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考状元退学沦落街头捡垃圾

高考状元,为什么要退学?高考状元宁愿沦落街头捡垃圾,也不愿重返校园,究竟为何?

高考状元,为什么要退学?高考状元宁愿沦落街头捡垃圾,也不愿重返校园,究竟为何?

每天清晨,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子都会提着一个鼓鼓的公文袋,走进阳新县城环城路一个个垃圾堆,埋头捡饮料瓶子。早起的行人谁也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破烂王”竟是1996年阳新县的高考(微博)状元——王远。

武汉高考状元退学沦落街头捡垃圾

2分之差无缘清华呆在家中哭了3天

王远于1977年8月31日出生,家住阳新县城区张家垴社区。兄弟2人,他排行老大。

自幼聪慧的王远学习成绩一直出众。王远的妈妈饶新艳告诉记者,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儿子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成绩以第一名居多,“那时啊,我们全家以孩子会读书、学习成绩好而格外自豪。

1993年,王远参加咸宁地区初中生双科联赛,获得该地区第一名的佳绩。学校为了庆贺,还特意在阳新县电视台点播电视剧,当时家喻户晓。

在阳新一中的3年里,从高一到高三,每次月考王远都进入班上前三名。全校同学都把王远当作榜样,老师也对王远寄予厚望,“他准是考上清华大学(招生办)的‘料子’”。

1996年高考前夕,王远在高考第一志愿上郑重地填上清华大学。当年7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王远总分为641分,其中数学147分、英语(论坛)130分、语文112分。高考总分是750分,王远以641分的高分成为阳新县当年的高考状元。

命运之神却给王远开了一个玩笑。当年,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643分。王远因相差2分,无缘进入清华大学就读。闻知录取信息,王远呆在家中整整哭了3天,不吃也不喝。

考上大学没有半点喜悦不喜专业大二放弃学业

当年8月,王远尽管收到了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南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他没有半点喜悦。1996年8月20日,王远走进了中南工业大学。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这一切让王远备感孤寂。每天,他与书本为伴,除了教室和寝室,校园的其他地方难以见到他的身影。大学一年级时,他的成绩依然非常优秀。一些同学见王远考取了大学还依旧刻苦学习,劝其放松点,纷纷邀请他参加户外活动,参与一些校园活动。但性格内向的王远谢绝了同学的邀请,继续努力学习。

和同学一年多的相处中,王远了解到,班上31名同学中自己高考的分数最高,比他们普遍要高出70分左右。

1998年2月,已读大二的王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自己体质差为名,向学校提出了休学申请。原来,王远不喜欢自己所学的“自动化”专业,他再也找不到继续学习的动力。

一年后,王远本该回校继续学习。可学校来信催了多次,王远却置之不理。王远彻底放弃了学业,不想走进自己觉得枯燥的大学校园。

弃学后闭门不出3年携带“体面”文件袋捡破烂

王远离开校园后,在家中3年闭门不出。饶新艳对记者说,整整3年,儿子大门不迈,小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白天看电视,晚上继续翻阅高中时的学习资料。

“真担心孩子闷出病来啊!”2002年的一天,饶新艳硬是把儿子强行拉出家门和自己一起沿街捡破烂。原来,饶新艳下岗多年,没有正式工作,和丈夫离了婚。母子俩的生活全靠她捡破烂支撑着。

懂事的王远见母亲在垃圾堆上忙碌着,跑回家捂在被窝里号啕大哭,怨恨自己不能为母亲分担家庭责任。从那一天起,王远寻思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决定外出找 作。可是,没有技术和文凭,王远屡次碰壁。

2002年3月的一天,母亲见王远拖着疲惫的身子失望地回到家中,知道孩子没有找到工作,决定劝儿子上街捡破烂。“捡破烂没有风险,只是赚得多与少的问题。再说也不需要文凭和技术。”母亲的规劝让起初坚决拒绝的王远动摇了。尽管心里不愿意,但他还是同意了母亲的建议。

此后每天清晨,当大家还没有起床上班时,王远就开始“上班”;到了晚上10时,天色漆黑一片时,王远再次出门。王远选择这两个时间段,主要是为了避开熟识的乡邻和同学。为了不让熟人发现他捡破烂这个秘密,王远特意选了一个蓝色的文件袋来装破烂。“即使遇到了熟人,他们看见我拿着体面的文件袋,也绝不会怀疑我在捡破烂。”王远笑着说。

学学高考状元家教的方法有什么?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每年各地都会产生高考状元,这些状元在被人羡慕的同时,又是怎么成长的呢?您不妨借鉴一下这些高考状元父母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

家教成功法则之一:重视做人的教育。孩子人格的好坏,直接受父母的影响。高考状元中许多人坦言,高考的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家教带来的精神力量。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基本都是:物质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生的信念。

家教成功法则之二:有温暖、理解和民主的家庭氛围。曾是陕西理科状元的史方舟,高三重新划分重点班的时候,他是惟一一位从普通班考进重点班的学生,但他在重点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同学关系,众人关注的目光都让他觉得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他向父母提出了退出重点班的想法,父母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一模二模后,史方舟说什么也不愿意参加三模四模,父母又一次尊重了他的意见,不但没有硬逼着他参加模拟考试,还在高考前带他出去玩了几天。家长的充分理解,给史方舟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终于成就了一位状元。

