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育对孩子成长有何影响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曾经有位诗人说过:“一个父亲胜于100个教师。”这说明父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父亲往往对孩子个性和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宽容等个性和品质。如果孩子经常和父亲在一起,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人际关系通常更融洽,并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父亲在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过程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子女最初是在家中模仿父母亲。父亲在家中提供了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会把父亲看成是将来发展自己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模型”。女孩会从观察父亲如何对待妈妈的过程中了解到男人应该如何对待女人,这对孩子成人以后的性别行为有很重大的影响。

相反,如果孩子很少和父亲接触,男孩很容易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且在学习或以后的工作中会害怕困难,不敢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较难适应环境变化;而女孩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等现象。由此可见,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请父亲们不要因一个“忙”字就推掉做父亲的责任,而应该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

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爸爸都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影响的存在,孩子才能够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爸爸,那么就一定要将这种影响充分发挥出来,而要想将这种影响充分发挥出来,你就必须要亲自参与到育儿之中去。可能有的爸爸要问了,爸爸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爸爸所带给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分不同的成长阶段来说一说爸爸对孩子有哪些影响,我想这样就能够让爸爸们重视这个问题,从而主动参与到育儿之中去。

婴儿时期:加速母子分离。在婴儿期,孩子主要依赖母亲,从妈妈那里吮吸生存所必需的乳汁。因此,看似出生时早已剪断的脐带,实则还存在于母子的心中。此时,父亲恰恰要充当加速母子分离的角色,以便形成正常的等边三角的家庭模式。在这个阶段,父亲应该多抱抱孩子,和他们建立感情。

儿童期:规则的代表,效仿的对象。这时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发展任务———性别角色认同。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比母亲更重要。此时,父亲必须给孩子建立规则,引导男孩向男人的方向发展,教他们勇敢、理性、负责任、敢于参与社会活动、关注世界等。弗洛伊德认为,懦弱和疏离的父亲是将儿子推向同性恋队伍的“罪魁”。另外,美国学者比博认为,对于女孩,父亲则要告诉她们,女孩子是什么样,她们与男人的区别在哪。

因此,在这个阶段,父亲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如在公共场合不吸烟、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对家庭负责、努力工作等,这会让男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让女孩子从中获得安全感。

青春期:超越的标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不再认为自己是孩子,有了强烈的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拜父亲了。男孩开始看不惯父亲,甚至觉得爸爸窝囊;女孩则把对异性的崇拜从父亲转向同龄人。父亲开始成为孩子超越的标杆。

这时父亲要注意自身行为,一方面,不要过分压制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果有可能,要多带孩子和自己一起出席社交场合。另一方面,对待别人,这一点可能更重要。此时,父亲要孝顺老人、关爱弱小、宽容待人,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这样孩子超越的将是一座高峰。

爸爸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在婴儿时期,爸爸可以加速母子分离,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因为孩子对于母亲的天生依赖性越早消除,孩子便能够更好的去适应这个世界。孩子的成长是在模仿中进行的,而父亲就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你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的榜样。在青春期,很多孩子都会产生叛逆心理,其实这并不是叛逆,是他们对于父亲的一种挑战,当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父亲的时候,他们也就真正的长大了。父亲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

家长教育的矛盾心理对孩子有何影响?

  1、既想教育孩子谦和礼让,又担心孩子吃亏。

  不少家长注意到了要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品质,看到孩子吃独食,或者不让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谦和,讲孔融让梨等故事。可是当孩子从幼儿回来高高兴兴地告诉父母,幼儿园发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觉得孩子吃亏了。孩子满心以为能得到父母的赞扬,结果却挨了一顿骂,孩子犹如吃了一闷棍,糊涂了。

  有些家庭则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尊重他人,而在实践上去是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当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时,做父母的往往会忘记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妈妈为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东西就该归我”的意念。父母说的是这样,做的又是那样,孩子困惑,简直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

  2、既想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又怕孩子惹祸。

  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励孩子使用剪刀,鼓励孩子参加多种活动,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学会了骂人,或者剪破了手指,他们马上会收起剪刀,关上门,认为还是关在家里让孩子一个人乖乖地安心,于是他们就企图用说教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和相互协作的好品行,这其实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3、既想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又怕累着孩子。

  父母都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早早独立,哺乳期盼着断奶,会爬了盼着会走,会跑了盼着孩子能独立自主,早日脱离父母的“脐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逐渐独立,进入反抗期,开始相摆脱父母的控制,背着成人做事,甚至愿意独处,不愿父母干扰时,父母却又茫然若失,这种失落感和担忧感使父母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中,于是他们干脆包办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动手,给孩子穿衣、喂饭、系鞋带、收拾玩具,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其实,要让孩子独立,就必须放手让孩子去闯。

  4、既想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又时常半途而废。

  许多家长一种误解,认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以能背多少诗、算多少题、识多少字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忽而要求孩子死背知识,以孩子能背诵古诗而在别人面前炫耀,忽而又担心这种强迫性的训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又不要孩子死记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有些家长不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发展孩子的多种“潜能”,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给孩子安排多种学习活动,从学英语到绘画、学弹琴,赶得孩子团团转,可事实上家长提出的这些要求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孩子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结果事与愿违,弄得孩子惶恐不安,甚至呆头呆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情绪一落千丈,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堪造就,埋怨责怪孩子,使孩子形成既自豪又自卑的畸形心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应适时适度,要符合孩子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还要注意启发孩子的兴趣并进行持久的一贯的引导。

  由于家长的教育心理处于矛盾之中,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现象,这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他觉得世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他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因此,家长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意识,时刻以理性的言行来克服这种矛盾心理,积极地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编辑:张蔚蔚)

本文Hash:d18a4074ebef9f4da8bbee41ff3ce8d3642fca9a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