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磨蹭家长该如何做

如今,爱磨蹭的孩子是很常见也很普遍的,做事太慢已经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成过程,不是哪一天突然出现的,因此,想改掉孩子磨蹭的坏习惯需要家长找准原因慢慢纠正。

家长困惑:我的孩子今年14岁了,各方面都不错,学习认真、也懂事,可就是做事情改不掉磨蹭的坏习惯,每天放学后,总是要发会儿呆才开始写作业,或是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趁喝水、吃水果的时间再磨唧磨唧。洗刷也是慢慢腾腾的,总要拖到十一二点才能上床睡觉。就连孩子的同学都知道要是想约她出去玩,就得提前半个小时通知她。

拖拉磨蹭成因多

不少父母都遭遇过家中的“慢郎中”: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来拖拉、磨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降低做事效率。对此,记者采访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学大教育心理辅导老师王志英,在她看来,孩子拖拉磨蹭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方面是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无条理的生活,很难让孩子对时间给予关注,当孩子缺乏时间的观念和意识时,便对时间的长与短,多与少无从知晓,甚至根本不清楚时间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缺乏做事的连续性也会使孩子变成“慢郎中”,从记者与家长的沟通来看,他的孩子在生活中常常是一件事还没有做完就转而去做其他的事了。王老师指出,这种做事的不完整性让孩子很难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就拿写作业来说,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要么发呆,要么玩弄手里的文具,或者起身去吃东西、去卫生间,或者不停地问家长这道题该怎样做等。“

此外,王老师还强调,因现在的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很少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家庭作业做完了还有额外的作业,额外的作业做完了还要练琴、画画。于是孩子便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做事情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做的快任务也就越多。如果是这样,家长就要从自身找找原因了。当然,家长自身的时间观念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都会对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

培养孩子做事的专注性

针对案例中家长的困惑,王老师认为,孩子在学习或完成任务时,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排除与当时孩子所做的事件无关的因素,使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加快速度,慢慢养成做事麻利的好习惯。

经常磨蹭和拖拉的孩子往往做事耐心不足,或者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导致注意力转移过快,最后造成做事时用时过多,效率很差。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结合生活习惯养成进行,抓一两件事来锻炼孩子,在引导和鼓励下让孩子多一些耐心把一件事完整做好。如果孩子缺乏做事的经验或者方法,家长可以做以示范,来让孩子同步模仿,通过家长的激励和带动会让孩子学会关注做事的细节,逐渐增加耐心,不断提高孩子完整高效做事的自信心。

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此外,家长还应该把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大概的时候估计,将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家长布置的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或者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打一会儿游戏,进行一会儿体育锻炼等。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

家长应该如何纠正孩子做事磨蹭的毛病

案例分析:睿睿是个聪明好动的小男孩,很让大人喜爱。可是,小家伙有一个小毛病,做事很磨蹭,这让睿爸睿妈很着急,担心孩子长大后还是这样子。睿爸睿妈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小孩子如果年幼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久以往会习惯成自然,这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教专家认为,纠正孩子做事拖拉的毛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检视家庭的教育环境,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一些孩子做事拖拉,根本源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当和良好教育方式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凡事都依着孩子,孩子开始出现做事磨蹭的迹象时,家长们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坏毛病。同时,一些家长自身做事不遵守时间规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

因而,要帮助孩子纠正做事拖拉的毛病,首先家长们要从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做则,自身一定不要有做事拖拉的毛病,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拖拉的借口,如发现孩子出现拖拉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制止,不以任何的溺爱来对待此种不好的习惯。

2、学习的榜样很重要。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一般都很喜欢与榜样做对比,家长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要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这种标杆式的榜样可以是一些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周围的小孩子。在平时的教育中,一定要拿出榜样,告诉孩子,榜样人物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他有时间观念,办事不拖拉。经常以榜样的事迹来教育孩子,对纠正孩子的拖拉毛病有一定的作用。

3、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新型教育方法值得尝试。

归根结底,孩子办事拖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对此,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新型教育方法非常值得尝试。家长们平时可以经常讲故事或做游戏,将遵时、办事高效的理念灌输于故事当中,在故事或游戏中帮助孩子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长期的潜意识式的教育比一时的训斥更为有效。

4、以后果为导向的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

幼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磨蹭,一味的批评教育有时会失效。专家建议,必要的时候,要将因孩子的磨蹭造成的后果呈现给孩子,并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处罚。要让孩子明白,做事磨蹭的习惯造成的后果也会很严重,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有的时候,适当的处罚有助于孩子快速“醒悟”!

