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孩子成为成人意志的牺牲品

孩子都有善于吸收外界事物的天性,也正因此,他们的成长容易受到许多与他们自身发展毫不相干的事物的影响,从而阻碍自我控制力的培养。

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时,他们的意识和对外界事物的判断能力还在形成当中,所以这时他们急需各方面的帮助和建议。此时,成人自己的人格特性就已经在生活中慢慢地渗透给孩子了,开始逐渐激活孩子的意识。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如果成人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孩子就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判断。就像一件事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但孩子却受到另一个无关却更强大的人的影响,结果就是,这个无关却更强大的人从孩子脆弱的意识里“偷走”了他们的判断。很多父母不仅经常故意施加自己的影响,有时无意间的言谈举止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更为不幸的是,这些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母亲看见两岁的孩子将鞋子放在白色的床罩上,于是她不假思索便将鞋子拎起放到墙角,并对孩子说:“真脏!”接着,这位母亲用手将床罩拍打干净。结果是,从此以后,每当看到鞋子,这个孩子都会一边叫着“真脏”一边飞快地跑把鞋拎到墙角,然后用手拍拍床罩,虽然那双鞋从未被放到床罩上。

另一位母亲收到一个包裹,很高兴。她打开包裹,先看到一块手帕,顺手递给小女儿,接着看到还有一个口琴,于是便放到嘴边吹起来。吹完后,她兴奋地对孩子叫道:“多美的音乐!”以后,每当别人给这个小女孩手帕,她都会兴奋地接过,喊道:“多美的音乐!”

成人的某些行为不能有效地引起孩子的回应,往往是由于孩子受到了某些来自于成人的非相关意愿的影响。在那些强调所谓严谨家规的家庭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当孩子要依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成人的好恶和评价总会影响孩子的决定。这时,成人强大的意志会抑制孩子自身独立、自尊、自主的发展,强迫孩子屈从于成人。

曾有一个七岁的孩子,每当他站起来跑向远处某个目标时,总会突然跑回原地坐下,仿佛脑海中有无形的东西在控制着他,让他无法摆脱。对此,蒙台梭利说,没有人知道究竟谁才是操纵他内心的“主人”,因为这个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

孩子对外界暗示、建议的接受程度取决于某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一种被称为“环境支持”的特有的敏感性。孩子热衷于主动观察周围事物并被吸引,但是最吸引孩子的还是成人的行为举止,孩子会尽力设法去理解并模仿。因此,成人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尽量让自己在生活中的动作、语言等行为活动能够被孩子所接受。比如,动作和语言要尽量简单、直接并保持一贯性,使自己对于孩子来说就像一本可以读懂的书,从而指引孩子自己行动,学一些应该学会的行为。成人应该始终保持耐心、慢慢地做动作,好让孩子看清楚每一个细节。如果成人在孩子面前暂时放慢自己一贯迅猛的做事节奏,就可以将自己的个性慢慢雕刻在孩子身上。

即使是无生命的东西也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了说明这一点,蒙台梭利曾引用莱文教授通过心理方面的影片展示的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希望记录下一组心智发展缓慢的孩子和一组普通孩子在面对同样事物时的不同反应。孩子都是从同一年龄段和环境中挑选出来的。

片中,我们看到一张桌子,上面放满了不同的东西,还有一些仪器。第一组孩子进来了,他们立刻被眼前的东西所吸引,每个都开心地拿起某个东西玩一玩,放下, 换一个玩。这是一个场景。另一个场景是,第二组孩子进来了,缓缓停住,仔细打量四周,走到其中一样东西旁边停下,看上去毫无生气。

这两组孩子中哪一组是心智发展缓慢的,哪一组是普通的孩子呢?那组快乐的、有活力的是心智发展缓慢的孩子,他们什么都想玩,放下一个拿起另一个。在大家看来,他们应该很聪明,因为人们习惯于认为快乐、有活力的孩子都是聪明的。相反,那组普通的孩子很平静,花了很多时间站着,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东西上,看上去好像是在思考。平静、受约束、谨慎的行为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才是人类真正的天性。

因而对每个人而言,重要的不是随心所欲地做事,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真正的自己控制自己、不被外界事物随便吸引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事物,这才是孩子真实内心的外在表现。

这些敏感的行为是人类真正应有的状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被称为“内心的纪律”的指令。纪律的外在表现其实来自于内心的指令。如果没有这个指令,行为就不会受人格控制,并被无关的意志所左右,如同失去舵的船。无关的意志很难主动产生纪律性。孩子如果没有按照其本性发展成长,就会像一个随热气球降落在沙漠里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气球随风飘走,却无法为自己指引方向,因为周围什么都没有。这样,孩子的内心得不到发展,他表现的方法也是无序的,可以说,他似乎成了成人意志的牺牲品。

