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令孩子成长的倾听方式!

在初为人师的时候,我曾通过家访或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从中发现到了许多令我惊讶的现象。

那就是,在现今社会当中,有不少人的说话方式呈现出病态。例如,我每次家访的时间大概是10~15分钟,可有的家长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几乎不给我讲话的机会,最夸张的一次,我只在开头说了句“您好”,结果就再也插不上一句话了,只有听她一个人讲。从孩子的事情,讲到丈夫的事情,再到自己工作的事情等等,没有完结。

听她这样不断讲话,甚至看到她连气都来不及喘上一口,我真的担心她会不会有什么疾病。

她似乎完全不去在意倾听一方会有怎样的感受,也不考虑对方是否也有想表达的意愿。作为她本人来讲,或许她还感觉与对方交流得十分顺畅呢,事实上,这样的交流并不叫做对话,甚至可以说是拒绝交流。

有这样母亲的孩子基本上都很沉默,也不善于自我表现。当他的父母发现之后就会跑过来问我:

“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不愿意讲话呢?”

我真的想告诉她:“那是因为你话说得太多了!”但是,我却难以这样说出口,只能婉转地表达出这个意思。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家长表示难以理解,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过,孩子不爱讲话是因为家长讲话太多的缘故。

“以一种共鸣的姿态”去倾听孩子讲话

为了让孩子成为表达丰富的语言家,我在“亲力5”当中列举出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增强他们表现和交流的欲望,想要增强这种欲望,第一步就是要在家中实现愉快的对话,即交谈。

如果只是父母一方喋喋不休地讲话,就很难进行愉快的交谈。然而大多数这样的家长却认为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没有障碍,十分顺畅,其实感觉愉悦的只有他们自己而已。

在这方面,您又是怎样做的呢?或许您没有我所说的那样夸张,但是,接近这种情形的家长,我认为不在少数。

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愉快的亲子交谈呢?这样做,真的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表现及交流的欲望吗?

首先第一点,认真地倾听孩子讲话、巧妙地回应十分重要。

例如,当孩子说起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时,您要仔细地倾听,并且可以“嗯,嗯”地对他所说的话做出回应,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孩子感觉到您是在十分认真地听他讲话。

重复孩子说的话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比如当孩子说“做这件事很开心呢!”您就可以回应他“是啊,真的很开心呢!”如果孩子说“某某做的那件事特别有趣!”您也可以跟着说“的确,实在是太有趣了!”

如果您回应“原来是这样啊!”或者“哦?那然后呢?”等这些话时,孩子就会更有兴致,并且说得更加绘声绘色。假如您知道事情的结果,但也可以装作充满好奇地说“啊?我都不知道呢!”或者“第一次听说呢!”等等,这样回应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啊?”或者“那个时候,某某是什么样子的呢?”当您这样发问的时候,孩子就会更加了解该怎样继续说下去,这样做,对于帮助孩子提高描写能力及表现能力都有益处,能够帮助他们在写作方面有更快的提高。

“我很了解你那时的心情”,或者“那种情景似乎就浮现在眼前”等等,您这样说会让孩子对自己讲的话更有信心。“你表达得特别清楚,让人一听就能明白”,或者“总是给我讲这么有趣的事情,真是谢谢你啊”等等,这些话语都会带给孩子满满的自信。

以上这些巧妙回应孩子的方法,其根本之处就在于,要以一种共鸣的姿 态去倾听孩子讲话,这是先决条件。

然而,成年人却总是想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教导的姿态,当孩子正在讲述和别人打架的事情时,大人往往还没有听完,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不能打架,长此以往,孩子就不愿意再说类似的事情了。

如果能够选择一种更好的倾听方式,即使不用说教,也可以达到教育孩子不再打架的目的。有关这一点,我会在“亲力7”中详细说明。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倾听父母的讲话?

第二点,让孩子认真倾听大人讲话也十分重要。也就是说,父母也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自己所见、所感的事情,这样做能够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倾听。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同孩子讲话时也不要采用教训或说教等方式。一旦您这样做,孩子就不再愿意仔细倾听了。父母在讲话的时候应该多说一些自我展示的话语,所谓自我展示,就是要让孩子了解到您真实的样子,这样做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这也是现代心理学中所包含的内容。

父母如果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坦白地讲给孩子听,效果是最好的。比如讲讲自己小时候遇到的挫折或者惹大人生气的事情等,都能够引起孩子的共鸣,这样的话孩子会特别愿意倾听,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随口和孩子聊聊当天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不要认为孩子听不懂就不去这样做,有意识地选择孩子能够理解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重要的就是要传达给孩子“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在努力地生活着”这样一种信息,他们会特别感兴趣,并且孩子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倾听别人讲话的乐趣,从而更加懂得理解别人。

特别是,如果父母在讲话时,能够意识到或许自己的说话方式会成为孩子学习的范本,从而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辞,那样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们经常会模仿父母的讲话方式。但是这种意识也不要太过强烈,否则说起话来就会变得不自然、表达不流畅,无法让自己和孩子充分地享受其中。

比方说,将某件事情的场景描绘得如同正在眼前发生的一样,坦率真实地讲出自己当时的心情,这样去努力,讲出来的话就不会平淡无味,就能够做到在孩子面前真情流露。

比如“抱着的小猫好可爱啊”,与这句话相比,“抚摸小猫的时候,感觉温暖又柔软,双手将它捧起来时,它就会挺挺地舒展开身子,实在是太可爱了!”这样说是不是会更好呢?

