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要经验家长要鼓动女儿练习恋爱

想让孩子学习好,就得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刘京海很注意在琐事中培育思灏的自信。女儿第一次煎鱼,他连说好吃。女儿第一次自己从学校回家,他赞不绝口,还兴奋地要女儿说说是怎样过马路的。小思灏说:“我让一个叔叔拉着我过马路,那家伙是坏人,过了马路还不松手。我就低下头,咬了他一口,撒腿就跑!”刘京海笑出眼泪,说:“人小鬼大,明天还自己回家!”

小思灏从这些小事中找到了成就感,这成就感又激发了她在学习中渴求更大的成功,加上她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读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成绩总在全校前三名。同班一个男生,无论如何努力,总是排在思灏后边,绝望之下给她取个外号叫“灭绝师太”。

高三时,别的家长急着给孩子请家教,各科从头到尾让家教给孩子再讲一遍。刘京海认为大可不必,只找了一位语文老师给思灏的语文把一把脉。老师查出阅读理解是思灏的弱项,然后有针对地让她做了些练习。思灏高考时,语文得了139分(满分为150分),她的高考作文《文化的传承》刊载到了《文汇报》上。刘京海拿着报纸,饭桌上一边读一边叫好:“‘有一种文化,其实无所谓好坏,但你得尊重她……’啊,我写不出来!”

思灏考上了复旦大学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世界经济专业。那时香港中文大学也要录取她。刘京海心里盼着思灏去香港读书,但他很尊重女儿,只帮她分析两个学校的优劣,让她自己做决定。思灏从小就有复旦梦,于是选择了复旦。

女儿读大一时,刘京海总问:“有没有男朋友啊?”思灏说,没有。刘京海就说:“谈一个嘛。谈恋爱也需要学习,没有恋爱经验,将来你怎么能找到最合适你的男人结婚啊?”女儿有了男朋友后,他开玩笑说:“最近换人了吗?”思灏笑道:“爸,我可没那么花心。”妈妈一听紧张了:“没吹吧?妹妹,你可别让别人给骗了。”刘京海说:“别人骗她?哼,她不骗别人就是好的。”

正因为父亲给了很多自由,所以思灏没有成“书呆子”,她知道上海哪一家餐馆的菜好吃,也知道怎样穿衣更时尚漂亮,有时刘京海会夸赞道:“妹妹,你该去开一个班,教人如何搭配衣服。”

思灏烦恼时,会一个人坐火车到杭州,在西湖边柳荫下静静地坐一天,看湖里的天光云影。刘京海知道了,也称赞说:“这小姑娘,有个性。”是的,刘京海希望女儿的生活丰富多彩。他鼓动学经济的思灏炒股票。他拿出两万元说:“赔了是老爸的,赚了是你的!”

在父亲的支持下,思灏还去摆地摊卖足球。刚卖了几只足球,城管就来了。思灏立即笑着递上一个足球说:“您这么帅气,肯定喜欢踢足球吧?”城管说:“我不会踢足球。”“那送您儿子吧!”“我还没结婚。”思灏眼珠一转,说:“不收也得谢谢我啊。”城管说:“谢谢了。”看着姑娘大大方方地背着足球走了,城管也愣了:“怎么没有没收她的东西,反倒是我谢她呢?”

大一读了一个月,思灏回到家皱着眉对父母说:“当初报世界经济专业时,只因为它是复旦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不想浪费分数才报的。现在才发现,我对经济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我要回来读高中,明年考清华大学建筑专业。”

妈妈大惊失色,连忙说:“你疯了,考上复旦还不上!”

女儿涨红了脸:“上不上是我自己的事!”刘京海心里明白,女儿这个年龄正是反叛期,父母越是横加干涉她肯定越要做到底。他沉吟了一会儿,诚恳地说:“自己的事情当然自己做主。但是,能不能读完这一学期,再做决 定呢?”

