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逆子现象反思家教的缺陷有哪些

“逆子”的反思

一份“揭秘中国城市母亲”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妈妈当中,奉献型妈妈占最大比例。但是,对妈妈们的这种奉献,孩子的反应却并不全是感激。一名15岁的初二学生伙同同学杀死自己的生身母亲后,若无其事过了三个多月,直到被警方逮捕后才真相大白;一名高中生因为没钱上网,回家偷东西,并当众殴打母亲;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最常对母亲说的句式之一就是“妈,您少说两句行吗”……

面对孩子的“不领情”,妈妈们伤心、失望、困惑。母亲节前夕,中国最著名的妈妈之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接受女性周刊专访表示,每一个“逆子”的背后,必然都有家庭教育的缺陷。“妈妈的奉献,也是要讲用心、讲智慧的。胡乱干涉的奉献,只能培养出一个无所作为、或者胡作非为的孩子。”

要警惕“粗暴的母爱”

记:很多妈妈都会觉得失望,自己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孩子却毫无感觉。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尹:从天性来看,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在正常的环境下,孩子会自然表现出善和美的那一面。如果残忍到伤害自己的亲生父母,那只能说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很糟糕的教育环境,错误的教育刺激了他们恶的方面。而这个责任,追根到底还是家长的缘故。没有父母从主观上想要故意培养一个粗暴的孩子,但家长可能会在无意中犯很多错误。典型的有对孩子无度的包办纵容,比如仅仅吃饭这一件小事,孩子想要自己吃饭,妈妈却说“让妈妈喂”;孩子吃了半碗不想吃了,家长就软硬兼施地追着喂。还有很多家长是动不动就生气,生气了就打骂孩子;也有些家长太苛刻,时刻盯着孩子,孩子只要有一点点做错或做得不够好,家长就立刻大呼小叫跑上去干涉。这些行为都会破坏孩子内心的美和善,因为孩子体会的是强权、管制和粗暴。

一个孩子的道德成长,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合力作用。首先是父母亲的表率,看父母如何跟他人相处,孩子也会跟着学;第二个,是父母如何跟孩子相处,很多家长跟外人相处时很得体,但跟孩子相处时就很不好,而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重;第三个,是看孩子读什么样的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心灵成长史,读一本好书就等同于跟一个高尚的人进行思想交流,就算孩子从家庭或者社会中受到某些道德上的损害,也还有机会通过阅读优秀书籍来矫正自己。我相信,如果一个孩子堕落到伤害父母的地步,这三条当中,至少有一两条出了问题,或者全部有问题。

记:您在与妈妈们接触的过程当中,被提问最多的话题是什么?

尹:主要还是学习和生活习惯两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儿童的天性应该是喜欢学习的,这就跟人生来喜欢吃饭一样,如果孩子不喜欢吃饭,那一定是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妈妈们总会认为是孩子天生不爱学习,把问题归咎于天性,希望从我这里讨得一些技巧,去改变孩子。这些家长应该首先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一定是家长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某些不正确的言行破坏了孩子爱学习的天性。比如,现在幼儿园就给孩子们布置作业,这本身已经是错的,回家后,家长又要求四五岁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坐着学习,每天写完规定作业,动不动就喝斥孩子“不许乱动,赶快写作业”,却不知道这些行为正在损害孩子爱学习的天性。

奉献不能有“讨债心理”

记:很多中国家庭的母子对话都很相似,孩子说“妈你少管我”,妈妈则说“我还不 都是为了你好”。

尹:家长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却不领情,这也不能全怪孩子。家长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人们说到“暴力教育”时,首先会想到打骂孩子。打骂是硬暴力,还有一种暴力,就是唠叨。唠叨是软暴力,两者都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一对知识分子父母,非常精明强干,他们对我诉苦,说儿子怎么一点都不像我们两口子,一点都没出息。我无意中看了他们的一段家庭录像,就基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段录像是夫妻俩带儿子去沙滩上玩,孩子开始时兴致盎然地用一个小桶装湿沙子,想要扣出一个圆柱来。在旁边录像的父母不停地唠叨,你应该怎么装沙子,应该怎样倒,应该倒在什么地方,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到十分钟时间,孩子就不肯玩了。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图景,就知道这个儿子为什么不肯跟父母沟通,因为他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在父母面前,他几乎不能从任何一件事情上获得快乐和自信。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要么很逆反,要么就像他父母所说的很窝囊,很固执。我提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就是要把自由和选择权交给孩子,而不是控制在大人手中。

记:那妈妈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母爱和奉献?

