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哈佛女孩”说不(三)

qiaoai的回复:(写于11/15/20019:03:31AM)我也看过了哈佛女孩这本书,我也大致看了卡尔威特这本书。我想,不管怎样,在卡尔威特这本书中强调的是培奍一个性格、想像力、创造力等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才,而不是一个神童,培养孩子一种正确的处世处人的态度,一种快乐的天性,培养他的兴趣,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正确树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认为在培养孩子时,不要想像着他成为什么大人物、科学家什么的,只要他快乐,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平和的心态就可以了。我想,这才是所有育儿书本中的精华。may6828的回复:(写于11/14/20011:07:58PM)真高兴现在的妈妈是理智和客观的,因为我们都初为人母,再自信的妈妈也免不了要在林林总总的育儿宝典里寻求经验和佐证。我想这也应该是妈妈们流连于摇篮的原因之一,姑且不论应不应该对“哈佛女孩”说“不”,我想一个理想型的母亲应该知道自己宝宝兴趣所在,并能因势利导,就象有的妈妈说的,知道如何发现和开启宝宝的兴趣之门,并能恒久地坚持下去,快乐当然不能压抑,但也不能无视和忽略对宝宝的引导,只因为你是母亲,你肩负着养和育双重职责。西西妈妈的回复:(写于11/14/200110:59:35AM)刘亦婷的母亲马上要来南昌来演讲二天,别人问我去不去,我说——不。老公很奇怪,怎么这么重视早期教育的我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我想说的是,我买了这本书,觉得有部分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们并不可以照搬。刘亦婷可以说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就是在反抗期里也能接受母亲的教诲。你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她在说“不”之后,她母亲批评教育了她,然后她就不作声,洗澡时唱唱歌就没事了,试问,现在能有几个这样的孩子?还有,刘亦婷当时生活的环境和现在的孩子也有太多的不同,她妈妈现在说带她去商店前说好什么都不买,只让看看,包括大人看了都动心的漂亮糖果。试问,我们现在有几个家长会这么做?玩具本身就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东西,至于漂亮糖果,我们总不能让孩子看着显示出一副很馋的样子吧?如果我们现在要求孩子要朴素,那么我们的孩子走到其他孩子中去,会很没信心、很自卑。我们,我会给女儿买玩具和漂亮糖果,但只要定个范围就行,我喜欢给孩子各种各样的尝试和体验。我想,现在刘卫华是说那时这样做是锻炼了孩子,可如果那时她的条件也很好的话,她可能也不会那样做的。刘亦婷上哈佛了,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可我们要看到,她的每一步就是由母亲安排好的,可以说她母亲很成功,但我觉得刘亦婷相对来说生活得太没有“自我”了。我想,我没有刘卫华的那种远见和运气(可以说,有时候她的确要感谢运气),我也不想我的女儿什么都按我所要求的去做,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我不会把刘亦婷当做西西的榜样或目标,我希望我的女儿生活得有个性,我想她应该有个快乐的人生,而不是要按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生活。作为一个家长,我所能做的是让她不要走上歪路。刘卫华成功了,所以她出书,说什么什么的做法是对的,我想,她的成功有一半是运气。如果今天她失败了,可以这种做法会让有的孩子精神上出问题的,她可能写出的就是忏悔了。所以说,我们的确不可以盲目地跟从别人去做,孩子确实都是不同的个体。也有人会问我,怎么现在西西会那么多东西,你不也这在么做吗?我可以说:“我没有。”因为我教西西任何东西,都是根据她的喜好来的。比如 习认数字吧,我在墙上挂了一张挂图,她喜欢哪个我就教她哪个,不想看了就不教。我从不勉强她学任何东西,别人都教宝宝学认五官,可西西非常不喜欢学,有时照镜子时很高兴,我一教她她甚至把镜子给扔了,我用了各种方法都不成功,所以,现在她都不会指五官。我也没有因为任何事情打过或骂过她。我并不是说我的教育很成功,我想说的是:宝宝也是一个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对“哈佛女孩”说不(四)

对“哈佛女孩”说不(一)

lyh1228原帖:(写于11/13/20018:07:00AM)人民时评:对“哈佛女孩”说不鲁民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炮打响后,近日又有我家笨笨上剑桥》、轻轻松松上哈佛》、耶鲁男孩》、牛津圆梦》等“制造天才”的经典书籍陆续问世,望子成龙的家长,无不奉如圭臬,如法炮制,恨不得立马也造就出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以光宗耀祖。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个5岁的青岛小女孩,却勇敢而大声地站出来说不。据报载,她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兼身体力行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这位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终于忍无可忍,捂起耳朵哭喊道:“我讨厌刘亦婷,我再也不想听名著了!”原本开朗的孩子变得孤僻暴躁,不得不求助于医生。喜剧变成了悲剧,好心没得好报,青岛小女孩的哭叫,但愿会引起千千万万个也正在拼命培养“哈佛女孩”家长的反思。如今,有一种弥漫于家长中间的、传染性极强的“天才综合症”。“孩子才能骑木马,父母便幻想他将来指挥十万雄师时之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战小曲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他将来喉声一啭彩声雷动时的光景;孩子偶然拨动算盘,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将来或能掌握财政大权,同时兼营投机买卖……”(梁实秋语)为了这远大目标,为了培养一个天才孩子,可怜天下父母们,真是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实在让人感动。然而,这种“天才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孩子的身心感受如何,家长却很少考虑。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本应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可是却身背父母的沉重期望,为了当一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整天学英语、背唐诗、学钢琴、读名著、学跳舞、练网球,没有节假日,没有自由活动时间,一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孩子,也许确实离“哈佛女孩”近了,但宝贵的童年,却因此变得痛苦不堪,了无生趣。于是,父母制造天才的辛勤工作成了对孩子的摧残,普天下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无助的孩子,正不得不痛苦地忍受着这种近乎狂热的“天才教育”。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确如此,世界丰富多彩,人生道路千变万化,人的志向情趣更是千差万别,幻想用一个模式来克隆出无数“哈佛女孩”,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既违反教育规律,又扼杀孩子天性。因而,我们还是应该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学学那个5岁青岛女孩,大胆地对“哈佛女孩”说不!人民网2001年11月13日小源源妈妈的回复:(写于11/17/200110:44:31PM)我觉得只是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关“哈佛女孩”亦婷和亦婷妈妈什么事。我想,亦婷妈妈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做父母的一次又一次地不分时候地念书给孩子听吧。她并不是要所有的妈妈学她这种教育孩子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尽相同,别人的教育方法只能起借鉴作用。我老公在孩子末出生时,就老是说将来要送孩子去景山学校上小学,我却坚决反对。孩子小的时候的培养得根据他的兴趣来,天下有谁比孩子的妈妈更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的?但我觉得父母在孩子末成年之前,对他的兴趣志向有一定的诱导和适当的干涉是应该的。做父母的阅历远远比孩子丰富。比如有一个大洞,父母先劝告孩子不 往里跳,总好过孩子跌进去摔得遍体鳞伤之后,反过来埋怨父母好吧。如果说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对他的教育有一定的安排是一种错误的话,那么我们教育制度呢?难道每一门课都是每个孩子喜欢学的吗?孩子们不是也不得不学?不过孩子成年了,也就是说孩子的心智成熟之后,对于孩子不违反法律的决定父母不应该干涉。总的来说,我认为亦婷妈妈是位成功的妈妈。至于刘亦婷,就算她考上的不是哈佛,而是国内普通的大学,我都相信她将来会很出色。对“哈佛女孩”说不(二)

本文Hash:367ae58bcaeecf23ce8ee0b815159e21ea9139fb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