大人如果能这样努力地去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孩子也会学习去按照自我的方式表达,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是最为理想的。

特别是,当您对孩子说“谢谢你这么认真地听我讲话”,或者“你能耐心地听我说这些,我真的很高兴!”这些话时,孩子更能体会到倾听他人讲话的重要性。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讲话方式

当大人讲话时,孩子会模仿父母以往的倾听方式。如上文中所讲,父母若能使用回应、重复等方式倾听孩子的讲话,孩子就会向父母学习。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不能够好好地倾听别人讲话,那么您就应该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身为父母,您是不是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呢?

父母能够做到认真倾听和良好的沟通,孩子就会学习到良好的倾听和沟通方式。

如若不然,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好好说、好好听,这样是不公平的。

只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亲子间的愉快交谈,孩子的表现及交流欲望才会得到提高。

以上就是对亲子间进行愉快交谈的方式所做的介绍。事实上,这些道理每一位父母都懂,当翻看这些内容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了解了,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却有不少 母依然没有做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依然不了解这样做的深远的意义。我特别重申这方面的内容,也是为了再次引起父母们的重视。因为这样做,不仅仅会提高孩子的实际表现力和交流欲望,还具有更多更深远的意义,其中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

家长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成长

在教育方式上,有两个极端。有的家长是极度的宠爱孩子,让孩子成了“小皇帝”;而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有意无意地使用忽略孩子的办法,也就是“不管”,好像这样就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其实,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育儿专家指出,家长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成长。

家长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需要被关注的,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被过度关注成为“小皇帝”,就采取相反的办法,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受。他们为了能使自己得到应有的关注,往往倾向于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比别人强,一定会得到关爱。从而逐渐生出一种处处争强好胜的性格。

家长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造成哪些长远影响呢?最明显的就是孩子长大后会具有比较强的依赖性与攻击性,而家长想培养的孩子的独立性只是表面现象。孩子的内心是柔弱的,他们长大后会强烈地寻求被关注、被理解、被爱的情感体验,一旦找到了就非常依赖。另一方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表达出被忽略的不满,会导致他们成年后继续表现出争强好胜,并容易形成和人发生冲突的特点。这些事情可能是家长没有想到的。

首先,家长不要固执地认为“不管”孩子就能使其有独立性,其实长期“不管”孩子不但不能使其真正独立和健康成长,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伤害。

其次,家长不要使用两极性思维,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不好,那么就那样”、“那样不行,那么就这样”。任何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教育孩子不是简单“这样还是那样”的问题,家长要用心去揣摩孩子的内心世界。无论孩子做对还是做错了事情,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

第三,孩子需要适度的关爱,家长不用刻意期待孩子怎样独立,而是要理解孩子,尤其要理解孩子内心的柔弱和对关爱的渴望。这样,孩子才会从内心真正独立和健康成长。

家长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成长

在教育方式上,有两个极端。有的家长是极度的宠爱孩子,让孩子成了“小皇帝”;而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有意无意地使用忽略孩子的办法,也就是“不管”,好像这样就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其实,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育儿专家指出,家长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成长。

家长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需要被关注的,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被过度关注成为“小皇帝”,就采取相反的办法,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受。他们为了能使自己得到应有的关注,往往倾向于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比别人强,一定会得到关爱。从而逐渐生出一种处处争强好胜的性格。

家长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造成哪些长远影响呢?最明显的就是孩子长大后会具有比较强的依赖性与攻击性,而家长想培养的孩子的独立性只是表面现象。孩子的内心是柔弱的,他们长大后会强烈地寻求被关注、被理解、被爱的情感体验,一旦找到了就非常依赖。另一方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表达出被忽略的不满,会导致他们成年后继续表现出争强好胜,并容易形成和人发生冲突的特点。这些事情可能是家长没有想到的。

首先,家长不要固执地认为“不管”孩子就能使其有独立性,其实长期“不管”孩子不但不能使其真正独立和健康成长,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伤害。

其次,家长不要使用两极性思维,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不好,那么就那样”、“那样不行,那么就这样”。任何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教育孩子不是简单“这样还是那样”的问题,家长要用心去揣摩孩子的内心世界。无论孩子做对还是做错了事情,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

第三,孩子需要适度的关爱,家长不用刻意期待孩子怎样独立,而是要理解孩子,尤其要理解孩子内心的柔弱和对关爱的渴望。这样,孩子才会从内心真正独立和健康成长。

本文Hash:80f996746d1b678063f0f1761fef086a72cc9ff3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