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不是苦肉计 不必比赛谁对孩子更狠

  ■新闻背景

  “虎妈”咆哮式育儿引发了中西文化比较之战

  书中,虎妈列出给孩子的十条军规,诸如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和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除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她对监督两位女儿练琴使用了恐吓、贿赂、辱骂等各种方式,哪怕当着客人的面,也会因为女儿练琴表现不佳而称她为“垃圾”。就连对家里的狗,她都试图让它拥有一技之长。她花了大量篇幅炫耀两个女儿的成就,并不惜笔墨地引用社会各界、亲朋好友对她们的溢美之词,直言自己喜欢对女儿的未来“想入非非”甚至走火入魔,对二女儿最后放弃当小提琴家而伤痛欲绝。她把亲子关系比做战争,称女儿必须光宗耀祖。最令美国人无法接受的例子之一,就是蔡美儿在生日聚餐中拒绝两位女儿送给她的生日贺卡,因为手工制作不够完美,当女儿说因为被迫练琴完全没时间制作更精美卡片时,她认为对方可以更早起床。这些在很多美国人看来等于“虐待儿童”。有知名媒体干脆就直接称她为“疯子”。

  但蔡美儿坚持她这种教育方式卓有成效,接受《TIME》采访时,她说,她的孩子们具有各种其他同龄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将会比较容易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好的位置。

  虎妈的整个图书团队做了一次漂亮营销,美国版《虎妈战歌》副题充满挑衅,“中国母亲为什么更胜一筹”,一副打败西方育儿理念的完胜姿态,激起强烈“反弹”———争议就是销量,美国读者要的也是重口味。而在中国,就为患有“名校崇拜”、“权威崇拜”各种病症的家长们量身定做了另一个题目,《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腰封上直接写:“这个故事证明了,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成功”两个字像万有引力,将很大一部分家长牢牢吸引住。

  “虎妈”迎合了当下社会成功饥渴症?

  近日虎妈的大女儿同时被哈佛和耶鲁录取,让她的支持者振臂高呼,这种“父母唯一允许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是那些他们能赢得奖牌的项目,而且必须是金牌”、“任何一门功课成绩都不能低于A”、必须出人头地的育儿原则会因为常春藤名校的光环而赢得新一批粉丝。

  攀比、炫耀是虎妈的兴趣爱好,这是女儿反抗她的要点之一。她在书中大篇幅罗列两位女儿得到的各种规格的赞扬,仿佛成功跟内心需求和满足无关,而是一场搜集赞美的比赛。她极力鼓励孩子跟其他所有孩子展开竞争,也在两个孩子内部制造竞争。她“不相信对孩子的比较都是有害的”。她对二女儿说“你已经6岁了,你姐姐7岁半就赢得了音乐学校表演奖”,她毫不讳言自己对女儿“出名要趁早”的急迫,“我希望露露也能站在领奖台上,说实话,我真的有些等不及了。”

  这种强烈的饥渴感导致虎妈让全家时时处于竞争状态———出国旅游也不例外,哪怕在印度、在中国、在欧洲旅行,两个孩子也得照样练琴,为此经常让旅游变成找钢琴一日游或吵架之旅。当女儿反抗,她就会说:“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你们知道金家的孩子在做什么吗?练习!他们没有去旅行。难道你们会眼看着他们超过我们吗?”

  “虎妈的这些想法在中国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家长不敢明说,心里都是这么暗想的。”一位家长在网上留言,点出了现在家长育儿心态上的一个潜规则:很多人反对的是虎妈的极端手段,但对于她的核心理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奋斗型成功学颇为认同。

  “深圳的家长有趣之处在于他们都不承认自己在育儿上急功近利,口头上都说我的孩子只要快乐就够了,但内心深处都希望孩子成功。这种功利是骨子里的。”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深圳家长的心态本质。她说,有的家长声称自己对孩子没要求,高兴就好,但转头就给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有的家长孩子在文艺表演中获得任何奖项,都制作精美海报要求校方贴在大门口。

  “我见过一些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家长,对幼儿园‘过分追求成就会让孩子不快乐’的理念并不赞同,甚至将孩子转到能提前教小学课程的幼儿园。”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原园长赵淑芳就说,“追求成就中一个表现就是对比,这是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都普遍使用的工具,因为我们是在对比中长大的,自然就把这种方式运用在孩子身上,对比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压制个性。”

