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育儿:不想改变自己,只想改变孩子

董进宇博士在《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书中讲到成年人学习的误区时,有一条就是现代家长自己不想改变,只想改变孩子!董进宇博士指出成年人学习的误区:第一个就是学了不用法国商学院院长麦克阿瑟说过:“我们人类惯常的误区,在于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或道理,变成我们字典上的词汇或口头的话语,而没有变成我们的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学习没有变成自己的生活是没用的。要学以致用,把学习得来知识变成为你真实的生活,不是浮于生活上面的一层油。很多的朋友听过我在长春已经举办了140期的“博瑞智成功沙龙”讲座,每周讲一期,一期一个主题。有一次有一个朋友听了之后,我和他有了一段对话:“董老师,我这个人真没用。”“你怎么这么评价自己?我们讲了那么多改变人类情绪、如何社交的方法,沙龙里那么多朋友可以交流,你怎么有这种想法呢?那些方法你都用了吗?”“我认为没用。”“为什么认为没用?”“因为我没用。”“那就对了,因为你没用,所以它就没用,最后你就没用。”这不是简单的绕舌。仔细想想,道理如此:有那么多方法,因为你没用,所以就没用。于是,你这个人就没用。你没用是因为你没用。也就是说,我们受教育去学习,我们要知道道理。我们学了方法,你首先要使用。这些教育方法首先是用在你本人身上,而非用在孩子的身上。对于我们在全国各地讲授的博瑞智家长培训课程中的一些方法,你也必须先融会贯通,才能学会,才能会用。比如说,今天你学了一个掰树叉子的方法。回到家里,你把你的孩子想像成是一棵树。你如何把这个树叉子掰下来?勿庸置疑,你先要加固树根,踩实树下的土,打牢基础。如果底下的地基没加固住,你是没法把树叉子掰下来的。到最后,树连根倒下,这是一种全局的失败。所以,我们必须融会贯通。以身试法,在自己身上先行实践。把思考的方法,思考人生的方法,先用在自己身上,这样才可以。这样他才可能成为你教育孩子时的一个最有力的武器。要学以致用。而现在,大多数成年人学习则是学了不用。第二个就是无法忘记过去习惯性偏见这是我们成年人的最大毛病。真正使我们进步的,使我们发财的,使我们成功的,使你教育孩子成功的,不是你在这本书里学到的新知识,是能够忘掉自己的偏见。如果大家能忘掉脑海中的固有偏见,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太大了。我给成年人讲了十几年课,做了十几年的培训。对成年人的教育的最大难点在于:成年人在脑海中有几十年形成的观念,总是不自觉地起作用。“懂了!懂了!”他总是这样说。可是,在生活中,他还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这个理解里面实质是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程序在起作用。还是无法真正忘记过去形成的固有的习惯性的偏见。有家长曾经打来电话问:多大岁数开始受教育?我说:“孩子3岁以上,上幼儿园到初中毕业以前。”家长又说:“我的孩子才2个月,有没有0-6个月之间的课程。我就学0-6个月之间的知识就行了。”家长的感觉的确非常有意思。他的意思是说:学习是一段的知识管一段的。他脑海中学习的概念是:学这段就管这段,学那段就管那段。也有家长说,几千年了,老祖宗不都是教育过来了吗?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呢!这是一种典型的习惯性偏见。如果老祖宗都是这么教育出来的话,那么家族里能出多少人才?我们习惯中的偏见是:从呱呱坠地,从1岁到20岁到50岁,都没有经过我们刻意地研 怎么教育,可是我们也教育了,所以,孩子的教育被认为是无师自通的。在脑海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就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这话不是简单的语言游戏。一个人从小被父母用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起来,成长、生存,生命没有突破,大多数的人以为就应该这样。如此,把无意识地教育传承下去。一个从小没看过父母之间有亲密行为的人,不懂他俩之间亲密关系的人,到了成年以后,他会一下子发现男女之间就像是鸡米花一样,不过如此,这就叫爱。这几乎是一个孩子关于爱的全部理解:能在一起睡觉就叫爱。没有看过,没受过爱情教育,没有受过基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没有受过生存能力的教育,我们很多的家庭内部生存环境就是这样的。实际上,真正杰出的人家庭绝不会这样的。在平凡的人与杰出的人之间,思维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们还以为,我们一面拿自己的习惯性观念来看,一面却还不知差距何在。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本来没有大的不同。