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会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害!

完美主义——挑剔、苛刻使身心受损

尽善尽美才肯罢休的孩子

申幼蓉(8岁/女)

“幼蓉经常熬夜写作业,花费了很多时间把完成的作业改了又改,还是抱怨作业写得不尽如人意。其实在我看来,作业已经完成得非常棒了。幼蓉做事认真仔细是好事,但令我担心的是,她过分追求完美了。”

父母过高的期待,诱发强迫症

父母都希望子女认真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取得好成绩。但是这种“追求完美的努力”一旦变为“强迫症”,以后就得受苦了。因为,孩子过分追求完美不仅给身边人带来困扰,自己也容易产生挫败感。

首先,如果了解完美主义的成因及表现,就可以知道孩子的努力是否属于正常水平。所谓完美主义,就是凡事过于病态地追求尽善尽美的倾向,神经性地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同时害怕发现不完美。有这种倾向的人,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与事情的结果感到失望、自卑和沮丧,有时还表现出强迫的征兆。

完美主义者通常脱离客观实际,为自己设置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同时,他们严格苛刻地要求自己,持有“若不完美就与失败没两样”的极端态度。

完美主义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要求自我型、要求他人型和被人要求型。要求自我型完美主义者,他们强烈要求自己变完美,自己设定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并为达到这种标准而竭尽全力;要求他人型完美主义者,他们与要求自我型完美主义者相似,但他们总希望别人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被人要求型完美主义者,他们深信其他人对自己寄予厚望,所以不顾一切只求完美。

害怕失误的恐惧心理,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父母的期待和唠叨,讲究整洁和秩序等,这些都是隐含于完美主义之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之中,害怕失误的恐惧心理以及父母的态度影响最为重大。

很多能力出众的孩子都有完美主义倾向,约有15%~20%的孩子在某些问题上有着严重的完美主义强迫症状。

神经性食欲不振、强迫性性格障碍、偏执症、不安神经症等与完美主义息息相关,过分完美主义往往会产生以上精神疾病。完美主义者要求自己优秀且不容许失误和纰漏,很多时候,他们这种性格是由于身边人过高的期望和赞许以及诸多社会因素引起的。这些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往往要求他们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因此他们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经常挑剔、苛刻地要求自己。除此之外,也有社会因素,电视、杂志等大众媒体也给孩子传播追求完美的信息。

完美主义孩子的共同点

完美主义并不都是不好的。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瑕而倍感愉悦是完美主义好的一面。有些完美主义者坚持适度原则,遇到不可能的情况,他们懂得满足也知道放弃。但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完美主义者追求极端的卓越,他们为实现不切实际的高目标而竭尽全力,以致于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他们严格判断自己是否达到设定的标准并评价自己的总体价值,这样的孩子若是达不到设定的标准,则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此,他们像是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时常表现出沮丧困惑。

那么,完美主义孩子的表现怎样才算是合理正常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有严重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的几个共同特征,参考以下内容判断孩子完美主义倾向的程度。

*非常严格,以“非此即彼”的思维考虑问题。例如成绩表上,成绩为良,孩子就认为一定要取得优才算是成功,良即意味着失败。

*非常聪明,给自己设定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并不满于结果,严厉苛刻要求自己 ,导致深陷痛苦而不能自拔。

*总是对自己不满并深感内疚难过。一部分孩子有摄食障碍、神经性食欲不振或腹痛的症状,也有孩子患上酗酒、药物依赖,更有甚者,患上忧郁症。

*制订过高目标,过度追求完美,往往无法实现而倍感挫败。

*即使有些事情成功,也不完全满足于此。

*由于害怕不完美,做事时,过分纠缠在一件事上,不然就表现出完全放弃的极端态度。

*为达成自己所愿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为此他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并且十分讨厌他的世界中的秩序被破坏。

肯定孩子的行为并保持一贯性

判断孩子的完美主义倾向是否在可担忧范围内有两个标准:一是“是否因为这样的倾向,无法完成该做的事情”,另一个是“完美主义是否危害到孩子的性格”。虽然这些并非绝对的判断标准,但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

