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才能对孩子一步步放开手?

想让孩子顺利长大,母亲需要运用智慧或计谋。母亲越是坚决地贯彻教育,孩子越不容易长大;相反,有宽松的家庭氛围,加上合适的引导,孩子反倒如小鸟展翅,会勇敢地飞翔。

经历过一些波折,我33岁才有自己的宝贝。做母亲的感觉真是幸福,所以我对儿子也照顾得非常细致,从小时候几个小时喝一次奶,到每天衣物的添减,我都安排得非常仔细,生怕出一点纰漏。家里人都笑我对孩子关心过度,但我一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从小到大,儿子都和我关系特别好,看着他依偎在我怀里,笑眯眯地说:“妈妈,我爱你。”我觉得无论多少辛苦都是值得的。

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我也开始有了困惑。儿子好像依赖性过强了,哪怕是一点点小事,他也会找别人来帮忙。比如早晨穿衣服,不是这穿不上,就是那找不着,总在自己房里大声喊:“妈妈,来帮帮我。”

他现在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就连书包也不会收拾。每天晚上都是我帮他收书包、削铅笔什么的。

前不久,我发现他就连学习上好像也懒得自己动脑筋。如果某一道题需要稍微转个弯,他就会看着我,让我帮他想,好像学习是我的事似的。如果我生气不管他,他除了在那掉眼泪,根本不会自己动脑子想。

我是想把孩子照顾得周到一点儿,可没想到,他怎么连脑子都一并懒起来了。

老公建议我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入手。我也想这么做,可一遇到具体事儿的时候,比如看着他削铅笔时颤乎乎的样子,我总怕他伤着,不自觉地就会拿过来帮他做了。

事后我也后悔,怎么又管他了。可每看到儿子求助的眼神时,我却总也硬不起心来。

请问我怎么才能真正放开手呢?有朋友安慰我,让我一步步来,可真正从哪里开始,又怎么才能一点一滴地实施呢?我心里实在没谱。

如果从旁观的角度来看,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依恋很像是一种游戏。很小的时候,母亲扮演一个照顾者,孩子扮演一个被照顾者,两人间产生了一种依恋,这些依恋不仅是亲情的依恋,可能还有角色的依恋。直至孩子一年级,这样的游戏还在继续,母亲热衷于做照顾者的角色,孩子从被照顾中感觉到母亲的爱与关注,无意识地幼稚化,或不那么想独立做事情,谁能说不是试图把自己被照顾的角色维持下去呢?

任何关系一旦形成就可能产生一种称为惯性的东西,人们无意识地寻求一种熟悉的方式,就如开车会习惯走已经走惯了的路一样,孩子所有的对母亲的诉求都可以看成在行为上去重现关系的老路。解决的方法是母亲把游戏的角色颠倒过来,开始从一些小的层面让孩子来扮演照顾者。有一天他对照顾别人厌烦了,自己也就不那么想当被照顾者了。

比如,让孩子从学校回家的时候换一瓶酱油回家。妈妈请求地说:“宝贝,妈妈今天特别忙,你要帮帮我!”孩子把空酱油瓶拿到学校,再带回家,可能会产生许多麻烦,但完成了,母亲要对他格外好。如果他不愿意,妈妈可以说:“妈妈求你帮忙你不愿意,可你为什么总是要妈妈帮助你呢?”这个问题可以促使孩子思考,给他一些扰动。这样的事情重复多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呼喊母亲帮助的底气就不那么足了。

另一个变通的做法就是尝试着让孩子犯错误,比如母亲收拾书包的时候,故意把他的铅笔盒落下,但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孩子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并来纠正照顾者的错误。可以纠正母亲的错,孩子会对自己产生信心。如果孩子疏忽了,到学校必然会有不少的麻烦,对母亲的依赖就会动摇。 这样的错误母亲可以重复犯,比如检查作业的时候故意把明显错的地方忽略掉,让老师给孩子一个很低的分。慢慢地孩子对照顾者的信任减少,自己独立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处理这样的依恋纠结不能只是教育,因为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游戏角色并没有改变,孩子还是一个依赖者,母亲还是一个照顾者。要用一种智慧,或计谋。想让孩子顺利长大,母亲需要转化角色,并把主导孩子的空间让出来,让孩子对自己建立信心。越是坚决地贯彻教育的母亲,孩子越不容易长大;相反,宽松的家庭和合适的引导,孩子反倒如小鸟展翅,会勇敢地飞翔。

