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要向孩子解释

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讲到发生在她家宝宝身上的趣事,说:有一次,她带着女儿出去逛街,吃的个饱饱的满载而归!回去的公交车上,女儿兴致盎然的半躺在座位上和她喋喋不休,时而抬起她的小脚丫凑到她脸上逗弄,正在这时不知从哪传来的一股恶臭迎面扑来,车上的乘客顿时全都捂起了嘴巴,她也不例外,可女儿见状满面委屈,终大叫一声:不是我的脚臭!全车乘客哗然,然后爆笑。

每个小孩子身上都有一大箩筐的趣事童言,之所以让我们成年人惊讶,让我们感到好笑,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我们大不相同。对这种差异的忽略,有时候没所谓,有时候就会造成伤害。

很小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够成熟,是无法区分事件本身和其发生的大环境的,也弄不清楚这件事情是否与自己有关。孩子们看到大人高兴,也跟着高兴;看到大人们吵架、生气,会害怕并以为是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乖,因此产生负疚感,并压抑自己的自尊、降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低,过分讨好别人和环境。

很多人长大了,理性上已经能够辨清外界那些事情与自己有关,那些与自己无关,可还是会因为那些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而紧张。比如上学时,班上丢了东西,明明不是他拿的,可他和贼一样不安,甚至比贼还不安,直到找到了偷东西的那个人,大家公认了,他才放下心来。这样的心理多半源于幼年时阴影。

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地向孩子解释周围发生的事情,应该充分到孩子的感受和理解。有一次我在朋友家,他们夫妻俩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他们不到一岁半的孩子本来安静的玩着玩具突然大哭,夫妻停下来不知怎么回事,我就建议他们到孩子面前亲切的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走到孩子面前说:宝宝,刚才爸爸妈妈吵架了,这是我们的问题,不是因为你不乖,我们都爱你!结果,孩子马上破涕为笑。我把这个例子讲给别的家长朋友听,他们说,这么小孩子懂什么?何必。这其实也是很多成年人的误区,事实上,虽然孩子懂得不是很多,但是他们的心灵能够感到的确已经很多很多,尤其是对于别人的情绪、相处的氛围。

大人吵完架去和孩子说明有着多重的价值,首先会驱除孩子的不安,增进孩子的安全感;其次,杜绝孩子因此而负疚;再者,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家庭的一员。

再有,当家里来客人时,当大人们讨论商量一件事情时,很多家长习惯让孩子走开,以避免被孩子打扰,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们还会发火甚至对孩子体罚。我对此很不赞成。如果不是极为特殊的事情,不应该把孩子支到一边,孩子们会因此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无用的”或者“惹人讨厌的”,这样会降低孩子的价值感和自尊。相反,如果我们欢迎孩子参与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固然孩子的一间可能还比较幼稚,于事无济,但是他们会感到自己是“有地位的”、“被看重的”、“有价值的”,而且这样的做法对于孩子的“社会化”和“智力”的发展都大有好处。两种方式产生的影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区别,一直到成年都有明显的烙印。

所以,我始终主张家长朋友要尽早的把孩子尽可能多的“纳入”家庭生活当中,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选择和计划,要鼓励孩子参与;对于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对于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要向孩子做解释。

怎样防止孩子不守规矩的事情发生?

同伴的影响:

你的女儿从来不碰你家那套古董茶具,因为她知道那是不被允许的。但有一天,你下班回家却发现她正和小朋友用茶壶玩过家家。你问她为什么,她说:“兰兰说,如果我不给她茶壶玩儿,她就不理我了。”

为什么会这样:

尽管五岁的孩子知道应该照你的话去做,但朋友对他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孩子的理性思考——“我知道不能拿茶壶玩”,被当时的情感——“我希望朋友喜欢我”压倒了。

你可以这样做:

为她找一个替代的东西,并且对她说:“茶壶不是玩具,你拿这个玩吧。过一段时间,你再用她可以理解的语言告诉她:“没有人能让你做违反规矩的事。”同时还可以告诉她:即使是朋友也没权利指挥她做这做那的。

怎样防止再次发生:

这是一个教会孩子用头脑思考的绝佳机会,帮助她在行动前停下来想一想规矩。你可以逐步告诉她在做事以前问问自己:“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做安全吗?”“我会不会有麻烦?”解释清楚说“不”的原因,有助于她想到可能发生的结果,坚定她做正确的事的信心。同时你应该让她知道,永远也不必被迫去做让自己感到不合规矩的事。再有,当孩子知道了受到诱惑的时候该说什么,才能在发生矛眉的时候为正确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因此,你还应该教她一些表达拒绝的方式:“不,我不想这么做”,“这样做不对”,“我可不想惹麻烦”或者索性说:“我妈妈让我不要这么做。”

本文Hash:b341b7bcd8842486fbec09eccdeafedeefb289f7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