尹:很多妈妈只注意到了外部表达出来的奉献,而没有意识到奉献也是要讲用心,更要讲智慧。我女儿小时候,别人就觉得我这个当妈妈的怎么一点都不作为,孩子写不完作业我也不管,有些事情做错了我也不批评。但是,在这些表象之后有我的用心,我在努力用耐心和智慧去做一个好妈妈。比如女儿拿彩笔在墙上乱画,我不去责骂孩子,就容许她“创作”;孩子觉得大量的作业没意思,反正她都会,我就替她写作业。这样做,比起那些看到孩子犯错就去管教的妈妈,是不是更难?现在大家都不缺吃穿了,也不需要妈妈们吃苦耐劳把孩子养大了,那妈妈要奉献什么?我觉得应该是用心,是智慧,这比奉献体力、时间和金钱更难,也更重要。

“母爱”和“奉献”,是两个很美好的词汇,但如果不与时俱进,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老概念中,这些美好也可能走偏。比如妈妈们过于强调自己的奉献,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太对不起我了!这实际上就有一种讨债心理。损害儿童道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唤醒他的有罪意识。妈妈不断唤醒孩子的这种意识,只会培养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父母必须“统一阵线”

记:前不久教育专家孙云晓等人提出男孩危机的说法,您怎么看?在家庭教育当中,爸爸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尹:我个人认为,在教育孩子中,爸爸妈妈,甚至包括爷爷奶奶,所有人的教育价值观和行为必须是一致的,否则会把孩子搞乱。把爸爸教育和妈妈教育分割,把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分割,这种做法多半是一种商品功能细分的做法,对教育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造成混乱。我们知道,在商业社会中,要为一个产品找到卖点,就一定得细分产品的功能。

事实上现在父亲们比以往任何时候参与子女教育都要多,在现代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男性和女性、父亲和母亲扮演的角色,其实越来越接近。爸爸妈妈的教育价值观也必须是统一的,孩子才不会无所适从或学会两面派。同时,教育男孩和女孩的基本原则也是相同的,我们只要不给男孩儿穿花衣服,不把他当女孩养;同时不把女孩子当男孩儿养,他们自然会表达出应有的健康天性。男孩儿需要尊重,需要自由,需要阅读;女孩子也同样需要这些。最美的教育,其实 是最简单的教育,所以我不建议衍生出太多似是而非的概念来。

成功的亲子教育应该“双赢”

记: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孩子,而忽视了自己的成长。

尹:亲子教育的第一动机可能是为了孩子,但最终受益的,应该是两个人,即孩子和家长自己。没有谁天生会做父母,我刚做妈妈的时候也很迷茫,思维方式也不完善,所以我不断学习,看了很多书,不光是家庭教育方面的,而是各种书都看。这样,我自己的认识水平有一个提升,价值观更加成熟,思维方式更加健康,心理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也相应提高。我不相信,一个整天坐在麻将桌边上的妈妈,能教育出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

我对现在年轻的父母充满信心,他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一些“80后”的父母,我相信他们在做父母方面会比我们那代人强。我当年教育女儿的时候,很多跟我同时代的父母都表示不理解,认为我的想法和做法太超前了。相比之下,我跟很多“80后”妈妈反而更容易互相理解。

记:现在家庭教育图书良莠不齐,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选择?

