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人的品德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进行道德的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主要机构,如何培养幼儿从小就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了如下几点尝试:一、对幼儿进行耐心的说教“说教”是指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帮助的教育幼儿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在教学中,我时常利用课文中的概念、道德的要求,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幼儿的行为,例如:给幼儿讲“小山羊过桥”的童话故事,教育幼儿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讲“农夫与蛇”的故事,教育幼儿要爱什么?恨什么?同情什么?使幼儿初步形成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抓住少数幼儿在吃饭中乱撒米饭等不良行为,给他讲道理,教育幼儿从小要珍惜粮食。二、对幼儿进行榜样教育“榜样”是指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好人好事,并用此来教育和影响幼儿。即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幼儿的一种方法,它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所重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幼儿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语言提示来的更快、更大、使幼儿易于信服和模仿。为此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幼儿去观察他们周围的生活的好人好事,给幼儿讲小朋友乘公共汽车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的故事等,启发幼儿去效仿,努力培养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三、组织幼儿进行行为练习行为练习是指教师组织幼儿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去反复进行实践,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幼儿道德行为的一种基本放法,是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在幼儿行为练习方式上,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尝试:第一,各种实践活动的练习。如通过组织幼儿修补图书和玩具等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爱护公物和关心集体的品质。第二,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练习。如组织幼儿拣教室中的废纸屑,培养幼儿爱劳动行为。对幼儿进行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练习和如何接待客人的练习等,使幼儿从小就养成尊敬家长、老师小朋友和周围人的良好品行。四、对幼儿进行行为评价教育行为评价的方法,是指对幼儿的道德行为给予评价的一种的方法,它能起到控制幼儿品德方向发展的作用,行为评价的方式有表扬、奖励、批评等,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言行。如对爱护公物,帮助小朋友,在家中听父母的话,并能学做力所能及的事物的幼儿在班上给予表扬或佩带小红花等奖励,对极个别欺负下伙伴或吃午饭挑食的幼儿给予耐心的批评帮助,通过表扬、批评等行为评价,能激励幼儿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发展。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二十一世纪祖国的建设者,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是摆在每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人作为一个年轻的幼教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决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不断地学习、探索进取,力争做一个让祖国和人民放心的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兼职编辑:李颖怡)

浅谈情感陶冶法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品质,是一个人终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家都知道:个人成功的取得不仅依赖于高智商,更在于情商所起的深远影响。高情商的人乐观面对困难与挫折,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这正是现代幼儿情感教育的培养目标。幼儿由于生活的局限性,控制能力差,易受暗示与情感的支配,所以应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履行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幼儿行为受到锻炼,而情感陶冶法能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一)情感陶冶法概论

情感陶冶法是激发幼儿情感,形成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个性的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一种德育方法。它通过自然的,特别是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品德的方法。其特点不是向幼儿传授传统的道德认识,而是寓教育于情境之中,根据教育要求,以预先设置的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幼儿。

一、拥有爱心是情感陶冶法的基础

捷尔斯基曾说,“爱,这是一切善良、崇高、力量、温暖、快乐的创造者。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幼儿缺乏知、情、意、行的意识,我们无法对他们用道德术语系统地讲大道理;只有让他们在友爱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良好行为方式的影响,是适合幼儿认知和发展水平的。情感的培养不能单纯靠灌输,而需要在一定情境中进行陶冶。如培养幼儿爱同伴、爱父母、爱老师和关心别人等等,就不能用几个故事、几句话就达到目的。这需要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活动中设置情境,付出爱心,让孩子时时感到老师对自己的理解、关怀、尊重,孩子才会按照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爱各方面的孩子,更应关心、爱护那些天资差、爱淘气的孩子,对这些孩子的品德教育更不容忽视。记得我班有一位名叫李安的孩子,起初,李安少言寡语,规规矩矩,但时隔不久,小家伙好动、顽皮、淘气的天性就暴露无遗。做游戏,他总要选好的角色,否则会哭闹不停,玩玩具时,好好的汽车、飞机不是拆掉了轮子,就是摔坏了方向盘;吃午饭,老师稍不留意,他就将脏东西扔进小朋友的碗里,对方哭了,他却偷着乐。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我也颇为头疼,但我没有放弃对他进行教育,一次次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平时李安有细微的变化就当众给予表扬和鼓励,时常拍拍小脑瓜,摸摸小手,让他真正感受到爱,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获得了老师的表扬,说明自己做对了,反之就错了,于是他每天都在老师的关爱下变化。久而久之,小家伙的许多不良习惯慢慢消失了。可见幼儿期的孩子可塑性强,习惯既容易形成,又容易改变,因此老师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道德熏陶,用爱心去情感陶冶每一位孩子,一定会比灌输的方法、说教的方法,硬把成人的一套道德观念,强加给幼儿的效果更好。

二、如何运用情感陶冶法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培养

1、人格感化

所谓人格感化是指教师以自身的品德和情感为情景对幼儿进行陶冶。幼儿交往接触范围狭窄,大部分时间与父母、教师在一起,成人的举止言行就成了幼儿模仿的对象。人格感化主要包括两方面:

①榜样作用

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没有什么事情象榜样那么温和深刻地打入幼儿心里。比如:有的幼儿不爱护图书,把书撕了折着玩。我就当着幼儿的面仔细地把也撕的书一页页地粘好;有的幼儿把玩具弄坏 ,我便和幼儿一起动手把它修好;使幼儿无形中养成爱书和尊重别人成果的好习惯。老师在思想、行为上为幼儿做出榜样,时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在精神等方面给幼儿以滋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积极引导幼儿辨别是非,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②不容忽视潜教育

