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不该逼孩子“分享”

“现在的孩子都很自私啊”

3岁前的孩子,独占行为非常普遍。常听到一些年轻的妈妈在一起讨论孩子不愿分享的问题:“现在的孩子都很自私啊,他手里的东西,你绝对要不过去。”“我们家的宝宝,你给他东西可以,但是要把他的东西给别的孩子玩,那是绝对不行的!”这使得年轻妈妈们非常忧心,担心自己的孩子太自私,担心孩子不能很好地建立朋友圈,从而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因此,妈妈们总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与别人分享,似乎这样做了才会对孩子社会性发展有帮助。

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相似的一幕: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玩具,他的对面站着一个年龄相似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他手里的玩具,他不愿意把这个玩具给对面的孩子玩,他的妈妈苦口婆心地在旁边劝说:“给小朋友玩一下吧,你现在又不玩,给小朋友玩玩,他会很高兴,你也会很高兴的,大家一起分享玩具……”最后,在妈妈的劝说下,孩子很不情愿地把玩具递给了对方,但是眼睛一直看着这个玩具,而且很快就想把这个玩具要回来。这样的结果,使做出让步的孩子不高兴,得到玩具的孩子玩得不尽兴。试问,这样的“分享”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所以,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满足的情感。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种要素,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否则就是“伪分享”。

所谓“伪分享”,就是只有分享的形式而背离了分享本质的行为,即不存在主动自愿的动机和愉悦满足的情感。上文中列举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伪分享”,因为孩子的行为不是主动自愿的,也没有从中感受到愉悦和满足。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的独占行为,家长经常会引导或诱导孩子做出种种“伪分享”行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家长忽视或不懂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权利、意愿和情感。这样做不仅不能引导孩子乐意分享,还极有可能使孩子把分享看作是一种对自我权利的侵犯,从而更排斥它。因此,“伪分享”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形成和分享行为的发生。当务之急,成人必须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清楚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在儿童整体发展中的发展历程,然后寻找合适的时机,以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

父母不应该过分控制孩子的饮食!

精心安排孩子的每日食物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没有食物过敏史,没有消化不良问题、也没患有什么疾病,那么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特别是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就不要对别人的饮食习惯或者该怎样准备食物指手画脚,更不要对着你通常不会选择的食品嗷嗷号叫。否则,你的孩子迟早会变成受人冷落的小可怜,因为没有人愿意和总是吹毛求疵的妈妈相处。

再有,如果你总是试图控制孩子的饮食,那么他将永远无法学会如何面对选择和抵御诱惑。而你总是替孩子做决定的行为可能产生恰恰相反的作用,他终有一天被你所禁止的垃圾食物所包围。

首先,放轻松,告诉自己:孩子在朋友家里吃几块甜饼干不会颠覆他自身的饮食习惯的。妈妈网育儿专家指出,父母家里经常出现的饭菜往往是孩子长大后最喜欢和最常选择的食物。如果他确实趁机大快朵颐,你可以等到离开以后再想办法平衡他肚皮里的膳食结构。

当然,只是请其他的妈妈不要提供太多的零食,或者散发零食的时间不要太靠近正餐,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可以确保孩子到了正餐的时候还有足够的胃口。

本文Hash:44ad4749bf322aca1f86d0209e807f930d376d7d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