别让孩子成为你“出人头地”的牺牲品

我们有一些做父母的,自小家里比较清贫,长辈和老师会教育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也确实通过一番奋斗,吃了好多苦,才换来个有吃有住让孩子生活得安心的环境。既然自己都实践了,那么肯定认为这是真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有特权的人。因此想让孩子将来更上一层楼,出人头地,成为超男超女。

显然,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说不客气点,是封建残余、等级制度的思想残渣。有这种思想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就会过分用力,欲速则不达。

中国父母通常有望子成龙的心态,这不奇怪,是从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需要矫正。古代呢,一个家族想混得好,除了考试当官,没有别的路可走,当了官就可以出人头地,鸡犬升天。古代你做个手工业者,遭人歧视;做个科学家发明点什么,属于旁门左道,甚至会举报你妖言惑众;你有娱乐天赋,卖卖唱什么的,遭人歧视,辱没门风。总之,除了吃喝拉撒那一套,你要是想靠自己的天赋生活好,是很难的。现代社会不一样了,分工很明确,平等意识加强,行行出状元,唱个歌什么的根本没人歧视你,而且捧你场的还不少,简直翻个儿了。可以说,人人都可以在各个行业发展自己的天赋,获得人生价值,路子宽了许多。但是呢,其实封建那一套出人头地的思想并没有消除,你只要看见一群家长聚在一起攀比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没拿孩子当个人,而是当个品牌,给自己赚门面呢。这种做法不对,所以我要强调,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先矫正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举个例子来说。有家长看丁俊晖台球打得好,成世界冠军了,都佩服他爸爸的眼光,给孩子找对了门路,赌一把赌对了。想想呢,自己孩子有什么天赋,赶紧发现呀,也倾家荡产送去赌一把,出人头地呀。仔细想想,不对了,可能全国有成千上万个爸爸是这样的,可成为世界冠军的只有一个小丁,大多数是让孩子辛苦单调了半辈子,失去了其他学习的机会,什么冠军也没得一个。他不是那个料儿,或者根本不是顶尖的料儿,只是你出人头地的牺牲品。再说了,如果你的孩子幸福平凡地过一生,也不比什么世界冠军差呀,要那点虚荣干嘛呢。

有的父母,自己是企业老总,就想让孩子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曾经有一个孩子,大学刚刚毕业,说父母开了工厂,想让自己毕业后去做管理,然后做继承人。可是他十分惶恐,因为他最怕管理,根本不想做,他只想做个普通的员工,过简单的日子。所以,赶鸭子上架是不成的。

初为人父人母,就像初进考场一样,千万不要奢求,不要想得100分,要有平常心,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好水平。孩子绝对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一定要做什么事业的,家长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态度不对,孩子可能要跟着遭殃。我碰见一位母亲,老是说她孩子怎么考第一,特虚荣,结果孩子连高中都没考上。孩子为了满足母亲的虚荣心,可能平时动了些手脚,说了些假话,母子从来就没有真正知根知底过。

家长千万别让孩子成模式化的牺牲品

许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他们总是以充满赞叹的口吻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某某多聪明,赞扬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是许多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父母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诸如“你看看你的同桌”、“邻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之类的话整天充斥在孩子的耳朵里,作为一种教育策略,这样的提法如果父母引导得法,可能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小伙伴作为正面榜样会对自己的孩子带来很多积极影响,但相当多的家长出于严重的攀比心理,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往往成为模式化教育的牺牲品。

有研究显示,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给孩子树立榜样,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随便比较,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相当普遍。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比较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认识自己,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认识自己的,所以,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为“镜”的。二是确立目标,人都需要在与其他人的比较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

但是,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或者总是拿自家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而这种肯定式的评价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亦是尤为重要的。如果父母总是强调孩子比别人差,会使孩子经常自我否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父母盲目地、笼统地攀比,实际上既是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现,也没认真研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就一味地羡慕别家孩子,斥责自家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信心。

红红与文文是同班同学,两个孩子从小一起长大,学习成绩都比较出色,两位妈妈经常暗地里“攀比女儿”。6月底,学校举行期末考试,红红考了年级第一,文文却成绩平平。文文妈妈感到心里极不平衡,整天给女儿脸色看,还趁着放假给文文报了英语、数学、物理补习班,督促女儿提前学习初三的课程。其间她不断告诫女儿:“文文,你必须努力学习,一定要超过她们家的红红!”

从那以后,文文苦不堪言,三天两头就要被妈妈劈头盖脸骂一顿。有时候妈妈还不让她吃晚饭,把她关在小卧室里“闭门思过”。然而,文文的成绩并没有如妈妈所愿,反倒和红红越拉越远,个性越来越压抑,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人生在世,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一味地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教育便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可以说,爱攀比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然而一面攀比一面打击孩子的习惯,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作出的自我肯定,缺乏自信的孩子最终会失去自信,导致一生碌碌无为。

本文Hash:e43ec7893f37e2380a27b8fc810958492a832f49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