尹建莉:我总结出来的挑选家教书的经验是:第一,要看写书的人的专业背景。有的家长做得非常好,但可能由于专业知识欠缺,不太会总结,总结出一些皮毛的东西,对别的家长往往不具有借鉴意义;第二,如果是写家庭教育的书,要看他本人的孩子怎么样,如果一个作者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很糟糕,我不相信他能写出一本好的家教书,最多也就是理念贩卖者;第三,注意作者是“著”还是“编著”,国内很多“编著”的教育书,都是七拼八凑的东西,我认为最好选择独立著述的书;最后,还可以看一下每本书的口碑,如果一本书很多读者都说好,那应该是不错的。

从逆子现象反思家教的缺陷

“逆子”的反思

一份“揭秘中国城市母亲”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妈妈当中,奉献型妈妈占最大比例。但是,对妈妈们的这种奉献,孩子的反应却并不全是感激。一名15岁的初二学生伙同同学杀死自己的生身母亲后,若无其事过了三个多月,直到被警方逮捕后才真相大白;一名高中生因为没钱上网,回家偷东西,并当众殴打母亲;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最常对母亲说的句式之一就是“妈,您少说两句行吗”……

面对孩子的“不领情”,妈妈们伤心、失望、困惑。母亲节前夕,中国最著名的妈妈之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接受女性周刊专访表示,每一个“逆子”的背后,必然都有家庭教育的缺陷。“妈妈的奉献,也是要讲用心、讲智慧的。胡乱干涉的奉献,只能培养出一个无所作为、或者胡作非为的孩子。”

要警惕“粗暴的母爱”

记:很多妈妈都会觉得失望,自己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孩子却毫无感觉。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尹:从天性来看,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在正常的环境下,孩子会自然表现出善和美的那一面。如果残忍到伤害自己的亲生父母,那只能说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很糟糕的教育环境,错误的教育刺激了他们恶的方面。而这个责任,追根到底还是家长的缘故。没有父母从主观上想要故意培养一个粗暴的孩子,但家长可能会在无意中犯很多错误。典型的有对孩子无度的包办纵容,比如仅仅吃饭这一件小事,孩子想要自己吃饭,妈妈却说“让妈妈喂”;孩子吃了半碗不想吃了,家长就软硬兼施地追着喂。还有很多家长是动不动就生气,生气了就打骂孩子;也有些家长太苛刻,时刻盯着孩子,孩子只要有一点点做错或做得不够好,家长就立刻大呼小叫跑上去干涉。这些行为都会破坏孩子内心的美和善,因为孩子体会的是强权、管制和粗暴。

一个孩子的道德成长,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合力作用。首先是父母亲的表率,看父母如何跟他人相处,孩子也会跟着学;第二个,是父母如何跟孩子相处,很多家长跟外人相处时很得体,但跟孩子相处时就很不好,而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重;第三个,是看孩子读什么样的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心灵成长史,读一本好书就等同于跟一个高尚的人进行思想交流,就算孩子从家庭或者社会中受到某些道德上的损害,也还有机会通过阅读优秀书籍来矫正自己。我相信,如果一个孩子堕落到伤害父母的地步,这三条当中,至少有一两条出了问题,或者全部有问题。

记:您在与妈妈们接触的过程当中,被提问最多的话题是什么?

尹:主要还是学习和生活习惯两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儿童的天性应该是喜欢学习的,这就跟人生来喜欢吃饭一样,如果孩子不喜欢吃饭,那一定是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妈妈们总会认为是孩子天生不爱学习,把问题归咎于天性,希望从我这里讨得一些技巧,去改变孩子。这些家长应该首先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一定是家长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某些不正确的言行破坏了孩子爱学习的天性。比如,现在幼儿园就给孩子们布置作业,这本身已经是错的,回家后,家长又要求四五岁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坐着学习,每天写完规定作业,动不动就喝斥孩子“不许乱动,赶快写作业”,却不知道这些行为正在损害孩子爱学习的天性。

奉献不能有“讨债心理”

