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试试“期待效应”

让我们先用理性的左脑,来了解几个很关键的、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和理论。我知道这些理论看起来有些枯燥甚至吓人,但明白它们以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看待孩子的角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微妙的变化也许正好是孩子最需要也最受用的。所以,我还是要说明它们。不过,我会尽量试着用比较简单轻松的方法来深入浅出地介绍;而你,也一定要耐着性子读完它。

心理定式――发挥“信任”和“期望”的美好力量

心理定式又叫做“心向”,或者也可以叫做“期待效应”。它指的是: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主体会根据这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来决定活动的方向,并且据此反映在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

有一个非常有名和有趣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个现象。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在1963年设计的,实验的目的是试图证明“偏见”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是会影响学习结果的。

在这个实验中,他把参加实验的学生分成两组,并且各给他们一组智力和体力表现完全相同的大白鼠,请学生们教这些大白鼠走迷宫。但是在实验开始之前,他故意告诉其中一组学生,他们分到的大白鼠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仅脑子聪明,体力也非常好;然后他又告诉另一组学生,他们的大白鼠是准备淘汰的,因为在评选中,它们都表现出了体力和智力上的鲁钝反应。

结果,学生们在实验室里用相同的时间和方法教大白鼠走迷宫之后,发现被认为是聪明伶俐的那组大白鼠走迷宫的速度,要比被认为是鲁钝愚笨的那组大白鼠快得多,而且在学习能力上的表现也强得多。

这个实验的结果当然不出罗森塔尔的意料。他对这个结果的解释是:这可能是因为实验者对聪明的大白鼠怀着比较高的期望和信任,因此在训练的态度上比较友善、和蔼;而另一组因为内心先带着偏见,所以对鲁钝的大白鼠表现出粗暴、不耐烦的态度,因而影响了大白鼠的学习情绪,并进一步影响了它们的学习能力。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偏见会影响学习结果”的假设,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雅格布森来到了一所位于美国中部的小学,他们从这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当中,各选出3个班级的学生来参与实验。首先,他们给这些学生作了一个叫“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测验结果出来以后,他们又从参与者中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的名字,然后把这份假装是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名单交给了老师,还煞有介事地一再叮嘱老师们不要把名单外传出去。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又来到这所小学,召集了上次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们作了一次智能测验。结果发现,在那份随机抽取的假名单上的学生,他们的智能增长比其他同学要快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情绪的表现上也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和老师们互动积极,感情深厚。

罗森塔尔对这个结果的解释也和上个实验一样。他认为,虽然拥有名单的老师们始终把名单藏在心里,但掩饰不住的信任和期待,会通过眼神、笑容、声音以及肢体语言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这些学生对自己更加自信,对上学也更有动力和兴趣。

这个实验结果,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Effect),或叫做“期待效应”。当然,它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反思,让老师们理解,我们的信任和期望,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其实是影响孩子学习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不过,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罗森塔尔效 应”可以是正向的,但也可以是负向的(想想那些被诬陷为劣等的大白鼠和不在优异名单上的学生们)。此外,中国现行的小学教育,因囿于客观现实,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一个班级当中只有十多个学生,所以我们如果期望老师们能理解“罗森塔尔效应”的威力,对班上几十个学生一视同仁,在现实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更希望对“罗森塔尔效应”的认识能落实到父母或家里其他成年人的身上。因为孩子和我们相处的时间更多,而学龄孩童能够寻求认同的对象,除了对他们影响至深的老师之外,家长也是责无旁贷的。

教育孩子适应应试教育

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告诫学生家长要“教育孩子适应应试教育”。鉴于我国现行的以总分录取的高考选拔制度,文理齐头并进、不做“瘸子”是一种重要的应试策略。

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我们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科兴趣,保护他的好奇心、求知欲。记得孩子刚刚进入初中时,一下子发下来很多各个学科的新课本,他爱不释手,翻阅了一本又一本。也许我(物理专业)与他母亲(英语专业)是一理一文,祖父(文学专业)祖母(数学专业)也是一文一理的关系吧,孩子从来没有重理轻文或者喜文厌理,各个学科发展比较均衡。

那个年代,高考由全国统一命题。理科考生要考语、数、外、理、化、生六门课程。语、数各120分;生物70分;其余三科各100分。儿子由于接受家庭识字教育早,进入小学后,他所在的语文实验班有进行集中识字,因此,他的字、词的功底很扎实。他还经常给我们纠正错别字。直到如今,不认识的字,只要问他,准能够得到满意的解答。孩子初中、高中都遇到一些比较好的语文老师,加上他广泛的课外阅读,因此高考语文拿到106的高分就顺理成章了。英语是他的强项,但是高考发挥不够理想,拿到86分。数学108分,物理93分,其他两科得分率也在80%左右。

由于孩子的户口在高考之前已经落户上海,所以他参加了上海全国卷的考试。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考志愿的填报首先要“知己”――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以及实力。还要“知彼”――了解各个高等院校所处的档次、特色及其招生专业介绍。尤其是后面这个了解,我们提前了两年准备:收集近年招生录取资料及媒体有关信息报道。当年招生资料下发后,我们反复将孩子的实力与志愿学校进行比对,在充分征求他的意见之后,我们在第一批第一志愿中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该专业在上海市录取2人)。为了“保底”,第二批第一志愿我们填写了上海城建学院(后来合并至同济大学)。由于高考中孩子水平正常发挥,最后录取了第一批第一志愿。

广泛的阅读不仅成就了他进入名校学习的梦想,而且对他学会做人、全面和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直到高考,孩子都在为怎样写好作文头疼,除了能发挥自己知识面广这个优点的说明文之外,记叙文和议论文(尤其是后者)都长期困扰他,当时我们确实很难想象他有朝一日能够靠爬格子来养活自己。

现在回过头来看,孩子认为成功的写作无非有三方面的因素:天赋、阅读的质和量以及阅历。

由于他在中小学字、词的基础牢固,进入大学及参加工作后阅读更加广泛,加上阅历的不断丰富,留学期间他靠“爬格子”,赚取了绝大部分的生活费。由于他知晓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广泛吸取人文营养,从而让他对人生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而建筑设计,远非常人所想,只是一门造型艺术,也并非如另一部分人认为的那样,只是一门工科,它对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空间想象力、对艺术的领悟力、从技术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之外,还需要真正以人为本的态度(毕竟建筑设计的终极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人际交往技能(这关乎建筑师同业主、城市规划等部门、施工单位的沟通能力以及对设计团队中各专业、各工种的协调能力等)和深厚的人文功底,这也是儿子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反思: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 育,各个学科均衡发展不仅对学生顺利通过中考、高考及进入大学学习有利,而且对人的和谐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现在针对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人文缺失现象,许多专家呼吁加强人文教育,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实在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教育”的最好诠释。

当然,人才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全才,也有偏才、怪才乃至鬼才,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更不能要求中学生对每门功课都有兴趣,都学得很好。

本文Hash:62d7ff4e092d61b770555184ba53d6f6eb264573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