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孩子的全脑思维

大多数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形而上的,研究儿童心智的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扫描发现,儿童的认知是一种全脑认知―刚出生的婴儿跟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体系一样,是整个大脑都在思维与感觉。几乎所有的大脑细胞都在新陈代谢,大脑是活的。成年人的大脑只有1/4在新陈代谢,大部分脑是没有功能的,众多神经丛因不再需要识别特定的信息而被废弃。3岁以前,儿童是全脑思维,随着成长与社会化过程,大脑获得语言与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简化大脑的劳动,那些主导感觉、直觉、生命本体感的脑细胞慢慢衰减。拿3岁、12岁的孩子与成年人做个比较,3岁的孩子是全脑思维,12岁的孩子是1/2大脑思维,成年人大概只动用1/4,甚至1/5的大脑进行思维与工作。

成年人的大脑有很多无功能区,一颗子弹穿过或者血管梗塞影响的不是人的思考与认知,只是人的运动与感觉功能。由于延髓以及丘脑下中枢、边缘回主掌了大部分感觉,所以影响最明显的是人的肢体运动。内脏运动受躯体内植物神经节支配,脑损伤时也不受太大影响。当然,如果创伤影响到一个人左脑的语言中枢(内囊区),这个人看起来像丧失了思维与认知功能。其实不然,他依然有正常的思维与知觉,只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与交流,让别人觉得他傻了。人类的大脑皮层是覆盖在大脑沟回(皮质)上的一层膜,这个膜将近1.5毫米厚,创伤如果没有太伤及这层膜,人的思维能力就是完整的。我们是否应当把人类的命运与未来都交由这层膜来决定,这需要认真的思考。不过思考本身就是这层膜的功能,所以也不会有更多的答案。

是整个大脑思维好呢,还是只靠那层膜思维更好?人类社会、理性、科学、言语的发展,大大刺激了大脑皮层(膜)的发展,与其他生命比起来,人类大脑皮层的厚度是值得骄傲的。从脑体积与身体体积的比例看,很多生命优于我们,比如章鱼、蟑螂。但它们的膜却没有人类发展得好,所以它们只能靠经验、本能与浅显的思维活动。人类拥有这层膜就拥有了推理、抽象、逻辑、运算、分类、综合思考的能力,也更好地发展了人与人的交流系统。不过有得必有失,因为皮层发展,人类获得了一些超然的能力,也因为这层膜,人类失去了众多天赋的、复杂的自然知觉。

天才或者智力超群的人都是维持着顶叶思维的人,也就是适当地保留了儿童认知方式的人,当然,这样的人运动、语言、社交功能会差一些。具有天才潜能的人往往有四个特征:一、语言发展不好,或者很晚;二、社交能力差;三、运动功能不完善,精细行为笨拙;四、偏科,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本书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的目的上――如何唤起与刺激一个儿童全脑认知的能力,让其得到饱满发展,并能部分保留在成年后的思维活动里。在育儿时,既要尊重儿童神经生理的规律,也要遵循儿童神经心理的需求。读这本书的确要有一点儿勇气,它可能会部分地改变你原有的看法。希望不要用排他性的非此即彼的态度去理解,不要否认你既有的知识,只是把一种新的说法并存在那儿作一个补偿。这一说法并不能替代那一说法,正如把一个苹果放在那里,从不同的角度画出来的苹果是不一样的,但还是那个苹果。换一个角度去观察问题,不等于其他的角度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并存的态度。如果老师把一个苹果放在中间,所有学生画出来都是一模一样的,老师会气疯的,你想想怎么可能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样,你不可能画成一样的。大自然就是这样的,我们 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存在,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现实,会使用不同的解释系统。这些解释系统不是彼此对立和矛盾的,而恰好是一种互补。也许存在太过复杂,我们无法真切地了解它,只有创造更多的感受去解释它。

呵护好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我家有个阳台,那是我们丢弃废弃物的地方,那里存放了一个袋子,里面放着铁锤、水泥钉、尖丝钳、老虎钳、双面胶等,我把它束之高阁,怕伤了孩子,本以为儿子够不着――不知道从几时起,孩子已经拿取自如了。

有次儿子把钉子钉在雪白的墙壁上,用泡沫板当时钟的长短针,并且在墙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大圆圈,圆圈上标注了一到十二的数字。当时他妈妈的肺都给气炸了,我呢,在一旁也极力维护她的尊严,一同训斥孩子。可冷静一想,孩子做的事情与他小学一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认识时钟不无关系。

有这么一阵子,孩子一大早就忙于一件事情:在阳台上“叮叮当当”忙乎不停,让人感觉有个勤快的小木匠在阳台上干活。他妈妈在床上大叫:“孩子,你在干什么?!一大早就不让人睡!快给我停下!”

妈妈起床后,来到阳台上:“你看看,你看看!你都给我做些什么,这个阳台上我收拾N次了,每次收拾好了,你又来搞一阵子,你烦不烦啊!”

我那八岁的儿子总喜欢在阳台上搞创作,动辄拿出他的“创意作品”在我面前,要我评判,我总是恭维地说好好好,显得有些应承。他呢,有了老爸的表扬,更加乐此不疲,时时把小区里的什么木条也拾来,街上看见的被扔弃的玩具也捡过来,自己的玩具坏了也被他保留起来,我们扔掉的饮料罐也被留着,都放到阳台上的盒子里,成了他创意的原材料。每次我见了都露出十二分不屑的神色――这,有什么用?扔了吧!他则扬起小脑袋:“这是轮胎,那是飞机翅膀。”很快他拿出一件件作品,第一件是“画架”,他喜欢画画,而我们没有给他买画架,他就用四根木条加铁钉做了一个画架。我与他妈妈都感到不可思议。第二件创意作品是气球飞车,由废弃的汽车下面车盘组件加气球构成,气球一吹,车子便往前跑,速度居然跟那种我们经常玩的拧紧螺丝然后放置地上往前跑的差不多。我与他妈再次喜出望外。

不过,使我真正改变看法的是那一次。他削铅笔的时候,不小心把铅笔刀的手动把柄给掰了下来,我脱口而出:“败家子!”

第二天,一大早,照样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我跑去一看,刚要开口责骂。儿子仰起头,说:“爸爸,我的创意作品。”一个废弃的铅笔刀,一个本该走向垃圾桶的物件,经过儿子的创意居然起死回生了。他用一枚铁钉固定在铅笔刀的把柄处,我诧异地用支铅笔卷动一下,居然好使--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这么简单。于是,我大大地夸奖儿子一番,并且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刻。

自此以后,我们改变了看法,干脆开辟了一个他的手工小作坊,培养他的动手能力,美其名曰“尚勰工作室”,只是时间调整一下,改在下午。

看来,我们要敢于留一点时间与空间给孩子,呵护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Hash:37058962a66e42afab4e0233f02f70994981e9a1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