  事实上,竞争和攀比从受精卵阶段就展开了。据了解,现在深圳部分有钱人生孩子流行搞人工选择,用试管婴儿的方式,选择最优质的受精卵———更聪明、体质更好、相貌更出众的,其他“劣等”受精卵就扔掉。孩子从一颗受精卵开始,就已经被分为三六九等,失败者就要被杀死,而成功者只有一个———完全遵守斯巴达式残酷生存法则。

  胚胎期也照样离不开竞争———胎教碟要选专业的、吃什么营养素宝宝才更聪明、选奶粉一定要有助于智力发育、去香港或美国分娩以后孩子出国更方便……很多号称非功利的家长,给孩子取名用字都非常大胆,比如跟帝王直接相关的字“宸”、“胤”,比如用“杰”、“伟”、“卓”等暗喻小孩前程似锦。等生下来,早教大战就打响了,你上金宝贝,我上天线宝宝,你上幼儿MBA,我学幼儿英语。哪怕月入三四千元的家长,也抱着培养独生子女的旺盛热情,为孩子选择一节课200多元的高价课程,半岁的孩子一个月教育投资上千元也在所不惜。房地产信息网上一条“我家宝宝6个月就认识300字”的帖子曾经引发家长跟风热潮,纷纷讨教早教秘诀。

  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这场比较有了更为固定的对象。有些家长表面上是好朋友,私底下默默展开孩子之间的竞争和攀比,跟老师打招呼说,我家孩子在哪里补英语、补音乐,千万别告诉别的家长哦!让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第二外语的家长也不在少数。更为极端的,让4岁孩子每周只能休息半天,其余时间被6个课外辅导班占据,孩子每天用哀怨的眼神恳求能不能少上一个班,得到的答复是:可以啊,下辈子。

  深圳云顶学校校长杨坚认为育儿成功学在中国家长中有很大市场,“深圳更加明显,尤其是成功人士对孩子的成功显得更为迫切。全职太太也特别容易陷入成功学,因为对孩子过分专注。有些家长让孩子学钢琴,不是为别的,只是因为邻居孩子学了,我们也得学。别的孩子会三样特长,那我们就得会四样。”

  但必须强调,采访中,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对孩子教育上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这是普遍的,但真正表现极端的,还是少数,思维上近似虎妈的有大把,但行动上像她那么过激的并不多。

  深圳竞争惨烈,反成功学的家长害怕输不起

  没有家长会刻意培养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但问题是,如何衡量成功?像虎妈对女儿的要求那样,全A成绩、考入名校就是成功吗?我们的问题在于,成功的标准太单一化,对成人就是以权钱论高下,而对孩子,也颇为直接,以成绩为法则,把孩子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等三六九等。

  “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当然首选成绩好的。优等生就是班里的特权阶层。”12岁的初一学生Mars非常老成地阐释班级里的阶层分化,“成绩差的,肯定多少要受到歧视,无形中就有一种压力,必须要靠其他一些长处来弥补这个重大缺陷,比如长得好看、比如性格特别随和、比如跳舞唱歌特专业。比如我们形容一个同学,往往会采用这种句式,虽然他成绩差,但是人挺善良。某个同学超牛,成绩好,家里还特别有钱。”Mars还很贴心地给提供了一个辨认家长会上优等生家长和差生家长的最简单原则,看表情———前者多少有点顾盼自雄、洋洋自得;而后者就底气不足,甚至“做贼心虚”。

  “中国的教育就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和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民族把知识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对教育成功的衡量标准从来就很单一,就是考上好学校。这是社会的整体氛围,家长是无法回避的。幼儿园阶段因为竞争不是太直观,家长心态还相对平和,但到了中小学阶段就没办法平和了。其实中小学老师有时也想在教育方式上创新,但成绩在这摆着。老师和家长都开始焦虑了,这个压力必然会带给孩子。”莲花二幼园长王薇丽认为,在中小学,家长的功利性会更为显著。

  “学习至上”是中小学家长的最高法则。一切以是否影响学习为衡量标准,在成绩冲刺阶段,其他所有事务都可有可无、能免则免。有位深圳学生就投诉自己家长的“唯成绩论”———临近中考,压力特别大,担心考不好对不起父母,良心发现给在客厅看电视的父母端两杯茶,说“爸妈喝茶”,本来想听到一句表扬他有孝心的话,没想到爸妈把脸一沉,说:别借着倒茶的功夫出来看电视,知道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我用你倒茶啊,我自个儿不会倒啊,念书去,考上重点中学比什么都强。孩子被浇了一盆凉水,心里下定决心:这辈子,再给他们倒茶,我就不是人!