女儿点头。一个学期读下来,思灏不想退学了。

温馨点读

记者到上海组稿时,在刘京海的校长办公室采访了他。刘京海同时担任两所学校的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还是抽出几乎一天的时间接受采访。他还把女儿的电话给了记者,记者也电话采访了刘思灏。

刘京海说,他自己小时候也很聪明调皮,上课听一遍就全会了,坐不住就开始捣乱了。所幸他的老师很好,并不骂他,反而给他许多书,让他在课堂上看。这样,他既不会影响课堂秩序,又读到了许多书。

1980年,刘京海来到当时闸北区最差的一所中学――闸北八中当副校长。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刘京海。几年前从闸北中学毕业的一名学生,经常回中学看老师,后来不来了,因为他替人打抱不平,帮人打架,用刀刺死了人,被判死刑执行了枪决。刘京海非常震惊:难道这就是十几年教育的结果?难道教育只能让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

1985年,刘京海调到闸北教育局工作,并开始了他的差生研究。1987年,成功教育开始在闸北中学搞试点。暑假结束后,闸北中学的新生集合听刘京海讲话。刘京海往台下一看,吓了一跳:怎么这些孩子都眼珠不转――眼睛大的不会转眼珠,眼睛小的也不会转,个个目光呆滞。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学校怎么成了培育失败学生的大本营?此后,一想起八中孩子呆滞的目光,他总觉得心情无比沉重。

1994年,当刘京海提倡的成功教育在上海的中学迅速普及时,刘京海毅然选择离开教育局,重回到闸北第八中学任校长。中学有才华的老师大多希望到教育局工作,毕竟人往高处走,可刘京海却恰恰相反。妻子问他何故,刘京海仍保持着那种像满腹心事又像心不在焉的样子,只说了两个字:“差生。”

的确,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差生。

刘京海对记者说:“差生开始差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有一个过程他们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都经历了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想想真令人心疼啊。孩子们入学的时候,都是喜欢读书的,你看他背着书包去上学,个个都欢天喜地。可是考试越来越多,每一次考试,总有学生不及格,总有学生的成绩排在后面。一次失败还没什么,失败的次数多了,学生的自信心就被毁掉了,他开始自卑,开始厌学,由此成绩更差。这样的反复失败,怎能不厌学?比如,数学不及格在这个孩子身上反复出现,那么总有一天,孩子会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差。我想这是一种正常反应。我常开玩笑说,一个孩子屡次数学不及格,还觉得自己是数学天才,很喜欢学数学,这样的孩子倒是心理有问题了。”

刘京海沉痛地说:“正是在反复的失败中,学生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失败者心态,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刘京海平生最恨老师给学生贴“差生”或者“笨”的标签。有一次,正读幼儿园的女儿对他说:“爸,你不是研究差生吗,我跟你说,我们班就有几个大笨蛋。”刘京海吃了一惊,不光小学有差生,看来幼儿园也有。他问:“是老师说他们笨吗?”女儿说:“还用老师说吗?每次老师问问题,他们都答不对。”

无独有偶,刘京海的老师――一位老教授――告诉刘京海,当他作为高级顾问参加市级优秀示范幼儿园的验收时,发现每个幼儿园里的每个教室都有这样一种情况:教室的小黑板上,写着孩子们的名字,大多数名字后边有小红旗或五角星,但总有几个孩子什么也没有。教授问孩子们:“为什么最后八个孩子什么也没有啊?”孩子们一齐回答:“ 这八个人是坏蛋,他们怎么配有小红旗呢?”

刘京海听了,心情非常沉重。他把上述情况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证据确凿;第二句话,定性错误;第三句话,效果与愿望相反。

所谓证据确凿,即老师在说某某孩子差,某某孩子笨时,绝对是有事实根据的,老师总是实事求是的。

所谓定性错误,即某某孩子在这方面比较差,不等于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也差,同样,今天这个孩子差,不等于这个孩子以后永远差。过早地对孩子下结论,而且当着孩子家长的面,有时甚至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全体家长的面公开地说某某孩子差、某某孩子笨,这种消极的结论,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是极不公正的。

所谓效果与愿望截然相反,即每一个老师在批评指责孩子时,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变好,变聪明,但实际的效果与老师变好的愿望往往截然相反。

我们的孩子太稚嫩了,他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任何消极的评价和期望,都会轻而易举地葬送孩子的一生。

刘京海认为,应试考试,排名次、重分数使得学校成了制造失败的大本营。成功教育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变学生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为反复成功的良性循环,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等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他说:“中国有句古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否应看到失败可能也是失败之母呢?从未获得成功的孩子,没有成功的体验和机遇,往往自卑消极、自暴自弃。其实还是应该看到成功也可以是成功之母,即是说,部分的成功是整体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为他们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所以,成功教育提出的口号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成功,都有能力成功。刘京海要求老师对学生要三个相信: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可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刘京海还提出成功教育的三要素:老师和家长要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当学生成功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成功教育的三阶段:第一阶段,老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育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不是考了好成绩,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在闸北八中一次考试时,一个姓李的学生考了38分,这个学生羞愧万分,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老师在课堂上问:“比起上次考试成绩,班上进步最大的学生是谁啊?”同学们一数,小李进步最大,因为他上次只考了8分,这次多了整整30分。老师提议说:“请大家一起为李同学鼓掌。”李同学考试没及格非但没有受到歧视,反而受了老师的表扬,心里觉得温暖极了,学习的自信心也上来了,下一次考试,一下考了70多分。