家教成功法则之三:相信孩子,让孩子独立思考和做事。高考状元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都很强,从小父母就不娇惯他们,而是能自理的事都让他们自己做,遇到问题也是在引导的基础上让他们独立思考,而不是马上帮他们解决,逐渐锻炼了他们独立做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家教成功法则之四:孩子犯错时,指导和鼓励而不是呵斥和暴力。高考状元的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几乎都是帮孩子分析问题,当孩子学习出现困难时,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并给孩子一定的帮助、指导,而不是训斥和打骂孩子。

家教成功法则之五:让兴趣成为孩子的老师。高考状元无一例外,学习都是自己学的,不是家长硬逼的。家长从小就注意对他们培养学习的兴趣,从不像有些父母非让孩子画画、弹琴等,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学,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学,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热爱心理,同时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有意引导孩子进行相关学习。

家教成功法则之六:给孩子灌输一个理念――对自己负责。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了,尽心了,不管结果如何,都应该问心无愧。不能存有为家长、为老师读书的想法,应该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负责了,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家教成功法则之七: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大于分数,习惯重于分数,习惯高于分数。如,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做事专注的习惯,有意识地让他养成在某一段时间内做一件事的能力。一开始,训练时间可以比较短,也就是两三分钟,然后逐渐延长到了5分钟、10分钟;给孩子玩玩具时,只给他一件;给他看画报时,只给他一本,给孩子创造养成专注习惯的氛围。再如,让孩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家教成功法则之八:家长对孩子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给孩子提出在能力范围之外的要求。因为孩子一旦意识到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就会放弃自己,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相同的,也不能轻视孩子的潜力,过早地给孩子定性,更不能对孩子说伤害他自尊心的话。

扫描2015高考状元:学霸也玩非主流

  以前我们提到状元这2个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他们只会应试、综合能力不行、走上社会更不行”之类的狭隘标签,再看看今年各省出炉的高考状元,他们怎么跟我们印象中戴着厚厚的眼镜、闷不做声甚至不合群的样子不一样了呢?什么时候他们就这样集体的升级了呢?这群学霸怎么就这么非主流呢!

  如果我们能对这一批状元进行集体扫描,那么得出的几个关键词也大概和北京的文理科高考状元类似:“爱好广泛、家庭环境民主、知识面宽、父母对孩子没有强制性的学习要求,他们好像无所不能。”

  真的,就在那么个悄然的瞬间,他们就都集体升级了。我们说应试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的素质和能力、状元也不能代表他们未来就一定高歌猛进,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成功的模式也变的更为多样,但是当我们扫描这么一批能力出众、爱好广泛的孩子时,我们还是看到了青少年主流的培养方向。

  非主流关键词一:不死学习爱好还很广泛

  这必须有宽松的家庭环境作为基础,在一个学习型的家庭组织中,才有可能允许孩子有着广泛的兴趣,也只有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孩子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做最合理的优化,他们才能有时间去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面。

  跟着学:从小把培养孩子多元的兴趣作为重点,营造家庭学习环境,不仅仅是要求孩子学,父母也必须是学习型人才(保持学习的态度),从小做好时间规范和管理,提升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这看起来都是父母的工作,都得从小做起的工作。

  非主流关键词二:父母居然不强制学习心真大

  不强制要求孩子学习的父母,要么就是对孩子不关心,要么就是信任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世界变化带来的丰富的刺激和诱惑对所有孩子都敞开着大门,为何他们能做到主动自觉的学习,这大概跟他们的父母在童年/青少年时期付出的耐心培养、习惯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跟着学:父母不强制孩子学习的前提是孩子有自律性,自己喜爱学习(或者即使不喜爱也能强迫自己学下去),这样自律性的培养自然也是需要从小做起的,别指望孩子上学之后教给老师,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父母才是唯一的老师,你的任何脾气秉性都会被孩子继承,要想孩子更优秀,父母首先得做的更好。

  非主流关键词三:他们居然对世界充满火一样的热情

  扫描这一批高考状元时有游戏高手状元、有电视迷状元、有钢琴高手状元、有歌剧迷高手状元……你看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极致的兴趣爱好,多元且广泛,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细心、活泼、开朗),在各种各样不同的性格状元面前,我们能概况的只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们对世界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

  跟着学:从小对孩子的培养就不能以应试作为唯一的目标,孩子的性格是否健康、是否对新鲜事物有着火一样的热情,是否对世界充满感恩和理解,是否愿意为别人牺牲自己,是否能很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些都是父母要教会孩子的内容。如果父母把眼光局限在唯一的应试能力上,孩子的视角自然只有应试成绩,如果父母看待世界的眼光是多元的、宽容的、平等的,孩子自然也会如此。

  扫描了一圈,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的背后都有一群忍辱负重、耐心培养他们各种习惯养成的爸爸妈妈。以此进行倒推,如果要想孩子在各方面做的更出色(应试只是其中一条),那么父母首先得更出色。更出色的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耐心、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帮助孩子打开知识面的能力……

  原来要求的都是父母,你意识到了吗?只有父母升级了,孩子才能跟着升级。

  你意识到了吗?

本文Hash:60afb46607e2ea309077b94ecb3384192c3cc68f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