学习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无法忘记过去习惯性的偏见,还以为自己已经洗心革面了。第三个是过于实用主义什么有用,我学什么。用着哪个东西就学哪个东西。太多的成年人把学习当成看实用手册。这种学习,就像家里买了一台录像机,只要学会按哪一个按钮就行了。能使用就可以了。这就是过于实用主义。一个人本着过于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去学习,他会把这种观念自然地传达给孩子。一次,一个家长把他的孩子带来向我咨询。那个初中的男孩和我有一段对话:“董老师,你是老师,你说,学平面几何,解析几何有什么用?学函数有什么用?”我问:“谁给你传递这种观念呢?谁告诉你学函数要上社会上去用呢?谁告诉你的?”“我们老师说的。将来这些社会上用不上。学古文干什么?谁说话之乎者也呀?”我说:“你说干什么?”“老师说,必须学。”“那你说一点用也没有?”“没用!”多可怕的一个观念,学初中课程要到社会上用?现在,我们没听人说:“多乎哉,不多也!”这是过去人的语言,现在没人说,这是不错。什么叫舶来品?什么叫中国人的传统?什么叫修养?什么叫人生的事?如果把过于实用主义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不论是你传递的,还是你身边的人传递的,还是你思维里的,这都是非常有害的。学习不像看说明书那么简单,那样不能从心灵深处去改变人。也许,你只是想学点方法,过于实用主义。最后,此种教导之下的结果,肯定是小实用主义者。他不会有真正高尚的人格,不会有真正大度的心胸。所以,我对那个男孩说:“你要是想当大商人,就得到哈佛大学商学院。哈佛商学院毕业了,年薪60万美元。孩子你要是真有这本事,你就可以那样做;你要是想当个小商人,现在就可以上街摆地摊了。你用不着去学什么数学、物理、化学。当个街头小贩子,摆个摊,你已经足够精细的了。1+3=4,十年前就会了,用不着学了。”这么一说,这个孩子有点想通了。这里的关键是你怎么引导一个有野心勃勃的人。归根结底,是我们学习的思想过于实用主义。我相信:实用主义思想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学习就是我马上能用,这是教育人的人真实的想法。我们不妨设想:如果学校里学的东西要是能化作你的生命,你会这样理解吗?我们理解了,形成我们的观念以后,他才能真正有他的生命,才能真正有用。同样的一个家长课程,大家想是很好讲授的,我们总以为可以拿回去自己开班授 课。到头来,真的行吗?你真的能生动活泼地讲出来吗?可我把它融为自己的生活,我无限乐趣地去做。许多时候,依葫芦画瓢是不行的。关键在于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这是你手中一把无形的钥匙,它开启着一扇孩子心灵的大门。成年人学习过于实用主义。我们是没有办法来平心静气地来思考一些问题。思考意义、思考观念,骨子里觉得这都没用。长春西五马路有一家快餐厅。严格来说,那是一个饼屋。饼屋主人是省吉剧团的一个名角,姓欧阳。70岁的欧阳退休了,也不唱吉剧了。夫妻二人开了这爿小店,烙起了薄饼。媳妇收钱,丈夫烙饼。因为是名角,所以,小店里满墙都贴着屋主人当年的照片。小店生意很好,因为欧阳烙的薄饼又薄又香,特色十足。招徕很多客人。可有意思的是,夫妻之间,两个人几乎是打了一辈子仗。一天,我们找了个靠角的地方,在小店里吃饼聊天。当时,媳妇招待客人招待好好的,也不知为什么,夫妻就拌开了嘴。这个小店,欧阳是头,因为他是名人!他烙着饼。媳妇生气了:“你以为这是舞台呀?”听着,欧阳妻子的话,大家都被逗乐了。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平凡的幽默。欧阳是小屋的主人,是个名角。“你以为这是舞台呀?”有它的弦外之音。舞台上,他是主角,生活里是这样吗?小店里也是主角?什么都是你说了算呀!我们很多人认为理论是理论,生活是生活。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所说的理论是从生活中来的,就是生活。在欧阳的妻子看来,现实生活和舞台是完全分开的。他们俩一定是干了一辈子的仗。妻子是一个小市民,她心中的理论是这样的,和我们太多的人一样。欧阳是娱乐圈中人,浪漫如戏。一个非常实际,一个过于浪漫。当一个人过于实用时,他就不能考虑到事情的深刻思想。不能举一反三。此人身上的事到了彼人身上,你就找不出,就不会了。实际上的问题在于此。第四个是自己不想改变,只想改变对方我们自己不想做深入的改变,深入的反思,是因为,我们已习惯了过去的方法,我们太习惯了过去的生活。生活的真实是这样的,我们如果想改变别人,必须先改变自己,这是真实的逻辑。我们的家长太想来这里讨个秘方了。实际真有个秘方,我们现有知识和能力足够使用这个秘方。可是当我们不理解这个秘方,也不理解这种意思时,在脑海中会形成什么样的想法呢?阿里巴巴有他的咒语:“芝麻开门,芝麻开门。”门一下子就开了。这种秘方其实是没有用的。

本文Hash:029f7c1c79c36b6a1c794eedc5960ccda2a11552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