道理就这么简单。反复失败的学生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学生会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增强,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

读一读陈鹤琴所著《家庭教育》一书的第一章《儿童的心理――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也许有助于理解成功教育:

“小孩子是很喜欢做事情的,而且很喜欢成功的。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但是还有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赞评。这种心理是很好的,我们做父母教师的就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做各种事情。不过,叫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没有成就,小孩子过于灰心而下次就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做得不甚难,小孩子能够胜任而有成 的,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心,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心也愈大;自信心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自信力与成功因此为互相所用了。做父母的对于这一点也是应特别注意的。”

爱情要经验,鼓动女儿练习恋爱

想让孩子学习好,就得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刘京海很注意在琐事中培育思灏的自信。女儿第一次煎鱼,他连说好吃。女儿第一次自己从学校回家,他赞不绝口,还兴奋地要女儿说说是怎样过马路的。小思灏说:“我让一个叔叔拉着我过马路,那家伙是坏人,过了马路还不松手。我就低下头,咬了他一口,撒腿就跑!”刘京海笑出眼泪,说:“人小鬼大,明天还自己回家!”

小思灏从这些小事中找到了成就感,这成就感又激发了她在学习中渴求更大的成功,加上她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读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成绩总在全校前三名。同班一个男生,无论如何努力,总是排在思灏后边,绝望之下给她取个外号叫“灭绝师太”。

高三时,别的家长急着给孩子请家教,各科从头到尾让家教给孩子再讲一遍。刘京海认为大可不必,只找了一位语文老师给思灏的语文把一把脉。老师查出阅读理解是思灏的弱项,然后有针对地让她做了些练习。思灏高考时,语文得了139分(满分为150分),她的高考作文《文化的传承》刊载到了《文汇报》上。刘京海拿着报纸,饭桌上一边读一边叫好:“‘有一种文化,其实无所谓好坏,但你得尊重她……’啊,我写不出来!”

思灏考上了复旦大学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世界经济专业。那时香港中文大学也要录取她。刘京海心里盼着思灏去香港读书,但他很尊重女儿,只帮她分析两个学校的优劣,让她自己做决定。思灏从小就有复旦梦,于是选择了复旦。

女儿读大一时,刘京海总问:“有没有男朋友啊?”思灏说,没有。刘京海就说:“谈一个嘛。谈恋爱也需要学习,没有恋爱经验,将来你怎么能找到最合适你的男人结婚啊?”女儿有了男朋友后,他开玩笑说:“最近换人了吗?”思灏笑道:“爸,我可没那么花心。”妈妈一听紧张了:“没吹吧?妹妹,你可别让别人给骗了。”刘京海说:“别人骗她?哼,她不骗别人就是好的。”

正因为父亲给了很多自由,所以思灏没有成“书呆子”,她知道上海哪一家餐馆的菜好吃,也知道怎样穿衣更时尚漂亮,有时刘京海会夸赞道:“妹妹,你该去开一个班,教人如何搭配衣服。”

思灏烦恼时,会一个人坐火车到杭州,在西湖边柳荫下静静地坐一天,看湖里的天光云影。刘京海知道了,也称赞说:“这小姑娘,有个性。”是的,刘京海希望女儿的生活丰富多彩。他鼓动学经济的思灏炒股票。他拿出两万元说:“赔了是老爸的,赚了是你的!”

在父亲的支持下,思灏还去摆地摊卖足球。刚卖了几只足球,城管就来了。思灏立即笑着递上一个足球说:“您这么帅气,肯定喜欢踢足球吧?”城管说:“我不会踢足球。”“那送您儿子吧!”“我还没结婚。”思灏眼珠一转,说:“不收也得谢谢我啊。”城管说:“谢谢了。”看着姑娘大大方方地背着足球走了,城管也愣了:“怎么没有没收她的东西,反倒是我谢她呢?”

大一读了一个月,思灏回到家皱着眉对父母说:“当初报世界经济专业时,只因为它是复旦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不想浪费分数才报的。现在才发现,我对经济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我要回来读高中,明年考清华大学建筑专业。”

妈妈大惊失色,连忙说:“你疯了,考上复旦还不上!”