如何培养孩子做家务家长应该这样做!

随着社会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要让孩子学习做家务,培养孩子动手耐劳的能力,可是很多孩子娇宠惯了,懒,那家长怎么办呢?如何培养孩子做家务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1培养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让一个3岁的宝宝收拾自己凌乱的房间,会使他茫然而无处下手。孩子3岁前,可以叫他收拾玩具,奠定日后他做家事的基础。三四岁左右,可以做简单家事,如开饭前,帮忙排椅子、分筷子,尔后可以教他帮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叠刚收进来的干净衣服,他一定会很高兴,因为这些事对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游戏。2家长把握时机,及时让孩子参与做家务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看见家长扫地、擦桌子、拖地板,也会依样画葫芦。把握时机训练孩子做简单的家事,耐心的告诉他正确的方法,让他在兴趣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做家务。3父母陪孩子一起做家务如果孩子对书籍有兴趣,此时,可以拜托他帮忙收拾书房,或指导他将书分类放好,这工作比要求他去扫地来得有效多了。此外,可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换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4孩子做家务时为孩子做示范一个太宽泛的任务可能让孩子无从下手或者让孩子感觉任务艰巨,从而挫伤他的积极性。父母可以把任务分解成小步骤,给孩子做一些示范,认真回答孩子的疑问,让孩子高高兴兴、独立地完成任务。5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时要耐心指导孩子虽然热心参与家务,但一开始肯定越帮越忙,如:洗菜溅得到处都是水、盛饭洒了一桌、洗碗摔坏了几个等等。家长必须容忍这些混乱,并将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骤来教孩子。6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参与家事可以让他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以身为一份子为责任与义务,增加对家庭的归属感,家长要让孩子有参与家事的机会,并多给予鼓励、赞美,使孩子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并从做家事中培养责任感及积极的人格。7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9-24个月: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把脏的尿布或纸巾扔到垃圾桶里。2-3岁: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或包挂到衣架上;使用马桶;刷牙;浇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3-4岁:更好的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到报箱取报纸或取奶;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后把自己的碗放入水池;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入洗衣机等。4-5岁:独立到信箱取信;自己铺床;准备餐桌、筷子;学着叠衣服;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5-7岁:帮忙擦桌子;收拾房间;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等。7-12岁:学会扫地擦地;能做简单的饭;会用洗衣机;把垃圾丢到小区垃圾箱;扫树叶、扫雪等。8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注意事项拒绝强迫孩子做家务家长鼓励孩子做家务的时候最好是列一份家务清单给孩子看,让他选择一两项自己喜欢做的家务,让他拥有选择的权利,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可以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做家务。切勿要求完美做家务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来说积极地参与比完美的结果来说更重要。如果孩子地板扫的不够干净,玩具收拾不够好,不要直接批评或者责骂孩子,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而且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孩子做家务更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为父母分担,父母应该明白这一点。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奖励孩子都喜欢被表扬、被认可。在做家务的过程中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奖励,比如说学习幼儿园老师的做法,孩子完成一项任务 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完成全部任务的时候给他一些合理的奖品。家务难度控制一个很小的孩子已经完全可以意识到出色完成一项任务给他带来的满足感,他可以深深体会到自己很重要的那种荣耀感。孩子很愿意加入大人的工作,帮忙做做饭或是浇浇花,他们需要这种和大人相处的关系,需要这种共同工作的经历。有趣的是,我们分配给孩子的任务还不能太简单或完全不具挑战性。孩子喜欢完成“很难”的任务,这样他会有种逐渐长大成人的感觉。如果我们分给他的是“婴儿级别”的任务,他就无法获得那种满足感了。成年人可以忍受做一些愚蠢、机械的工作,因为他们被工作的结果所限制;孩子可不一样,他体会的是成就感——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那种对他来说是那么重要、那么出色、那么伟大的成就感。

本文Hash:3d2ed0ccd5ec4012ca96e7d5bc97b587953d4dd8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