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晚长的孩子不一定长大个呢?

问:孩子有早长的,有晚长的。晚长的孩子长大个儿。这种说法对吗?

妈妈网解答: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

每个儿童的生长速度都不相同,也有不同的发育特点,这都会影响我们对孩子高或矮的判断。人脑中有一个"生长时钟“,调控着人体的生长速度和发育时间。大约女孩10岁、男孩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出现,表现在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

青春期身高生长有3种基本模式:

①一般型。青春期开始于平均年龄,到成年时达到平均身高。

②早熟型(也叫早长型)。较早发生青春期快速生长,在快速生长期时身高比同龄儿童高,但由于生长停止得也较早,致使最终身高低于平均水平。

③晚熟型(也叫晚长型)。整个儿童期及青春早期的生长都低于同龄儿,较晚出现生长加速并且有较长的生长期,促使最终身高达到甚至高于平均水平。

为什么说孩子是学不出的成长呢?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读书是长大以后唯一的出路,而在大批的同龄人中要想脱颖而出,要么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要么就只有早早起步,用时间换胜利。

有一句话常在家长们嘴里念叨:“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小小年纪的孩子就被父母送进各种补习班,以期在“抢跑”中增加在今后学习、就业竞争中的胜算。但事实上,现在社会上愈刮愈烈的“抢跑风”并没有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实质作用和根本改变。除一小部分确有天赋的孩子受益之外,大部分孩子得到的只是学习压力的增大和学习兴趣的抹杀。

每天写100个字、上数节课、必须完成作业……如此繁重的任务,竟落在天真烂漫的孩童身上,堪称“离谱”。

然而这样的现象在山西太原却并不新鲜,太原市许多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就是如此安排的。在教学目标上,一些幼儿园强调“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不恰当地提出入小学前要学会千以内的加减法、认识1000个汉字、背诵几百个英语单词。

在教学内容上,很多幼儿园将学习领域学科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领域”,被疯狂地演绎为5个学科,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计幼儿园课程。

在山西一家媒体工作的小田说,她亲戚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去幼儿园前总要问“我还不会‘20’内的减法怎么办”“‘大’字我还没有写好怎么办”。

“幼儿园教小学课程,危害并不仅在于拔苗助长。现在明显出现两大问题,一来不得法,使孩子学习误入“歧途”;二则不必要,简单内容不断重复,导致一些孩子出现厌学等不良心理。”

在太原市教育局幼儿教育“小学化”研讨会上,不少小学负责人和教师直指其弊,并对这种教育给幼儿身心造成的伤害表示深切担忧。

“有个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刚开始表现还比较突出,但到了二年级,就出现了厌学情绪。”太原师范学院第二附小教师李宝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坚决反对者,她惋惜地举了个例子。

从事语文教学20余载的李宝花说,整个小学一年级都在进行拼音教学,从认识、读、巩固、运用,整整一个学期,只有课本的最后两篇课文才没有了拼音。整个过程都在学拼音,很少存在学生跟不上的问题。如果学前班就开始拼音教学,到小学二年级还在进行重复的学习,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

一个小学教师说,小学课程看似简单,却是至关重要的奠基阶段,自有其教授方法。提前教幼儿固然可暂时收效,却可能由于教授方法不当,使其养成错误习惯。

早期幼儿教育除了对孩子今后在学习上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外,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缺陷。“早期阅读”,识字教学、英语教学占据了幼儿一日生活大量的时间。加之电脑、软件进入幼儿园,好多需要幼儿直接操作的活动,被看屏幕、听讲解所代替。在学习方式上,幼儿就像一群在成人控制下的学习玩偶,花很长时间在强化知识,机械地识记。通过这样的学习,即便是能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但是枯燥的学习会滋生幼儿对学习的厌烦情绪。

获得“第一名”是大多数幼儿活动的动机。那些迟缓型儿童可能遭受很大的压力。而且幼儿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思考则淡漠了。在很多情况下,速度的培养当然是重要的,但关键在于创造自由的气氛让儿童投入其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这才是高质量幼儿活动的基本特征。

家长或老师可能是出于刺激孩子的争胜心,有意无意之间喜欢作横向比较。每个幼儿的发展准 性,优势能力,发展潜力是各具特色的,就某一点上进行横向比较有失公道,也有许多负作用。刺激在某些方面水平高的幼儿的盲目优越感;其二,使某些方面水平差者产生无能感、自卑感、甚至羞辱感。所以,应慎用横向比较,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纵向比较有助于幼儿减少压力,提高自信。

各类评奖活动表面看来似乎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成功感,但从长远看来并不可取。这种做法使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把学习和外部奖励联系起来,可能会削弱儿童学习的内部动机。儿童在最初显示兴趣的任务中获得奖赏,他们随后就对这任务失去了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奖赏削弱了他们的兴趣。奖励并不一定就产生正向作用。在有些时候,奖励不但会削弱儿童对活动过程的兴趣,还可能给儿童造成压力,得奖的孩子害怕再失败,没得奖的孩子失去信心。既考虑奖励的暂时效果又考虑它可能的长期影响是必要的。

从幼儿园到中学,有不少老师都表示,现在社会上愈刮愈烈的“抢跑风”并没有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实质作用和根本改变。除一小部分确有天赋的孩子受益之外,大部分孩子得到的只是学习压力的增大和学习兴趣的抹杀;而在课堂上,这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学生最让老师头疼,有的老师更是坦言:“这样的孩子不好教、不服管,成绩也不算好。”

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一些宣传对家长也产生了一些误导。如家长会经常看到一些优秀孩子或国外孩子的家教经验,这其中的不少家长非常注意孩子的早期开发,例如早期认字、运算、学习多国语言等,而大部分早期教育不成功的案例并没有被报道出来。这就给家长们造成了一种假象:人家孩子的成功就是“早跑了一步”,使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差异性和家庭环境的差异性,一股脑儿地搞起了早期教育。其实所谓“起跑领先”,不过是我们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先学罢了,我们的普通孩子都被当成了超常儿童,被家长、老师驱赶着超负荷连轴转。结果怎样呢?结果往往是“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孩子童年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复返。所以,“早学多学”并非是一条适宜每个孩子的捷径。

为什么说没有秘密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教育专家指出,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与教师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有些家长理直气壮地认为:我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一切情况我都应该了解,他不该对我们有所隐瞒。因此,偷看孩子日记、私拆信件、监听电话、查上网记录、盘问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情况等,此类现象每天都在发生。虽然家长希望了解孩子的初衷是好的,但应该注意方法,而且要尊重孩子希望保守的秘密。当然,尊重孩子的秘密,并不是完全不管他们的秘密,对秘密的适当“洞察”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父母平时应当多与孩子聊天、沟通,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心事,主动和父母分享其快乐与痛苦,使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影响下,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让秘密成为孩子长大的营养品。

本文Hash:54d585ad44d827a00525b4b10bb885739980498c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