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对别人说,我的孩子很龟毛,做什么事都要按部就班,拿走他的东西他就发脾气?其实,这是宝宝的“秩序感”在作崇!秩序感跟宝宝的自我发展息息相关,影响孩子情绪及人格发展,甚至社会人际的能力。
什么是“秩序后”呢?所谓的“秩序感”是“在孩子出生时,内在的一种基本需求,婴幼儿透过这个需求去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孩子对事物的顺序、物品摆设的位置、人物的呈现,都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执着。尤其在孩子出生到两岁时特别明显,他们会“固执地”把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当他们看到某个东西离开原位的景象,似乎是一种呼吸,刺激着孩子要采取行动。甚至连大人都忽略的小事,他们也会被强烈的驱动着!
有一次,我在小小班的教室中,看见一位老师将CD取出后,随手将CD盒放在旁边,有一位二岁孩子走过,看见CD盒插放回去,然后深呼一口气,满足地离去。孩子如此作并不是为了要得到称赞,或想整理环境,而是内在对秩序感的渴望。认为每样物品都有一个家,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可以观察到孩子默默的从事归定位的运动。不只是物品,甚至是孩子本身,孩子喜爱吃饭有固定的座位;洗澡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陪澡玩具,甚至散步喜欢固定的路线,期待在相同的转弯处看见相同的标的物,如此的生活习性都呼应孩子内在对秩序感的需要。
井然有序的秩序帮助定宝塑造自我
“秩序感”对孩子而言就像是地图一样,孩子在探索着环境时,就像一位绘制地图的勘探家一样;每次走这一条蜿蜒小路,我会在左边看见二棵树、右边有一个巨石……。当孩子在新的环境探索时,同时,他的心智又像一台照相机一样照下这一切,建构出一张地图,他生活在这环境中,就依照他这张熟悉的地图,再去连结环境中的人事物。由于孩子是藉着环境的帮助去塑造自我,因此他需要精确的指引,而这精确的指引就是井然有序的秩序。
井然有序的秩序,帮助婴幼儿塑造自我,也连接起生活中每样人事物的关联,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每次要出门办事就会请奶奶来家里看顾,几次下来,孩子慢慢的把“奶奶来,妈妈走”这样的秩序建议,自然形成一种关联、因果,所以每次奶奶来,孩子直觉等一下妈妈就不见了,所以会特别黏在妈妈旁边。有此可见,秩序感不但帮助孩子建立他的心智地图,也帮助孩子也自然慢慢形成条理分的思考、逻辑因果的推演。
“秩序感”对孩子而言就像是地图一样,孩子在探索着环境时,就像一位绘制地图的察家一样:他会依照这张熟悉的地图,再去连结环境中的人事物。
缺乏秩序感
影响宝宝成长发展
没有了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的人一样,让人摸不着头绪,总是忐忑不安地不知下一步有会碰到什么。孩子若从小就生活在毫无秩序,且杂乱无章的环境中,对孩子情绪及人格发展,甚至社会人际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我曾经经过一个妈妈非常地苦恼,她的大儿子每晚哭个不停,有时半夜边哭还会边拉着大人往房间外走,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了二个多礼拜,带去看医生生理状况没什么问题,老人家说孩子一定是受到吓惊,应该带去收惊,却没有改善。我详细的问了妈妈最近家里的情况,原来弟弟最近刚出生,在妈妈坐月子期间,家里大整修,房间也换了新床,哥哥回家突然看到家里整个都不一样了,也对家里的变动感到很不安,在心里他的世界秩序已经大乱,所以他每晚惊 醒时,只感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就一直想“回家”。当我告诉妈妈她才恍然大悟。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向我抱怨他常常乱发脾气,有时和他讲好要去公园,可是临时不能去,他就会又哭又闹,妈妈说生活中类似的状况不胜枚举,认为他是存心和她唱反腔,很不听话、任性,因此常常处罚他。其实,他是一个秩序感很重的孩子,他对事情突然改变很不舒服,他自己也无法理解。
我自己是资深的幼教者,也会不小心踩到孩子秩序感的地雷,有个孩子每天上学,习惯让妈妈把外套带回家,下课来接他时再带来,有次因为天气较冷,妈妈在教室楼下把外套交给我,委托我在孩子去户外玩时给他穿上,我欣然答应,也快步地走向教室,当我走进教室,他看见我手上的外套,他突然放下手边的工作,嚎啕大哭,我突然惊觉我破坏了他的秩序——外套不应该在这时候出现,他用哭泣向我抗议!
以上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当环境出现了破坏秩序的因素,孩子会变得骚动不安及乱发脾气。只要阻碍原因仍在,任何安抚行为都会遭到他的抗拒,甚至因而在生活或心理上生病。
本文Hash:65e511240ce432dcbaf3a7462a4e0ed7aa863351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