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期望过高好不好?

求助者――孙嘉:我孩子现在是初二,一直以来成绩都比较好,我们全家对他的期望也很大。在家里什么事都不要他做,只要他安心念书,中考时能考个重点中学。只要能考上重点中学,以后就有希望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了。可最近不知道怎么了,他好像对读书越来越没兴趣了,总是提不起劲来看书。我们也跟他说了好几次:“你再努努力,一定能成为学校的佼佼者,千万不能放弃。”可他一点也听不进去,这可怎么办啊?

走访专家:国家首批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心理咨询部部长万红。

“作为家长,不要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在我们国家目前的应试学习环境里,家长和老师包括孩子们自己都做不到对考试成绩不在乎。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本身压力就非常大了,作为父母要尽量去体谅他们,帮助他们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太大和太高的目标,或者近期很难实现的目标,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放弃的念头。”万部长说,其实,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家长的责任也不小,“如果想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就要尽量给以他们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切记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更不要把自己‘伟大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考虑孩子的具体的条件。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行,让孩子慢慢地一点点地进步,不要让孩子因为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而有负罪感和内疚感。”

有一点值得提醒家长的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去比,尽管这样可能会培养孩子的竞争心理。这会让孩子过早学会防备别人,把别人都当成对手,会妨碍他将来进入社会后与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严重的话还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独立自信。很久以来,我们的家长对孩子都是过度保护的,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使得孩子做事放不开手脚。有的父母还会很具体地帮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使很多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可是在现代社会里,孩子们进入社会后还是需要时时面对“选择”,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就需要孩子具有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如果这个孩子只是被动地听话,等着家长去做决定,那他即使不被别人欺负也会被别人看不起。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首先,要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让他从一件件小事中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当他们经历了失败,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来帮助孩子增加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切记,不要惩罚失败。家长可以惩罚懒惰、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其次,要把选择的权利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只是提供意见,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于你,而且随着长大,自己来决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当然,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因为信任比惩罚更能激起孩子的责任心。另外,不要用太多的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要任何事都代替包办。

爸爸妈妈对宝宝期望过高不好

我很多的人都愿意担负起这个做为父母的这个职业,但是对很多的人来说,全部都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的经验都有所不同。

我们大多数人都愉快地愿意承担为人父母的职业,但对大多数人而言,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经验各有不同,有的偷快,有的不愉快。

  妈妈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说:“你是不是愿意像隔壁的阿姨那样,上完小学、中学、又考上大学,然后到美国去留学?”孩子问:。大学是什么样?美国有什么好?”妈妈说:“上大学是很有面子的事,到美国是人人羡慕的事,反正是好事,你愿意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吗?”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眼里却露出一丝茫然。母亲又接着强调:“好好学习的意思是要门门功课得100分。”孩子又是一阵点头并保证:“要听妈妈话,做个好孩子。”

  这便是典型的大人对孩子的“误导教育”。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就是这样,你不可无目的性地让他们面对一种新的生活,而一件对孩子有益的事情很难用明白的语言解释清楚。这样,掺和了大量成人好恶观点的信息,便带有某种“强迫”的意味灌入孩子的幼小无知的心灵。

  我们继续引用上述例子并加以分析。进了学校以后,孩子果然学习认真,门门功课皆优,一直延续到三年级。此后做父母的忽然发现,什么地方不对劲了:孩子的考试成绩明显不如以前,在家里,孩子也懒于做作业,一脸忧郁。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对大人一副怀疑不信任的样子。老师家访了几次依然没有效果。没多久,那孩子居然开始逃学了。

  这下做父亲的可着急了,不由分说地揍了孩子一顿。母亲把孩子拉到一边说:“不要怪你爸爸,他是一时生气,不过你这样下去可怎么行?你将来不是还要考大学、上美国去吗?”那孩子哭着说:”妈妈,我不想上大学,也不想去美国了。”“大学”、“美国”令孩子厌学。如果孩子的母亲还记得的话,这种“厌学”早在孩子四五岁时就表现得很充分了。这个孩子天生聪明,从小记忆力非常好,父母就决定让他像许多人家的孩子一样背诵唐诗,并给孩子以鼓励。孩子开始时兴致很高,很快就背下了几十首,不久就感到有些乏味,他不知道背这些诗有什么用,便问妈妈“这是什么意思”。

妈妈的解释自然不能令孩子满意,他听不明白,妈妈便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背了多少首诗了,你怎么就不能比他们强呢?”孩子感觉不到“比别人家孩子强”有什么好处,更体会不到妈妈说的“背唐诗对你以后有好处”,便厌倦了每天这乏味的像程序似的事情。以后,无论做父母的怎样喝斥、教导,孩子就是提不起兴趣来,对父母的强行推行的计划则是能躲则躲、能赖则赖,背唐诗计划就这样夭折了。孩子对学习采取的消极态度和“反抗”的方式,被专家称之为“厌学心理障碍”。而这种“障碍”往往是由父母一手造成的。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看:

  家长对学习目标的设置离孩子的理解程度相去甚远。

  所设置的学习内容,与孩子的兴趣不一致。

  学习量过大,使孩子难以承受。

  强行灌输的方式,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的责罚造成孩子对学习的恐惧和厌倦。

  家长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据专家研究,孩子厌学的心理 障碍有90%是由家庭或学校老师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所致。家长为使孩子在竞争中取胜,往往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相比较,要求他们拼命争第一。顺从大人要求的孩子被家长视为“有出息”。结果是成绩原来不错的孩子,却在某时段成绩滑落。他们生怕自己落后,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紧张和压力,时间久了就变得郁郁寡欢,心灵十分脆弱。据报道,有个三年级学生,从上幼儿园起就被视为“有出息”的聪明孩子,上学后考试总得第一。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大人的赞扬声中。有一次考试成绩公布下来,他的数学成绩比别人落后了几分,这个脆弱的女孩子怕别人会另眼看她,便跳进他家附近的河里自杀了。这样的例子,多少年来都时常见诸报端。

  另外,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父母的一味指责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障碍。因为有些学生并非不喜欢学习,并非知识反应和接受能力比别人弱,尽管他们也付出了努力,但却难以达到要求;社会上、家庭里的各种压力,造成了他们对自己的悲观心理,时间长了,就会厌倦学习。

  大人实际上也知道,并非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回报,而他们却一定要让孩子的努力体现出成效。这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令孩子感到不安,他们不知“成龙”是为了什么,究竟能带来什么好处。他们所感受到的只有压力。

  让孩子从学习环境中暂时脱出身来,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对于恢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十分有必要。这实际上是使孩子从压抑中摆脱出来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说由被动变为主动。孩子们可以在这个自由空间任意想象,无拘无束。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事情。父母应该坦率地告诉孩子:

  ●学习确实重要,但分数并不重要。

  ●学习有时艰苦,有时就像玩一样,你要明白喜欢学什么?不喜欢什么?

  ●无论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将来想要干什么,都必须从热爱学习开始。

  ●做父母的也同样有不喜欢学的东西,同样会“厌学”。关键是每个人都有最值得自己做的事情,只要不是荒废时间。

  ●你可以得到一定的自由,但要靠学习争取,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一切。

本文Hash:d49b65f4a3564659fea7d83dd44c68ba860b5e59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