记:很多中国家庭的母子对话都很相似,孩子说“妈你少管我”,妈妈则说“我还 不都是为了你好”。

尹:家长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却不领情,这也不能全怪孩子。家长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人们说到“暴力教育”时,首先会想到打骂孩子。打骂是硬暴力,还有一种暴力,就是唠叨。唠叨是软暴力,两者都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一对知识分子父母,非常精明强干,他们对我诉苦,说儿子怎么一点都不像我们两口子,一点都没出息。我无意中看了他们的一段家庭录像,就基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段录像是夫妻俩带儿子去沙滩上玩,孩子开始时兴致盎然地用一个小桶装湿沙子,想要扣出一个圆柱来。在旁边录像的父母不停地唠叨,你应该怎么装沙子,应该怎样倒,应该倒在什么地方,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到十分钟时间,孩子就不肯玩了。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图景,就知道这个儿子为什么不肯跟父母沟通,因为他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在父母面前,他几乎不能从任何一件事情上获得快乐和自信。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要么很逆反,要么就像他父母所说的很窝囊,很固执。我提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就是要把自由和选择权交给孩子,而不是控制在大人手中。

记:那妈妈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母爱和奉献?

尹:很多妈妈只注意到了外部表达出来的奉献,而没有意识到奉献也是要讲用心,更要讲智慧。我女儿小时候,别人就觉得我这个当妈妈的怎么一点都不作为,孩子写不完作业我也不管,有些事情做错了我也不批评。但是,在这些表象之后有我的用心,我在努力用耐心和智慧去做一个好妈妈。比如女儿拿彩笔在墙上乱画,我不去责骂孩子,就容许她“创作”;孩子觉得大量的作业没意思,反正她都会,我就替她写作业。这样做,比起那些看到孩子犯错就去管教的妈妈,是不是更难?现在大家都不缺吃穿了,也不需要妈妈们吃苦耐劳把孩子养大了,那妈妈要奉献什么?我觉得应该是用心,是智慧,这比奉献体力、时间和金钱更难,也更重要。

“母爱”和“奉献”,是两个很美好的词汇,但如果不与时俱进,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老概念中,这些美好也可能走偏。比如妈妈们过于强调自己的奉献,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太对不起我了!这实际上就有一种讨债心理。损害儿童道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唤醒他的有罪意识。妈妈不断唤醒孩子的这种意识,只会培养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父母必须“统一阵线”

记:前不久教育专家孙云晓等人提出男孩危机的说法,您怎么看?在家庭教育当中,爸爸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尹:我个人认为,在教育孩子中,爸爸妈妈,甚至包括爷爷奶奶,所有人的教育价值观和行为必须是一致的,否则会把孩子搞乱。把爸爸教育和妈妈教育分割,把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分割,这种做法多半是一种商品功能细分的做法,对教育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造成混乱。我们知道,在商业社会中,要为一个产品找到卖点,就一定得细分产品的功能。

事实上现在父亲们比以往任何时候参与子女教育都要多,在现代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男性和女性、父亲和母亲扮演的角色,其实越来越接近。爸爸妈妈的教育价值观也必须是统一的,孩子才不会无所适从或学会两面派。同时,教育男孩和女孩的基本原则也是相同的,我们只要不给男孩儿穿花衣服,不把他当女孩养;同时不把女孩子当男孩儿养,他们自然会表达出应有的健康天性。男孩儿需要尊重,需要自由,需要阅读;女孩子也同样需要这些。最美的教育,其 就是最简单的教育,所以我不建议衍生出太多似是而非的概念来。

成功的亲子教育应该“双赢”

记: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孩子,而忽视了自己的成长。

尹:亲子教育的第一动机可能是为了孩子,但最终受益的,应该是两个人,即孩子和家长自己。没有谁天生会做父母,我刚做妈妈的时候也很迷茫,思维方式也不完善,所以我不断学习,看了很多书,不光是家庭教育方面的,而是各种书都看。这样,我自己的认识水平有一个提升,价值观更加成熟,思维方式更加健康,心理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也相应提高。我不相信,一个整天坐在麻将桌边上的妈妈,能教育出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

我对现在年轻的父母充满信心,他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一些“80后”的父母,我相信他们在做父母方面会比我们那代人强。我当年教育女儿的时候,很多跟我同时代的父母都表示不理解,认为我的想法和做法太超前了。相比之下,我跟很多“80后”妈妈反而更容易互相理解。

记:现在家庭教育图书良莠不齐,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选择?

