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的重点是教育

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所以社会性发展不能谈什么时候开始,而是与生俱来,然后我们如何去促进它。因为一个的社交能力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就是他与生具有这个本能,可是这本能可不可以发展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后天环境的提供。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重新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一:朋友越多越好

没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您也不必太担心。

误区二: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这些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他们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题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

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别跑偏!孩子的这些特点,才是教育重点!

5-7岁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小孩能做出一两年前做不到、无从想象的事情。他们可以骑自行车、认识简单的字,并且了解二加二等于四,他们的地平线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外拓展。1认知发展一般来讲,这个年龄层的孩童会以生机勃勃的语气来形容自己,他们的思考模式依然不是黑就是白,而且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我是班上最会跑步的人,我很高兴爸爸看到我跑步,因为我比每个人都跑得快。”年纪较小的孩子只能用单一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情绪,“我很高兴”或“我很兴奋”。等到五至七岁,孩子才能表达出自己同时拥有的两种相近似的感觉:“当我爸爸看到我跑步时,我既高兴又兴奋。”不过,他们尚且无法体会自己身上同时存在着顺利与不顺利的部分;“有时候我很会跑,有时候却不会”仍然超乎他们的理解。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表示这个年纪的孩子认为自己不是“全都坏”就是“全都好”,让他们可能因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负面或正面观点而容易受到伤害。“我知道今天你对数学的感觉很糟糕,可是记不记得上星期你真的搞懂了你的数学作业。”这种说话方式能够帮助孩子记住过去的成功,保护他们不要有“全有”或“全无”的思考。2社会发展这个年龄层的孩童真的在乎大人的想法,他们知道自己受到评估,也在意是否能获得正面的评价。由于这个年纪的孩子并不一定拥有自我评量或自制的能力,他们的行为主要还是经由外界的补强、处罚和指导来管控。如果父母师长能够清楚规定什么是被期待、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那么对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来说可是帮了大忙。我们或许都希望孩子能够更自动自发地去做正确的事情,但事实上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父母仍需扮演辅助者,提醒孩子应遵守的家规以及被接受的社会行为。孩子一旦跨过幼儿园或一年级教室的门槛,生活就产生了不可恢复的改变。各种新规则、新工作以及新期望,在挑战着幼儿,从最微小的行为细节,例如,应该坐在哪里、什么时候要乖乖坐着、应该怎么坐,都有了崭新和确切的规定方式。幸运的是,孩子通常都很在意自己的表现,为了追求“做好”,他会努力试着遵循大人的要求。为了让自己受其他孩子欢迎,这些五到七岁的学童拥有强烈的动力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具有侵犯性的行为,并公平对待其他的孩子,提供帮助并忠于友谊。孩子在孕育友谊的道路上始终颠簸难行,而今天的“全世界最好的朋友”,明天可能弃之如敝屣。不过,大致的方向还是朝着培养稳定的友谊。3教养策略这个年龄层的孩子,眼中的自己不是“全好”就是“全坏”,也特别容易受到批评的伤害。他们仍然需要大人协助他们培养自我克制的能力,父母需要在温暖的合作基础上,而不是通过批评来与孩子发展出合作联盟。这时与人分享还有困难的孩子,需要被提醒当朋友与他分享时,他的感觉有多好,而不是被数落他有多“自私”。负面的指控(“你为什么对弟弟这么坏?”“你实在太好动了,老师说你老是扭来扭去、不坐好。”)会让孩子太过笼统地推断,觉得自己是个自私、顽劣或难以相处的小孩。年幼的小孩顽皮、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预测或好动都是正常的。这个年纪的孩童还不能了解对他们自己同时抱持两种观念“!有时慷慨,有时自我”,他们需要接受纠正的是行为,而不是品行。“我知道有时候要你乖乖待在教室里、坐着不动真的很困难,可是你要努力看看,这样才能学会更多东西,也不会让其他小朋友分心。”如此对孩子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正确的 移默化,不需要为孩子贴上棘手或过动或自私的标签,严格管教。孩子一旦对自己形成负面的印象,就很难去改变。孩子开始上学之后的十数年间,争强好胜的富爸妈便可能开始对孩子的课业表现出过度的关心。即使只是读幼儿园,焦虑的父母还是迫切地想要知道他们孩子的成绩表现。事实上,对如此年幼的孩子来说,分数毫无意义,他们还不懂得要与其他孩子互相比较,因此父母应该随着孩子的发展走,无须一直质问他在幼儿园里的表现或其他孩子“做得”怎么样。如果我们期盼孩子能够遵守规则,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自己要遵守规矩。面对孩子,态度宜和蔼,他刚萌芽的自我意识大部分还需要仰仗你的意见。你要订立规矩并设定对孩子的期望值,因为孩子自己还没成熟到会这么做。

本文Hash:7f9160524ec0be08d4ab4b21aa80bea70f73e0d4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