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幼儿夏季患上暑热症

暑热症主要发生在6个月到3岁的宝宝,这是由于他们的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在3岁前还未发育成熟所致。他们的体温不能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自行调节,加上排汗功能较弱,身体不容易散热。宝宝患病后精神状态还好,有时可能会有一些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最主要症状是发热,但体温很少超过40℃,发热一般从早晨开始,在白天体温逐渐升高,下午逐渐下降,到了晚上降至最低,可从第二天早晨又开始升高。

发热持续时间1-2个月左右,也有长至3-4个月,在天气变凉时逐渐好转;发热的特点是服用退热药没有效果,但如果把宝宝带到一个环境温度较低场所,体温会自然降下来;宝宝总是口渴,喜欢喝水,由于喝水多而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可并不出汗,仅有时见到头部稍有一点汗;如果体温较高,宝宝可能会出现惊跳、烦躁、爱哭等表现。

宝宝患暑热症后,容易每年都发生,因此要注意采取预防措施。天热时不要给宝宝穿着太多或太厚,以免影响身体散热;注意调节环境温度,如使用空调器或去凉爽的地方居住;宝宝发烧时,在确定暑热症后马上安置在室温22℃-25℃的房间里,给宝宝洗温水浴也有降温效果,但要注意水温要比体温低3℃-4℃,每次20-30分钟,每天洗2-3次;注意给宝宝喝一些西瓜汁、绿豆汤、冬瓜水等饮料,补充体内失去的水分,给予清淡饮食;可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清暑益气、养阴清热的防治暑热症的中成药或药膳。提醒一点,如果宝宝3-4天后体温不降、或出现高热惊跳、烦躁等症状。

幼儿患暑热症秋季可不治自愈

小儿暑热症,是炎夏酷暑时节婴幼儿常见的发热性疾病,多见于半岁至3岁的小儿。暑热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此年龄阶段的小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发汗机能不健全,体温调节功能较差,不能很好地保持正常的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慢,难以适应夏秋酷暑环境所致。

小儿得了暑热症,表现为发热,烦躁,易哭,唇干舌燥,口渴欲饮,饮水量多,小便次数多、量也多,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食欲不振,精神委蘼,疲乏嗜睡,形体消瘦。而做血常规、大小便及其他功能检验时,又无病理性改变。因而医生常把暑热症的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发烧、多口渴、多尿、少汗。发烧呈迁延性,热程可持续1至3个月左右,只有到了秋凉之后,上述症状便可不药而愈。

目前尚未发现暑热症有传染性和免疫性。小儿患此病后,下一年仍可复发。有的患儿可持续2~3年,但症状多比上年度轻,病程亦较短。虽然暑热症可不治而愈,亦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因暑热症发热不退,会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消耗增加,抵抗力降低,若不注意加强护理,容易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也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因此,家有暑热症患儿一定要加强护理。

首先,居室要通风、凉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患有暑热症的小儿,由于次年夏季常可复发,因此在夏季来临之前,要鼓励小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提高对环境变化及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在衣着上不要给小儿穿得过多过紧,要穿柔软、宽大的衣服,勤洗澡,勤换衣服和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卫生。患儿少汗或无汗时,可洗温水浴,每天1~2次,促使皮肤血管扩张以帮助散热。对发热较高的患儿,可用酒精擦身,促使体温散发。

其次,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给孩子吃高蛋白、高维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乳类、蛋类、肉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中药治疗暑热症疗效较好。通常可服用六一散、金银花露,或金银花、杭菊花煎汤代茶饮,能消暑热,解烦渴。也可自制防暑清凉饮料,如“三鲜饮”:鲜荷叶、鲜竹叶、鲜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约10分钟,再放入适量蜂蜜搅匀,冷却后代茶饮,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的良效。也可用金银花、栀子、山楂各15克,甘草5克,水煎,凉后当茶饮,可清热、去火、消暑、爽身。

需提醒的是,小儿患暑热症后,若体温持续超过39.5℃,并伴有惊叫、嗜睡,甚至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则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确保小儿健康成长。

本文Hash:4011b86ea5701b8f72a41c8343d0c04a5405fef1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