女儿涨红了脸:“上不上是我自己的事!”刘京海心里明白,女儿这个年龄正是反叛期,父母越是横加干涉她肯定越要做到底。他沉吟了一会儿,诚恳地说:“自己的事情当然自己做主。但是,能不能读完这一学期,再做 决定呢?”

女儿点头。一个学期读下来,思灏不想退学了。

温馨点读

记者到上海组稿时,在刘京海的校长办公室采访了他。刘京海同时担任两所学校的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还是抽出几乎一天的时间接受采访。他还把女儿的电话给了记者,记者也电话采访了刘思灏。

刘京海说,他自己小时候也很聪明调皮,上课听一遍就全会了,坐不住就开始捣乱了。所幸他的老师很好,并不骂他,反而给他许多书,让他在课堂上看。这样,他既不会影响课堂秩序,又读到了许多书。

1980年,刘京海来到当时闸北区最差的一所中学――闸北八中当副校长。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刘京海。几年前从闸北中学毕业的一名学生,经常回中学看老师,后来不来了,因为他替人打抱不平,帮人打架,用刀刺死了人,被判死刑执行了枪决。刘京海非常震惊:难道这就是十几年教育的结果?难道教育只能让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

1985年,刘京海调到闸北教育局工作,并开始了他的差生研究。1987年,成功教育开始在闸北中学搞试点。暑假结束后,闸北中学的新生集合听刘京海讲话。刘京海往台下一看,吓了一跳:怎么这些孩子都眼珠不转――眼睛大的不会转眼珠,眼睛小的也不会转,个个目光呆滞。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学校怎么成了培育失败学生的大本营?此后,一想起八中孩子呆滞的目光,他总觉得心情无比沉重。

1994年,当刘京海提倡的成功教育在上海的中学迅速普及时,刘京海毅然选择离开教育局,重回到闸北第八中学任校长。中学有才华的老师大多希望到教育局工作,毕竟人往高处走,可刘京海却恰恰相反。妻子问他何故,刘京海仍保持着那种像满腹心事又像心不在焉的样子,只说了两个字:“差生。”

的确,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差生。

刘京海对记者说:“差生开始差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有一个过程他们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都经历了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想想真令人心疼啊。孩子们入学的时候,都是喜欢读书的,你看他背着书包去上学,个个都欢天喜地。可是考试越来越多,每一次考试,总有学生不及格,总有学生的成绩排在后面。一次失败还没什么,失败的次数多了,学生的自信心就被毁掉了,他开始自卑,开始厌学,由此成绩更差。这样的反复失败,怎能不厌学?比如,数学不及格在这个孩子身上反复出现,那么总有一天,孩子会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差。我想这是一种正常反应。我常开玩笑说,一个孩子屡次数学不及格,还觉得自己是数学天才,很喜欢学数学,这样的孩子倒是心理有问题了。”

刘京海沉痛地说:“正是在反复的失败中,学生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失败者心态,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刘京海平生最恨老师给学生贴“差生”或者“笨”的标签。有一次,正读幼儿园的女儿对他说:“爸,你不是研究差生吗,我跟你说,我们班就有几个大笨蛋。”刘京海吃了一惊,不光小学有差生,看来幼儿园也有。他问:“是老师说他们笨吗?”女儿说:“还用老师说吗?每次老师问问题,他们都答不对。”

无独有偶,刘京海的老师――一位老教授――告诉刘京海,当他作为高级顾问参加市级优秀示范幼儿园的验收时,发现每个幼儿园里的每个教室都有这样一种情况:教室的小黑板上,写着孩子们的名字,大多数名字后边有小红旗或五角星,但总有几个孩子什么也没有。教授问孩子们:“为什么最后八个孩子什么也没有啊?”孩子们一齐回答: “这八个人是坏蛋,他们怎么配有小红旗呢?”