在幼教工作中,时常会出现这些现象,如教师在检查幼儿个人卫生时,发现有的幼儿指甲又长又脏,老师虽然能够及时为幼儿处理干净,却免不了抱怨几句是斥责一番。这时,教师积极的道德行为就会被消的道德情感所抵消。那么,平时教育幼儿不怕脏的良好道德在幼儿心目中就会被冲得荡然无存,影响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成人的思想品德,对待幼儿的态度及行为对幼儿有着到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成人用爱和关怀对待幼儿,就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感到安全重视,乐意听从成人指导,从而产生做个好孩子的愿望。相反,如果粗暴地对待幼儿或关心过份,或置之不理,都会使幼儿产生情绪不安,造成性格与发展的不和谐,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过分依赖、胆怯等行为。因此,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

2、环境陶冶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幼儿的情感发展很不成熟,需要依赖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幼儿好模仿,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幼儿园的小朋友大都是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爱清洁、守纪律,那么个别幼儿的不和谐也会慢慢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例如在园内开展各种活动,每逢“三八”妇女节,请幼儿讲讲“我的好妈妈”,引导孩子给妈妈献上一朵花,送上份礼物,每逢“五一”劳动节,引导幼儿观察教师、保育员、炊事员的工作,带孩子们到工厂、百货大楼等了解工人叔叔、阿姨们劳动的意义。“国庆节”,在园内举办“小小画展”,组织歌唱祖国的音乐会等。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一种同化力。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同化力,积极创设良好的班风,使幼儿都享有表扬和奖励的机会,在集体环境中得到尊重、理解、信任,萌发其积极向上的情趣,形成适合于幼儿良好品德养成的集体氛围。

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人际关系作用教育幼儿。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分配角色时,孩子们都想做好人,做头领,那些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很注意掌握教育时机,让全班小朋友评价调皮小孩能否做头领,过后小朋友之间相互督促,从而巧妙地运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大家。事实上,只要真心爱孩子,每一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都能找到“绝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艺术陶冶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教育中,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童话、图片等艺术作品,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明白道理,影响和塑造美好心灵,这对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是十分有利的。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应该单纯利用美育来影响儿童,要结合幼儿特点来培养。例如听“《对不起,没关系》”能给幼儿无言的陶冶和感染,知道与同伴相处应该团结友爱。再如: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别人说话时总爱插嘴,没有礼貌。教师讲了《讨厌的八哥鸟》故事,用艺术形象打动幼儿心灵,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都表示不愿意做讨厌的八哥,做事要遵守规则,要讲礼貌。这些教育活动都极易进入幼儿心灵,美化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进地道德品质的培养。

幼儿在一日活动 之中每时每刻都在接受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熏陶,而情感陶冶让幼儿在友爱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良好行为方式的影响,是适合幼儿认识发展水平的,有利于从小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所以我觉得情感陶冶法是激发幼儿情感,能使幼儿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个性的一种德育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现在的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品德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非常严重。教育专家提醒广大父母,品德的培养是孩子以后的立人之本,万万不可忽视。品德一:孝敬父母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只有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了,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 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品德二:诚实、诚信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爸爸妈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爸爸妈妈生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孩子的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你应根据孩子的理解力运用以下的方法培养他的诚实品质。让孩子理解诚实的含义:帮助2-3岁甚至4岁的孩子学会什么是假装的,什么是真实的,这很重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模仿最多的人,你能够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提示孩子说谎:父母们经常用启发孩子说谎的方式了解他们干的错事。这包括:1、不要使用问句。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2、不给孩子狡辩的机会。在你不完全了解情况的时候,不要向孩子了解情况。区别对待做错事和撒谎:告诉孩子如果他讲真话你就不会那么生气,而说谎只能给他带来加倍的麻烦。1、对孩子的惩罚,但不要严厉到使他甘愿冒险说谎的地步。2、先惩罚行为,再处理谎言。强化诚实行为:要记住,奖励诚实比惩罚撒谎更重要。必须看重孩子的诚实行为,给他适当的表扬。品德三:有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那么,作为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例如,孩子跟着爸爸妈妈有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损坏了物品。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才造成了这种后果,应当给予赔偿。之后一定要带孩子一起买东西去朋友家道歉。品德四:会体谅别人为把孩子培养成拥有体谅他人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自身要以体谅之心温和地对待孩子。同时,应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努力从孩子的视角来考 问题。并且,夫妻俩还应阅读一些有关儿童心理成长的书,对孩子的心灵发育过程作一定的了解。另外,夫妻俩最好就打算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不过,没有必要去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只需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就可以了。比如即使只知道孩子有第一反抗期、中间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那么育儿方法也就会大大的不同了。当体谅的种子慢慢地在孩子的心田中生长出来之后,孩子渐渐地会照顾到爸爸妈妈及周围人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去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这就是父母以体谅之心培养孩子所获得的成果,育儿的辛劳得到了回报。培养体谅之心的两个条件妈妈充分地接受孩子在身体上的撒娇,孩子因此而获得情绪上的安定,把妈妈作为心中的基地加以信赖这就是培养孩子体谅之心的第一个条件。培养孩子体谅之心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有意让孩子觉察到对方的为难情绪。而且,当孩子做了令妈妈感到头疼的事情时,首先不要训斥,而是用情绪向他诉苦。当孩子做了给父母添麻烦的事情时,这其实是培养孩子体谅之心的好机会。比如,孩子从外面拾了一些沾着烂泥的石子回来,并把它们排放在榻榻米上玩,这时如果对他说:榻榻米会被弄脏,妈妈挺烦的。让他知道有人对此感到为难,这便会促进孩子体谅之心的生长。

本文Hash:95d180bf6ec785f99f458576f8a56d158e8b1785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