配,很多人看后忍俊不禁,大呼:“现在的孩子了不得!不得了!”作为心理咨询师,钟华和孙嘉仪看到的,却是这本《斗妈大全》折射出的家庭关系。

正如那位将女儿的《斗妈大全》发到微博上的父亲“村头树”所言,在这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属于“散养型”,不像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还在课余时间给孩子安排很多学习班。“看得出来,这个家庭里是妈妈占主导,女儿的教育更多交由妈妈负责,从孩子的作品里,我看到的是,妈妈虽然严厉但是她们母女关系并不至于敌对――她们之间是比较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有时会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但不伤和气。”孙嘉仪说。

在这个看上去还挺不错的家庭关系中,钟华却有着隐隐的担忧。“这个孩子画了《斗妈大全》先给爸爸看,爸爸觉得很欣赏,就将它发到了网络上。而且这个爸爸还告诉记者,自己有时候会给孩子支招对付老妈。从这些细节里我们会发现,这个家庭中,爸爸和女儿是‘抱团’的,妈妈和女儿之间有着‘对峙’。这样的关系会让孩子得到过大的能量,来和妈妈作对。我觉得这个爸爸潜意识里是在把女儿当成‘情人’,一起‘捉弄’妈妈,使得这个家庭中母女之间的互动更像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女人的互动,而非单纯的女儿和妈妈的互动。”

处理好“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钟华和孙嘉仪都经常会接触到和亲子关系有关的个案。“我们观察一个个案的家庭关系,主要是看这个家庭中妈妈和孩子的位置,爸爸和孩子的位置,妈妈是怎么反应的,爸爸是怎么反应的,孩子在这个关系中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可能发生的问题是什么。”孙嘉仪说,“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关系大于教育――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家庭成员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就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

“有些感情出现裂痕的夫妻会认为,我们之间有问题没关系,只要我们都爱孩子,都对孩子好,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钟华说,“父母相处的 场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现在有很多人生了孩子后,自己先去参加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学习班,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其实,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的关系出现问题,或者父母和孩子的位置不对,那学再多的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没用的。”

父母不必为孩子犯错误过度焦虑

仅凭互联网上传播的《斗妈大全》透露出的信息,也许不足以给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下定论,但两位专家都表示,在网络之外的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令人担忧。

在孙嘉仪看来,父母处处关心照顾孩子,未必就表示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我发现,在生活中,很多家长的焦虑都在于害怕孩子犯错误,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想避免孩子犯错误。”孙嘉仪曾遇到过这样的个案,出现问题的是一个从小就特别听话的年轻人,他从小到大什么错都没机会犯,一直都是成绩优异,直到研究生毕业。但是,走上社会后,他工作不顺心,和领导关系处不好,谈恋爱也屡屡受挫。他没有任何经验来处理他的焦虑,处理挫败感,他不敢欺负别人,最爱欺负的就是平日里最最疼爱他的父母双亲。一直都认为亲子关系“好”到不行的父母,无法理解孩子为何越大越不孝。对此,孙嘉仪的分析是:“这个年轻人小的时候没有从犯错中学习到责任和应对方式,一切都是父母替他处理好了,等他大了,父母没有能力帮他处理社会矛盾了,他就很容易将愤怒指向父母,把一切不幸都归咎于父母。”

要了解孩子叛逆背后的原因

在孙嘉仪看来,比较健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更多的是鼓励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都会坚定地告诉孩子,会有办法去克服困难的。“父母不需要为孩子现在的错误焦虑,留出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去处理,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如果孩子希望父母给予建议,父母可以说:‘如果我遇到这事,我会怎么做,但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斗妈大全》里,妈妈常常是以“责骂”的形象出现的,事实上,面对孩子的成长,妈妈可以有更聪明的应对。比如,青春期的小女生很想学那些时尚的日韩明星染黄头发。聪明的妈妈会说:“这个发型确实蛮漂亮的,妈妈没什么意见,但是我不知道假如你染成黄头发,老师和同学会怎么说?”孩子看到妈妈尊重她的意见,反而不会一意孤行了。她会顾及他人的评价。在这种关系里面孩子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意见。

孙嘉仪特别提醒:“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要理解孩子之所以叛逆并非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叛逆只是为了试着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父母别误解对孩子的“尊重”的原因

新时代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更新,虽然孩子的年龄小,但是他们也需要被尊重。可能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是尊重的,其实却误解了这种“尊重”的真正内涵。

如果你问我,大学学了4年学前教育,究竟学到了什么?我承认,那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如果不去翻书,大部分都已经淡忘了。但是,留在脑子里对我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却是一种儿童观。

记得那次好像是上学前教育学课,在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儿童是什么?有人说是小树苗、有人说是没长成的“小人儿”,更多的同学认为,是一张白纸,所以,要认真地描绘。我相信,这是许许多多父母的共识,并且也有许许多多的“教育专家”在宣讲着“白纸论”。可是,我的老师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你凭什么把孩子当作一张要大人来描绘的白纸?就因为他的生命是你创造的吗?”

那堂课,让当时还年轻的我真正开始思考一个词――尊重。对我来说,那堂课意义非常。

尊重生命――当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我用这种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母婴工作;当我成为母亲后,一直都在努力用这种态度对待我的孩子。之所以说“努力”,是因为并非简单说说就能做到、就能做好,我需要不时地提醒和修正自己。

可是,在别人眼中,我的这种儿童观却经常被误解,而且是极其矛盾的解读,要么认为我娇惯孩子,要么认为我对孩子大大咧咧。

误解一:把尊重当娇惯

总有父母因为孩子内向、胆小,或者太调皮、好动而发愁,不知道该怎么教育,甚至有的妈妈直接发问:“我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个性?”