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发脾气 宝宝经常发脾气家长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发脾气 宝宝经常发脾气家长怎么办

孩子经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这让做家长的束手无策,父母总会觉得一个小孩哪来的那么大脾气,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发脾气,宝宝对于经常发脾气的宝宝我们家长影子怎样做?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不同情况下的乱发脾气我们怎样处理。
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偶尔的发脾气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只有持续或非常严重的发脾气才 是异常的。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有由于躯体不适而出现的发脾气,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吸引别人注意而产生的,而更多往往是与家长的过度关注和家庭中不 一致的管教方式有关。
对于孩子的发脾气,家长首先要排除孩子躯体不适的原因。如孩子发脾气时,伴有发热、呕吐、尖叫、精神萎靡,则要警惕脑炎等,及时就医。
在排除躯体不适的原因后,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小于3岁的婴幼儿,由于孩子对家人还是很依赖,缺乏是 非辨别力,自控力与理解力还很差,因此要温和处理,以分散注意力为主,把孩子抱离发脾气的环境,或用其他物品转移他的视线。学龄前(3~6岁)的孩子,除 分散注意力外,还可采取一些小惩罚,如将其隔离,可把他放在墙角、床上,或者抱着他,但不要给孩子语言或眼神的交流,包括批评、责备、安慰等,每次隔离的 时间大约是3~5分钟,太长会给孩子造成反作用,太短起不到效果。对于学龄期的孩子(大于7岁),主要是采用隔离的方法,在隔离前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这样 不对,然后隔离,每次隔离时间为1岁1分钟(如孩子7岁,就隔离7分钟,如此类推),隔离后同样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为什么不对,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还可以 用奖励的方法,即当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发脾气,则给予红花、星星、贴纸等。每周一次小总结,可用一定数目的红花、星星或贴纸来换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
在消除孩子发脾气行为的同时,也要逐步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一些方法。体育运动、角色游戏等,都可以帮助孩子疏导不良的情绪。
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发脾气,首先家长要注意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家庭环境,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里所有人要统一意见和标准,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和错,形成对和错的观念,我们家长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不要轻易发脾气,预防孩子模仿。

家长,你何时能放开孩子的手

吃橘子家长剥皮、上学书包由家长背、参加课外培训由家长陪……这种“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学生过度依赖家长”的现象像流行病一样在很多家庭蔓延。在南京市一家以青少年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型社会办学点现场,有的孩子上课4次后竟不知道自己在哪个教室。

记者在现场做了统计,约90%的学生由家长护送到教学区门口,有的孩子甚至有多位家长护送;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自己背着书包的只有60%;在教学区门口,绝大多数家长能配合管理人员,让孩子自己走进教学区、走向教室,但是不听劝阻、强行闯关的家长大有人在。一位中年男子不顾管理人员苦口婆心的劝告,带着自己上三年级的女儿冲过门岗,负责管理的老先生追上去希望他停下来,可该男子竟说“小孩弄不清教室在哪儿”。不少家长编出种种理由,帮孩子背着书包送到教室。上课铃响过后,还有家长和学生陆续赶来,部分迟到的学生仍是不急不慢,家长却听之任之,当管理人员催促学生快点时,家长却说:“这孩子早晨起不来。”

让人担忧的是,家庭过度溺爱、家长过分包办、孩子缺乏锻炼,长此以往,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从小接受应有的锻炼,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自己处理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本文Hash:ede5e58f956c7e93fe72fcca12cf7ff16bb84207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