刘京海听了,心情非常沉重。他把上述情况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证据确凿;第二句话,定性错误;第三句话,效果与愿望相反。

所谓证据确凿,即老师在说某某孩子差,某某孩子笨时,绝对是有事实根据的,老师总是实事求是的。

所谓定性错误,即某某孩子在这方面比较差,不等于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也差,同样,今天这个孩子差,不等于这个孩子以后永远差。过早地对孩子下结论,而且当着孩子家长的面,有时甚至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全体家长的面公开地说某某孩子差、某某孩子笨,这种消极的结论,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是极不公正的。

所谓效果与愿望截然相反,即每一个老师在批评指责孩子时,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变好,变聪明,但实际的效果与老师变好的愿望往往截然相反。

我们的孩子太稚嫩了,他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任何消极的评价和期望,都会轻而易举地葬送孩子的一生。

刘京海认为,应试考试,排名次、重分数使得学校成了制造失败的大本营。成功教育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变学生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为反复成功的良性循环,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等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他说:“中国有句古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否应看到失败可能也是失败之母呢?从未获得成功的孩子,没有成功的体验和机遇,往往自卑消极、自暴自弃。其实还是应该看到成功也可以是成功之母,即是说,部分的成功是整体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为他们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所以,成功教育提出的口号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成功,都有能力成功。刘京海要求老师对学生要三个相信: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可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刘京海还提出成功教育的三要素:老师和家长要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当学生成功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成功教育的三阶段:第一阶段,老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育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不是考了好成绩,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在闸北八中一次考试时,一个姓李的学生考了38分,这个学生羞愧万分,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老师在课堂上问:“比起上次考试成绩,班上进步最大的学生是谁啊?”同学们一数,小李进步最大,因为他上次只考了8分,这次多了整整30分。老师提议说:“请大家一起为李同学鼓掌。”李同学考试没及格非但没有受到歧视,反而受了老师的表扬,心里觉得温暖极了,学习的自信心也上来了,下一次考试,一下考了70多分。

道理就这么简单。反复失败的学生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学生会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增强,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

读一读陈鹤琴所著《家庭教育》一书的第一章《儿童的心理――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也许有助于理解成功教育:

“小孩子是很喜欢做事情的,而且很喜欢成功的。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但是还有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赞评。这种心理是很好的,我们做父母教师的就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做各种事情。不过,叫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没有成就,小孩子过于灰心而下次就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做得不甚难,小孩子能够胜任而有 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心,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心也愈大;自信心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自信力与成功因此为互相所用了。做父母的对于这一点也是应特别注意的。”

孩子爱看动画片家长要把好关

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而家长也比较赞成。因为孩子看动画片可以娱乐身心,而且还可以学到不少的东西,同样也可以让孩子安静的呆在家里。但孩子如果沉迷动画片的话,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母婴专家指出,孩子爱看动画片家长要把好关,从三方面做起。

在记者小时候,动画片播出的时间很有限,一般就是放学后的一个小时内。现在,电视节目很丰富,有很多专门针对小朋友的卡通频道,如果孩子愿意、家长又不制止的话,孩子可以一整天收看动画片。因此,家长把关动画片,首先要从时间入手。

梁田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收看动画片的时间,一旦过了约定时间,家长必须让孩子离开电视机。

现在动画片的内容五花八门,家长应该在孩子收看某部动画片前,对动画片加以了解。

梁田认为这并不难:“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事先观看几集,对动画片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包括动画片主要讲什么、宣扬了什么道理、有没有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台词里有没有脏话等。这是很必要的。”有了事先的了解,家长才能做筛选,将那些不适合孩子这个年龄段看的动画片排除在外。

梁田自己有个2岁多的孩子,由于孩子还小,不适合看动画片,梁田就有选择地引导孩子看央视少儿频道的《智慧树》栏目,鼓励孩子跟着电视里的小朋友一起做热身运动、与主持人一起做手工。

光有前面的两项把关还不够,梁田建议,家长最好陪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这样做,一来有利于亲子关系,二来在动画片里出现某些不太好的场面或不合理的场景时,家长可以适当出声打断,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梁田举例说:“比如出现脏话、粗口的时候,如果家长不打断或者声明自己不喜欢,那么孩子自己是无法辨别的,因为孩子的好奇心重,会觉得脏话是很好玩的事情而去模仿,这对他以后的成长不利。”

此外,对于动画片里那些不合常理的镜头,家长也能及时地说明,避免孩子因为好奇心而去尝试。梁田举例说:“比如《猫和老鼠》里有老鼠从高空坠落摔成一张纸片、抖一抖又变回原样的镜头,家长及时说明,能避免很多危险的发生。”

以上就是孩子爱看动画片家长要把好关的介绍,所以为了保证宝宝的健康,我们在给宝宝选择看的动画片的时候,要把好内容的关,以及时间的关,最好是和宝宝一起看,对不良的场景,也要适时地做出说明。

本文Hash:d744e4af1c5d23a01e41784b6fb729d9cc2d705b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