都说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既然是礼物,就没的挑,给什么是什么。所以,我认为所谓“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后天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个性是很难被彻底改变的。如果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孩子的先天个性、发现孩子的优势,那就是在跟自己、跟孩子过不去了。

熊壮壮是AB血型的孩子,虽然不能说血型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绝对科学,但多多少少也是有一定关联的。比如说AB型的人对人有一种天生的距离感,这一点在熊壮壮还是个小婴儿时就表现出来了。抱着他在小区里晒太阳,人一多他就开始烦躁不安,皱起小眉头。

我的一个同学,在幼儿园做园长,她的女儿也是AB血型的,比熊壮壮的状况更严重――即便上的是自己妈妈任职的幼儿园,可是拿她妈妈的话说,一直上到中班,她还属于“观察者”的角色,整天溜边儿站着,很少融入到集体活动中。但是,她的妈妈能接受这个事实,从来没有强迫或苦口婆心地劝导女儿,而是以极大的耐心等待着,等女儿有一天能够主动参与到集体中。这是一个懂得孩子心理、尊重孩子的妈妈,她本来是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的,但她没有这样做,在她看来,孩子从主观上愿意加入一个小社会,才是真正地接受并适应了这个环境。

有一次上她们家做客,聊起了AB型孩子的共性。她有意地统计了幼儿园AB型的孩子,并经常与他们的家长保持沟通。据她的观察和了解,对待这些孩子最忌讳简单直接的方式,一定要有个回旋的余地。如果想让孩子停止某个活动,并直接说:“宝宝,把玩具收了吃饭。”那么他们很少会接受这个命令,要么坚定地拒绝,要么充耳不闻。他们非要听到:“等你把这张拼图拼好,咱们就去吃饭,好吗?”然而才会跟大人商量,继而接受建议。

园长妈妈认为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很有效,但却经常遭到老公的痛斥:“你就惯孩子吧!什么都依她, 吃饭时间就去吃饭,有什么好商量的!什么事都讨价还价,那还了得?”

这些话我太熟悉了!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总结出与AB型孩子沟通、相处的技巧,可是,却担上了“娇惯”孩子的恶名。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逻辑,“商量”就是一种妥协,而妥协用在孩子身上,便是娇惯,而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是要对小孩子严格要求的。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对什么血型的孩子,都应该以商量的态度来对话。只要家长高高在上,孩子就会心服口服吗?不是!权威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当我有时控制不住情绪对熊壮壮大呼小叫的时候,他回敬我的态度也相当恶劣;当我与他协商的时候,即使表情严肃,他也不会粗暴地回应我,因为我的态度和措词还是能让他感受到尊重,他从我这里获得了尊重,便也会尊重我。

误解二:把尊重当忽视

尊重孩子,就是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就是要满足孩子对独立的需求。当孩子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美的时候,应该接纳他、体谅他,而不是直接上手替代,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失去信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最好站在协助者的立场上去帮助孩子发展,但怎样协助才最利于孩子呢?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都会产生困惑。有一位前来咨询的妈妈就问我:“我看过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知道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他,这样可以培养他的注意力。可我们家老人却总是批评我,说我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总让孩子一个人玩,会不会自闭?”

我们姑且放下自闭的话题,这根本就是两回事。我认为这位妈妈做得很好,她儿子已经3岁多了。这么大的孩子,当他在游戏或生活中需要帮忙的时候,一定会主动说出来。他只顾玩、不理你,就说明他不需要你,大人就该尊重他,不去打扰他。很多孩子都因为总是被打扰而脾气暴躁,做出对大人不礼貌的举动。说到底,还是那个道理:你尊重了孩子,孩子自然也会尊重你。

当然,我本人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误解。

有一次带熊壮壮在游戏场玩,他玩得很开心,我坐在一边看杂志。他可能是玩得太疯,被口水呛了一下,咳嗽起来,但他没来找我,我也就没管他。没想到一位好心的奶奶看不惯了,对我说:“孩子都咳嗽了,你怎么不管呀!赶紧给喂点水去!”在她老人家眼里,我绝对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老人也是好心,我只好解释:“他如果真的特别难受,会来找我的。”“孩子知道什么!你当妈的不管,他们就知道玩!”于是,我不敢再言语,但也没有去“烦”熊壮壮,我很清楚,就算举着水杯过去,他也不会赏脸喝一口,只会给我一脸不耐烦。

还有,当孩子看书、看电视的时候,很多父母都觉得应该和孩子一起看,并且指导他。但是,指导也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比如熊壮壮看到特别可笑的地方,一般都喜欢和我分享,会让我重复一遍那句可笑的话,或者问我:“他们刚才怎么了?”这时候我才会跟他对话,并不需要我随时随地做“讲解员”,那样他反倒认为我不信任他、以为他看不懂,小小的自尊心便会有些受伤的感觉。

孩子存在着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是沿着一条独立的路去走的,父母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每发展一种能力,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成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协助者的角色。

20个尊重孩子的表现

怎样做才算是尊重了孩子?总结一些教育研究成果,再结合现实,我以为,如果能做到如下20条,就称得上是尊重孩子的父 了――

1真正投入感情和孩子一起玩。

2赏识孩子的才能。

3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5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叙述的事情。

6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将其打断。

7不打断孩子间的交谈。

8不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幼儿交谈。

9让孩子自己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

10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

11尊重孩子选择朋友和活动的权利。

12允许孩子犯错误。

13爱惜孩子的东西和时间。

14给孩子转变过渡的时间。

15不借孩子出气。

16履行自己对孩子许过的诺言。

17不挖苦嘲笑孩子。

18不在人前评价孩子。

19总能看到孩子的优点。

20不会偷偷走近一个正在做着错事的孩子身旁。

本文Hash:d09524a4ecc9a0a07e429899a1133123f3d0807b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