  家长其实也很无奈———一位小学校长透露了这个现象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深圳的教育资源有限,竞争非常惨烈,家长根本不敢放松。深圳市教育局长提出小学1-3年级不布置作业,学校即使这么做了,大部分家长不放心,照样送到各种补习班去恶补。没办法,在深圳中考比高考还难。重点高中少,重点和非重点分化大,去哪个学校,孩子的人生方向都完全不一样,不仅仅是是否成才,而是是否成人。他特别强调,“非重点哪怕吹得再天花乱坠,还是充斥着早恋、打架甚至吸毒,能考入名校,哪怕不能出类拔萃,至少可以谈学习,而不是受到各种负面影响。事实上,教育界内部的共识是,所谓学校的好坏,70%靠生源,20%靠老师,10%靠学校领导。上了名校,等于选择了一种积极上进的生活方式,选择了一帮高智商、品学兼优的同龄人做同学,会吸收到更多正面能量。深圳四大名校和非名校的学生,即使不讨论成绩、特长,就单论品行和教养,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无法忽视的。家长不敢拿孩子的前途去赌。”

  深圳锦田中学优秀教师周宜就说,“虎妈”也有可取之处,因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机制下,给得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给不了他一个快乐的成年,压迫是必然的。大家都在学,你不进则退。只不过,我们让孩子在高强度的学习上,尽量保持精神上的愉悦,不要通过打击和辱骂去逼迫孩子。

  用一位家长的话来说,不是我们想当虎妈,而是不当虎妈我们输不起———没错,我们是对主流评判体制屈从,但反抗的代价,我们还不敢让孩子去承担这个结果。

  虎妈把育儿搞成比惨大赛,应该探索全新模式

  因为我们学校和社会的评价标准单一,我们就必须全面适应或者说顺从这个游戏规则吗?当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教授董藩宣称“赚不到4000万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没钱怎么可能幸福”时,就意味着成功学早已渗透到教育核心领域了,那么,我们连反思、反抗或者说开发出一种新的育儿模式都不必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就指出,这句话打碎了公众的幻想———大家认为,哪怕社会再物质化、再金钱至上,高等学府也是相对纯真的,应该捍卫超然价值的,但事实上大学已经率先功利化了。现在的问题是,功利主义可以成为大学的一个流派,但不应该成为全部。育儿也是一样,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因为这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但应该有更多的人跳出这个规则,去探索新的育儿方式。一旦我们全面认可成功学的法则,就等于是捍卫和巩固它。

  于长江强调,事实上,在中国“虎妈”是主流,而且好学校就是“虎校”,比赛谁对孩子更狠。这基本上还是一种中国式的苦肉计,把教育变成比惨大赛。严格不是问题,而是为什么严格?“虎妈”不谈创新,她代表的是一种经验型教育,以过去推断未来,家长的态度是,我经验比你丰富,你得听我的。但教育不仅仅是面向未来,更是面向未知。所有伟大事件,都有不可预知性。是不是应该鼓励更多家长在育儿上进行一些实验?“虎妈”还是在一个现有的模式下超越,而不是去开发新的模式。理论上说,10个小孩,应该有10种方向。我们现在的问题是,10个小孩,基本上只有一两种培养方向。美国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培养孩子如何面对未知,所以近现代影响全球的技术革新、观念更新都来自欧美。

  教育的单一化是美籍华人、加州儿童会创始人杨帆特别担心的问题。她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多年,又长期在深圳推广结合美国的教育实验,她认为国内的评价体系单一违背孩子个体的多样性。很多小孩子被问到将来做什么,想当老板的是大多数。我们的价值体系单一,如果孩子没考上大学几乎一辈子就打上失败烙印。做建筑工或水电工不如当老板更有身份地位。美国把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是非常放松愉快的,但大量产出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拥有体面生活的电工。目前给予孩子和家长的选择项又特别少。比如传统小学意味着高强度的竞争和成绩决定论,而国际学校压力相对较小,但不能学中文和中国文化,收费极高,还有国籍上的重重限制。如何把深圳的教育模式变得更加多元,中西合璧,杨帆认为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抗单一标准的成功学,可以从娃娃抓起。有家长反映,加州儿童会提供了一个结合中美教育优势的幼儿学习场所,如果能有所类似的小学满足这种需求就太好了。

  在深圳,也确实有一部分家长试图跳出主流规则,与成功学、高压式教育抗衡。比如一些海归派常常会跟校方抱怨:“国外都上半天课就放学了,让我的孩子也上半天课吧?”还有一些特别看得开的家长,孩子成绩差了,被叫去训话,还安慰老师,“一个班总有差的和好的,就让我家小孩当差的那个吧。我小时候太苦了,让他现在上学时快乐一些,不用成才,差不多就行了。”或者是经济实力显赫的家长,更是直接喊话,“反正我不求孩子成不成功,我赚的钱够他花三辈子了。”