看看以下例子,想想孩子是否做过与之类似的举动。若有类似行为,可怀疑有严重完美主义倾向。

*拒绝加入某一小组,理由是“无法成为该小组的第一”。

*就算完成了学校以比赛为目标而布置的作品,并且大家都称赞其作品很优秀并推荐其参加比赛,孩子也会由于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达不到参赛的水平而拒绝参加比赛。

*考试成绩98,但因没有考得100而自责。

*拒绝和与自己水平不相当的孩子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害怕某件事不完美,把该做的事一再推迟。

*因在学校里老师对自己的表现评价为良好而焦急忧郁。

孩子们并不是突然变为完美主义者的,父母经常关注孩子的言行,就会发现孩子在某些事情上逐渐表现出来的完美主义倾向。也许这是由于社会过度提倡向非现实榜样学习,或是因为孩子受身边亲近的人影响。因此,父母进行自我检讨是很重要的。请认真想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有多高,如何养育孩子,自己的人生有何成就。若父母有完美主义倾向抑或过分要求孩子,那么在纠正孩子问题之前,父母应先正己身。

研究表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其父母的养育方式大体上相差无几。他们无法忍受孩子“不完美”的行为举动,好不容易肯定了孩子的行为,又无法保持一贯性。因此只在孩子取得很高成就时,才爱孩子,认可孩子。

作为父母,要承认自己不好的一面,确实是不易之事。但是请记住,父母做这样的努力可以影响孩子,使孩子的一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家长做如下努力的同时,慢慢改善孩子的状态。

*降低对孩子学业成就的期待值,或者至少明确合理地要求孩子。

*防止孩子为完成作业投入无限时间,可与老师交流,限制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

*让孩子学会自己调整速度的方法,把钟表摆放在显眼之处。

*与孩子一起参加“毫无竞争性质的活动”。与孩子一起散步、郊游、画画、写故事等,远离分胜负的棋牌游戏。

*多留时间与孩子相处,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多说能改变孩子内在认识的话语。“如果你所有的科目成绩都是‘优’,我可能会更开心,但这并不是成为优秀人才所必需的。”或者说“能拿‘优’更好,但其实你拿‘良’我也同样开心。”诸如此类,指导孩子与自己进行肯定的对话。把“一定”、“不可以这样做”这样的话语,变成类似于“你很努力,这就够了”、“我永远为你骄傲”这样的话语。

孩子被大人捉弄时会受到很大的心理伤害

千万不要去捉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即使是别人的孩子也不要去捉弄。看着孩子被人捉弄时,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孩子,不要再带他到同样的环境中去,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承担那样的挫折,做父母的,就要在孩子有能力承担这些挫折前使孩子尽量远离这些挫折。

家长应该明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当做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世界中,感受孩子的快乐。一般来说,“逗”孩子充满了温情,洋溢着幸福和欢乐。“捉弄”孩子,则是成人无视孩子的感受,有意地批评或者欺骗孩子,故意使孩子哭泣和害怕,而成人从中得到乐趣,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逗”孩子,不是盲目地取悦孩子,而是一种智慧的“逗”,既愉悦孩子的身心,又增进了感情。

妈妈很喜欢“逗”自己两岁的儿子玩,她经常和儿子玩一种小游戏。妈妈和儿子分别蹲在桌子边,谁也不能看见谁。然后儿子开始数3下,当数到3的时候,他们都要从桌子的左边或右边露出头来,如果儿子发现了妈妈,就算儿子赢了。妈妈一会儿从左边出现,一会儿又从右边出现,儿子扑了好几次空。儿子后来想了个小计谋,每次都从左边出来,结果一连抓到妈妈两次,乐得手舞足蹈,妈妈也夸他聪明,儿子看上去兴奋不已。

这样温馨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多见,而我们常看到成人用手段去捉弄一个孩子,然后看着哭泣的孩子哈哈大笑。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过一阵儿就没事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事实上,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伤害,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社会交往变得恐惧不安。

