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快乐吗?

你的孩子快乐吗?谈及该话题,不少家长坦言,当然是希望孩子快乐啊,但无奈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大家抱怨着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言语中流露出焦躁和不耐烦,而这些不快发生时,相信孩子自身也没有快乐可言。

哪些生活中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不快乐?家长又如何针对性地加以改造?本期嘉宾对该话题继续深入指导。

宝宝1岁后要定“规则”

育儿专栏中,说到“宝宝打爷爷”的案例。祖辈及父母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宝宝的慈爱,不仅不对宝宝的坏行为予以制止,反而乐呵呵地接受,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

智慧泉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课程总监苏玲指出,宝宝长到1岁多时,是培养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关键期”,有些行为需要被制止的。可分为:危险类,如爬高、玩电源插座、手指伸入电扇中等;破坏类,如重复玩开关或音响、敲打贵重家具等;攻击或伤害别人,如抓人头发、眼镜、打人等。

“对于危险类行为,家长一般会严厉制止,但有些过于慈爱的家长,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则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何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可接受?苏玲建议家长,可以用“宝宝岁数+8”作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设想一下:这个行为在8年后可以被允许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制止宝宝这一行为,以免日后成坏习惯,宝宝一旦形成坏习惯,就会最终为环境所不容,纠正过程是很不快乐的艰难过程。

纠错不当孩子更不快乐

有一个妈妈为了纠正宝宝每次到超市都要买QQ糖的任性行为,决定不再给宝宝买了。第一次,宝宝大哭,妈妈只好妥协;第二次,宝宝大哭也不给买,可没想到宝宝突然躺到了地上,妈妈觉得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又给买了;第三次,第四次,宝宝行为愈演愈烈……

苏玲告诉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导致自己和宝宝更大的不快乐。看来,爱需要方法,爱是需要学习的。

“当1岁左右的宝宝,最初出现我们不期望出现的探索行为时,我们通常只需要抓住他的手,同时告诉他不可以就行了。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才符合他的年龄与理解力。过于戏剧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只会让宝宝好奇和惊喜,再次尝试的可能性增加。”

但随着宝宝1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叛逆期”,这时候,单纯的制止是没有效果的,需要给宝宝建立一定的规则,同时家长应态度坚决,树立规则的权威,必要时可以用适度冷淡来惩罚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一开始时未能及时制止宝宝行为,或未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到后来当宝宝行为变得无法忍受时,家长情绪激动地管教宝宝,又再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伴随更大的不快乐。

孩子为啥不快乐?

普遍有这三大硬伤

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咋就这么难?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讲师王志明指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但在实际教养过程中却存在三大硬伤。

把孩子当成私家车

多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满心欢喜的同时,渐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好比他们拥有了一辆新的汽车,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

特别在孩子0-3岁时,对大人的依赖特别强,孩子不得不在大人的各种手段下委曲求全,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成长,如此这般孩子当然不快乐。

家长太急功近利

孩子来到世界 ,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会了某样东西,自己的孩子不会,就会开始着急,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孩子学不来,再加上家长的攀比,往往喘不过气来,使得原本应该是快乐学习的状态,变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

常听见家长这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提问你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啊?”“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不仅如此,孩子大一点,上小学后,家长的问题一般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又一大原因。

家长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能否快乐过好每一天,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如果能快乐过好每一天,那他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家庭创造快乐,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所以家长应该多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不了解孩子认知规律

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人类一个特殊的本能就是学习的本能。孩子在0-6岁的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学习的冲动,都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通过经历去积累经验,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砸个鸡蛋也心疼半天,撒一把米也会指责,想自己去拿开水壶,碰都不让碰,导致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很多孩子在郁闷中成长。

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经历,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去形成经验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个3周岁的孩子想自己拿开水壶倒水,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拿开水壶倒开水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孩子的快乐你学习了吗

  在怎样获得快乐这个问题上,孩子有时是我们的老师。下面,妈妈们将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些从小家伙们身上学到的保持微笑的秘诀。

  感到满足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不太顺利,心里有点郁闷。回家的路上顺道去接我8岁的儿子内特,儿子叽叽喳喳地讲着今天开心的事情,而我则默默无语。“爸爸今晚回来吃晚饭吗?”儿子问道。“回来的。”“那太好了!我们今晚吃什么?” “呃,通心粉和奶酪怎么样?”我答道。后座传来儿子满意的感叹声:“这样的生活真好!”他的话就像一台心理减压器,我一下子觉得释然,儿子这么容易感到满足,我为什么不能走出烦恼的情绪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美好呢?

  选择高兴

  我女儿杰西卡还在上学前班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做各种选择———你可以吃饼干或冰淇淋,但只能选择一种;你可以穿绿毛衫或蓝毛衫,但只能选择一种。她还要学习区分各种感情,她会问:“妈妈高兴吗?妈妈难过吗?妈妈生气了吗?”有一天我心情特别不好,暴躁不安,女儿便问道:“妈妈生气了吗?”我告诉她:“没有,妈妈不再生气了。”女儿说:“妈妈选择了高兴!”她说得没错!我尽全力平静下来,正是在选择高兴。现在,每当我情绪变糟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女儿的话,我也能“选择高兴”。

  慷慨说出你的爱

  我6岁的儿子乔纳森经常教我如何表达爱———热情地、富于创造力地、大声地表达。去超市买东西时,儿子会对我喊道:“妈妈,我比所有人都爱你!”然后用他的小嘴在我面颊上咂一下。看电视时,儿子会捏着小妹妹的脸赞叹道:“你好可爱啊!”他告诉了我,通向快乐的道路就是赞赏那些你爱的人,并不厌其烦地把你的爱告诉他们。

  跳一跳

  我女儿迪安娜5岁的时候,她到哪儿都蹦蹦跳跳的。不管是什么场合———节日、聚会、逛商店———她都爱跳。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她告诉我说,跳一跳会让她感到快乐。“你不可能一边跳一边生气对吧,妈妈?”还真是这样!于是我们都学会了跳一跳———我跳,她跳,甚至我的丈夫也跳。

  把任务变成享受

  有一年秋天,我带着当时才一岁半的儿子布伦特在我们家院子里耙树叶。他在一旁玩耍,而我一边辛苦地捡着树叶,一边责骂这些树把我们的院子搞得这么糟。这时我看到布伦特在一堆树叶上踩着玩,听着干枯的树叶被踩时发出的噼啪声,他开心地笑着。儿子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如果你换个方式看事情,很多事都会变得有乐趣。

  重新定义成功

  一天,我4岁的女儿梅根和我一起去邮局给我的网上零售生意邮寄订单。当时我多希望要邮寄的是77张订单,而不是手上的这区区7张。就在这时,梅根兴致盎然地数着一张张订单放入邮箱中,然后惊呼道:“妈妈,又有7个人要喜欢你的工作了!”女儿提醒了我,要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中找到快乐,而不要为没能做到的事失望。

上一篇

1/2

下一页

本文Hash:224d50a39f72d1594bd8bf5ef270f903f9d4588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