  为什么不用幸福学代替成功学

  “虎妈”的两个女儿是否快乐,这是很多人争议的焦点。在书里,虎妈坦承,“有我这样的母亲,其实索菲娅常常并不开心。我用杀气腾腾的方式督促她练琴,再弹错一个音符,把你的所有毛绒玩具扔到火里化为灰烬。事实上,成为行家里手的过程,其实毫无乐趣可言。”

  加州儿童会创始人杨帆对虎妈最大的一点质疑是,虎妈不能容忍孩子在成绩、特长上有任何一点输给其他孩子,但为什么能容忍在快乐上少于其他孩子?这是因为,虎妈基本上是把成功和快乐对立起来的,想要将来成功,就要舍弃当下的快乐。她也拒不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性,认为这是给自己的懦弱和懒惰找借口,她在书里以嘲讽的口气说,,每个人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成为独特的人,即使是失败者也以独特的方式成为独特的失败者。

  “其实这也是中国教育未来方向的问题,追求主流价值观里的成功还是幸福?后者更关注孩子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所有轻生孩子的遗书里一定会看到几句话:我辜负了你们的希望,知道你们为我好,我对不起你们……”云顶学校校长杨坚指出,现代教育认为,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幸福。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一项特长,不是为了成功,而是建立孩子的自信。以前说孩子是一张白纸,靠家长在上面画画,其实这正是“灌输教育”的典型思维,现在更趋向于认为孩子是一粒种子,家长要提供适合孩子的土壤和条件。

  莲花二幼园长王薇丽也非常认可“教育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的观点,教育是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但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同样的竞争机器、成功学附属物,真正的成功首先是要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关于这一点几乎没有争议,事实上这也是反对急功近利的育儿观念的人的一道底线,就像弘扬英语创始人阎震所说的,虎妈是属于练武功走火入魔的类型,相比虎妈特别注重技能训练,他认为应该更多关注一些虚一点的技能培养,比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些不一样要通过弹钢琴、弹小提琴去练,踢足球也照样可以,玩拼图也照样可以,重点是,得引导孩子拥有获取幸福和快乐的技能。阎震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不仅仅是要选择适合孩子的育儿方式,同时也要选择适合家长的育儿方式,有些家长自己就特别懒散,非要当虎妈,把自己变成别人,这个过程,肯定会有心理失衡或者尺度把握不好,其实也会产生反效果。

  “平衡感”和“尺度把握”确实是目前深圳家长觉得比较头痛的问题,很多家长在要不要当虎妈之间摇摆和纠结。杨帆认为,要达到教育平衡,有两大前提,一是要有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不是建立在孩子拿了高分上,去哪里完成了精彩演出上,也不是随时孩子表现不好就要把爱收回去,而是不管你怎样,父母都爱你。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孩子学会自律而不是长久的压制。爱和界限能给孩子内心自由,是让孩子既能成功又能快乐的基础,缺一不可。

 久久健康网小编点评:孩子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虎妈引发的中西方教育大战让我们不仅思考“中国的教育就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和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民族把知识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对教育成功的衡量标准从来就很单一,就是考上好学校。这是社会的整体氛围,家长是无法回避的。

铜是不是宝宝必须的元素红孩子育儿网 >> 护理保健 >> 专家问答 >> |铜,缺铜,儿童

您现在的位置: 红孩子育儿网 >> 护理保健 >> 专家问答 >> 正文铜是不是宝宝必须的元素更新时间:2007-7-5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人气:次      【添加收藏夹】《铜是不是宝宝必须的元素》是红孩子育儿网护理保健频道为您提供的一篇专家问答类文章,希望您能喜欢《铜是不是宝宝必须的元素》宝宝要补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要不要补铜呢?我看到有些奶粉里加了硫酸铜的配方,铜是不是宝宝必须的元素?谢谢答复! 育儿专家回答铜也是人体所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也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如果没有缺铜的情况,不必补充铜。
标签:铜,缺铜,儿童哺育,硫酸铜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参考。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处理。【红孩子育儿家园】【红孩子育儿百科】【红孩子亲子论坛】【红孩子育儿博客】【免费注册会员】>>图文导读
孩子口臭的4个rea
关爱婴幼儿口腔健
为什么要进行儿童上一篇文章:10个月的宝宝能吃蜂蜜吗
下一篇文章:

本文Hash:a603cc94e18bc05c73c81e2d75d5dd5ddc8e123a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