尹建莉:我总结出来的挑选家教书的经验是:第一,要看写书的人的专业背景。有的家长做得非常好,但可能由于专业知识欠缺,不太会总结,总结出一些皮毛的东西,对别的家长往往不具有借鉴意义;第二,如果是写家庭教育的书,要看他本人的孩子怎么样,如果一个作者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很糟糕,我不相信他能写出一本好的家教书,最多也就是理念贩卖者;第三,注意作者是“著”还是“编著”,国内很多“编著”的教育书,都是七拼八凑的东西,我认为最好选择独立著述的书;最后,还可以看一下每本书的口碑,如果一本书很多读者都说好,那应该是不错的。

从名人之子事件反思家庭教育有哪些

3月7日下午,央视报道称李双江之子李XX因涉嫌强奸罪,已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之前,李XX因为殴打他人构成寻衅滋事犯罪,被收容教养一年,2012年9月才获释。

近日,名人之子涉案一事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这都是由于家长的溺爱而造成的结果。和平区第五幼儿园教学园长陈蔷说,未满18岁就一再涉嫌触及刑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是存在教育上的偏差的。因此,广大家长应该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反思您的家庭教育是否也存在缺失。

不能只重成绩不重品德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和大的社会环境下,家长对教育的观念、对人才的观念只在成绩上,对人的本质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而这些都是不容易显现的东西,等孩子长大后再发现问题就晚了。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培养,在道德方面,也只关注孩子是否听话,忽略了孩子价值观的培育。正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误区,才导致了诸如李XX的悲剧。

忽视了品德的培养,能力再强的人也不是完整的人。我们讲“德智体美劳”“德才兼备”,“德”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什么是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国最小的申奥大使、青年钢琴家、留学美国……这样的简历很是让人艳羡。这样的经历在“星二代”中并不鲜见,然而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对应的,却是目无法纪、骄横跋扈。

对孩子过于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让孩子感觉没有付出也能得到回报……难道这就是良好的成长环境吗?殊不知,家长这样做的后果是造成孩子没有责任心,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认为什么事情都能用钱摆平。其实,这是害了孩子。

现在不单纯是“星二代”“官二代”“富二代”身上有这样的问题,即使是普通家庭的家长,也都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孩子创造所谓最“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上学的问题,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托老师照顾孩子,孩子惹了祸,更是花钱找人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孩子的特权意识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久而久之,将演变成高高在上的特权思想以及对社会规则的漠视。

不要过于“披荆斩棘”

孩子在刚出生时只是一张白纸,在人生最初始的阶段,父母能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陈园长告诫家长,千万别过分地满足孩子。家长应该在孩子任性的时候,告诉孩子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培养孩子自立、独立、有责任心的优秀品质,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5岁至10岁是孩子内心规则建立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要给孩子灌输是非观念,告诉孩子如何做人。

父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是爱子女是有讲究的,应该真正地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着想。有些家长觉得爱孩子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无条件地满足他们,不让孩子经受一点挫折,一味地迁就,甚至对孩子的过失纵容包庇,这是绝对错误的。

孩子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如果家长违背了这个规律,自认为是为孩子着想,给孩子屏蔽了很多成长过程中应该承受的挫折与困难,披荆斩棘,为孩子开辟出一条自认为“顺利、平坦”的人生之路,那么,等孩子长大之后,您将自食其果。

5岁女孩甜甜的妈妈王女士说,名人之子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非常巨大,作为家长来讲应该深刻反思。以往,我们仅仅关注孩子的饮食起居,想尽办法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给予他们 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酿成的后果将是多么可怕啊。该事件提醒我们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一些负责,少一些溺爱;多一些约束,少一些放纵;多一些责任和爱心,少一些野蛮和暴戾。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责任。

本文Hash:910f817ba13ce372c818aa9cb4b537c57b46cc32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