7月的一天下午,因为家里没人照顾,佳佳的同事便把儿子带到了办公室。那小家伙快3岁了,非常有礼貌,进门就跟每个人问好,叔叔阿姨地喊个不停。因为他的爸爸要去开会,就把他交给佳佳照顾。佳佳一边工作一边留意着小家伙,发现这孩子特别专注,很乖巧,佳佳觉得很高兴。后来发生了件事,另外一个部门的男同事看到了小男孩,就开始逗他。他骗小家伙说爸爸有急事今天回不来了,让他来接他回家。小男孩很迷茫,眼中露出了疑惑的神情,这个同事一看更来劲了,继续说你爸爸其实不要你了,今天带你来就是要把你送给别人,谁看上你了就带你回家!小男孩听完好像吓坏了,呆呆地一动不动,佳佳看到小家伙的眼睛里充满了惊恐,接下来大家都能猜到了,小男孩号啕大哭……

本来很有教养、很乖巧、也很讨人喜爱的小家伙却被成人无情地捉弄,眼神从迷茫渐渐变成了恐惧,其实在这一瞬间发生变化的又何止孩子的眼神,他的内心也在痛苦地挣扎,再一次面对成人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小安的妈妈周末领着小安去姑姑家玩。

到了姑姑家的院子门口,小安的妈妈照常和门口的爷爷奶奶打招呼,小安更是一如往常的礼貌:“爷爷好!奶奶好!”

等到母子两人走近了,一个奶奶逗小安:“你妈又要你了?不是这些天爸爸和妈妈都不要你了吗?”

小安知道奶奶在逗她,不在意地说:“不是,他们有事去东北看姥姥了。”

可是这个奶奶又一遍遍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并期望小安能说出好笑的话来。

小安听奶奶这么说,就急了,边笑边说:“废话,怎么不要我!”

小安的妈妈下意识地阻止她:“不要对老人 不礼貌。”

回到家,妈妈告诉小安:“奶奶没有恶意,只不过逗你玩而已,废话这个词很难听,是非常不礼貌的话,不应该对奶奶说。”

小安说:“每次我去姑姑家,她总是说妈妈不要我了,我可烦她了。”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是逗孩子着急一下,一笑一哭就好了,可是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人的不信任感。虽然看似开玩笑地逗孩子,在孩子心里其实是很严肃的事情,特别是大人常常对孩子说“妈妈爸爸不要你了”。如果这种话重复得多了,孩子就会真的以为父母不要他了,从而在心里产生一种恐惧感,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绝对没有好处。

良好的饮食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1.饮食要有规律;2.不挑食、不偏食;3.不随便吃零食;4.不暴饮暴食;5.注意饮食卫生。

  从很大程度上讲,孩子的饮食习惯是由家长给养成的。比如,应让孩子置身于安静的环境中就餐,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吃的少,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喂饭;也有的边讲故事边喂饭;还有的追着赶着喂饭;更有甚者蹲着便盆喂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顿饭要吃很长时间的习惯。

  孩子的食欲不是每餐都很好,有时吃的少些也是正常现象。一部分家长为了弥补主餐进食量的不足,本着吃一口是一口的原则,在非进餐时间以各种零食补充,这样易形成不规律进餐和乱吃零食的坏习惯。孩子对每一种新食品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第一次不喜欢吃的食物可少量再试喂第二次,第三次,让孩子慢慢习惯这种食品的味道。大人对某种食物的喜恶不要影响给孩子,不要以家长的口味来安排孩子的饮食,否则易形成挑食和偏食的的坏习惯。胖孩子、有 肥胖倾向的孩子和食欲好的孩子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所以对这部分孩子要适当控制饮食。

  总之,要有意识的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否则一旦形成一种坏习惯后再纠正起来很困难。许多家长为此发愁,到处寻医问药,总希望能有一种灵丹妙药能改变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其实,习惯是慢慢养成的,而治疗方法也得慢慢纠正。所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如何培养幼儿的饮食态度 饮食习惯可改变儿童性格 儿童夏季饮食把好质量关 儿童咳嗽饮食8忌

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的妈妈真实日记、帖子、提问吗?
快到亲子部落看看吧,并可赢取更多免费大礼哦!

本文Hash:f6b6ed20c09554fcddbee5d4371cdcbc001f82a6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