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商”也需要培养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贝多芬
  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德商建设。殊不知,孩子的“德商”高也是将来成才的绿色信号。
  “德商”也是智商之一
  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根据个人养儿育女的经验,结合他周围人教育孩子的心得,著述出版了《孩童的道德智商》。他认为:
  1、道德智商不只是背诵条规得来。我们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时,也逐渐形成我们的道德观。这个学习过程,是从我们所见所闻而记于心中的,而成人的道德行为如何,小孩子是最敏锐的觉察者。
  2、要小孩说出他们如何看待成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们确实也是我们的观察者。当我们想教导小孩子时,其实有时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3、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在传达信号给我们的孩子。所以说对于道德智商的注意应从孩子们诞生的第一天就开始,因为他们会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我们要相信品格胜于知识。
  4、在小孩进小学前后,他们开始为这世界设想种种原因,如事情为什么和怎么发生的,及他或她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怎样待人处事。这是小孩的良知开始启蒙的年龄,他们也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观,同时,小孩也开始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性格。
  5、作为父母,面对孩子较难理解的举动,不应只一律责备,而应尝试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和开导他们。因为只有有了沟通和理解,才能打开心扉,慢慢建立桥梁,将其纠正过来。
  什么是道德商数?
  其实德商就是善良,尽到责任与尽全义务的善良。科尔斯在《孩童的道德智商》中提到一位小儿科医生在医务活动过程中对儿童道德智商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心态。他曾接触一位患上血癌而将死去的女孩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负担,增加母亲的忧愁;有一名男孩子在车祸中弄伤右手,他不仅为自己感到难过,他更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难过,因为他父亲喜欢棒球、喜欢教他打棒球。
  “德商”是孩子情感体验的必然结果
  孩子最初的情感体验只表现为美感的体验,美感是人对事物是否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所产生的体验。新生儿就有爱美的倾向,随着感知和思维的发展,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孩子逐渐掌握了审美的标准,美感得以发展。
  孩子不仅喜爱整洁、色彩鲜艳的事物,厌恶陈旧、形态丑恶的事物,而且能从音乐、舞蹈、纸工等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中产生美感。孩子的美感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道德感发生了联系,因为孩子的具体形象――有形美感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便又产生了笼统抽象的无形美感,多表现为人事行为,活动美感。而人事行为活动美感,就是优秀的道德,这时的喜爱与道德感是一致的。
  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能不能得到满足引起的,始终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内心体验。孩子的道德感是在成人正确教育下逐步形成的,成人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人对儿童行动的评价及情绪表现,使3岁孩子产生了道德感的萌芽,在完成成人指定的某项要求时,会出现愉快满意的情感,而成人的责备会使孩子产生羞愧感,但并非真正认识自己的过失。
  随着孩子认 识能力、判断是非能力的提高,在孩子园的集体生活中,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则。有关研究表明,71.67%的4岁儿童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并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对自己的犯规行为产生羞愧感,表现为低头、脸红、手摸衣服等。当他更大一点的时候,儿童的义务感范围逐步从亲人扩大到同伴、老师,在幼儿园的集体竞赛性游戏活动中,孩子的义务感、荣誉感都有较明显的表现。尤其是情境对孩子道德感的产生有明显的影响。
  道德感发展过程,就是德商形成过程
  道德商数高的孩子,性情善良,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强,善于自我错位体验,所以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慈善事业支持者、优秀的社会治安工作者、心理医生、民事调解员、律师;
  道德商数较低的孩子性情残忍,常施强暴,责任心不强,不习惯于自我换位情感体验而善于情感恶性循环享受,这样的孩子若不及时正确引导很可能发展成为暴徒、虐待狂、性骚扰狂,甚至成为罪犯,为此对这样的孩子应强化道德培养与训练。唤醒和激活他们同情心和同理心,诱导换位情感体验和帮助他人后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调动理智因素,防止同情心的弱化。

幼儿也需要培养交往能力

  媛媛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子。当班里小朋友热火朝天地讲着自己的五一见闻时,媛媛只是静静地在一旁听着;当小朋友们在大型玩具上开心地爬上爬下追逐嬉戏时,媛媛坐在秋千上静静地看着;当小朋友们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交换时,媛媛抱着她的布娃娃独自玩耍……还有一些类似媛媛一样的孩子,因为内向、孤僻、不合群等原因,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这类孩子的父母一般工作很忙,有的经常出差,因此经常陪伴他们的是老人,由于老人年纪较大,行动不便,因此陪伴孩子外出的时间不多,与人交流的机会少。有的孩子住的院中,小朋友很少,因此他们缺少交往的经验。在家里,这些孩子会和大人有说有笑,但一走出家门就会紧张、退缩、焦虑,很难融入身边的环境中。为了让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感受到幼儿园的快乐,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长和教师都要想办法,指导她学会与人交往,找到好朋友。

  每天放学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多在幼儿园呆一会儿,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开始时孩子会有抵触心理,家长可用话题让孩子放松,比如问:“你看那个小朋友玩什么呢?那么专心,一定很有趣,我们过去看看吧。”先把孩子吸引过去。由于在家长的代领下,孩子不会害怕。接下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询问小朋友:“你找这么多树叶干什么呀?”“我在给蚂蚁盖房子”。这时家长可诱导孩子:“你想和她一起玩吗?”孩子已经被吸引,家长便可鼓励孩子询问小伙伴是否允许自己加入。当孩子大胆地发出第一次请求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在盖房子过程中,孩子从小心翼翼看小伙伴玩耍到开心地听从小伙伴指挥,忙着忙那,再到最后两人携手搭建成功时,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家长要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熟悉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长此以往,孩子才会有适应的能力,愿意进入新环境、乐意与人交往。如儿童乐园、早教中心等。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将这些孩子融入群体中,让热情开朗的孩子带领他们玩耍,分组游戏,分工合作,强化这些孩子的参与意识和群体意识,并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点评,当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引导,有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会促进幼儿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更多点击:

  幼儿会有哪些性行为?

  温柔对待宝宝的性表现

  应该注意婴幼儿心理教育

本文Hash:0f285179085f9fe5be1da53e376a89655239055d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