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什么样的“爱”孩子可以接受?

从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亲子之间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对话:“你最喜欢妈妈怎么爱你呀?”“你什么时候感觉妈妈最爱你呢?”“你觉得妈妈怎么做才是爱你的呢?”甚至问:“你们同学的妈妈都怎么爱他啊?你觉得呢?”

这些问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因此展开对话和讨论,并且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往往一个半大孩子的回答会让我们惊讶得思考好久,也让我们在他们的童言童语中,知道我们的爱是否已经顺利地被接收、被悦纳,并且足以织成安全而密实的保护网去护卫他们。

我和儿子之间的“妈妈摸摸手”,就是一种经过我们两个讨论之后达成协议的表达方式。初长成男孩的他,不允许我在公众场合用亲昵搂抱表露爱意(9岁的他说,这样会很肉麻和幼稚),但是允许我用摸摸手的方式,很“成熟”地传递我的关心和爱。而他,除了欣然接受之外,也能够明白妈妈会尊重他的价值观,而且在不给他难堪和压力的情况下,满足他对亲情的需求。

因此,这个“妈妈摸摸手”就从他9岁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爱的表达”了。

“爱”是精神上的温暖,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舒适

很多社会学家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情商充满了担忧,大家都很担心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会变得不堪一击。事实也证明这些社会学家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有许多孩子已经表现出无法承受挫折的情绪症状。这些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在爱的氛围下成长所该有的自信,反而更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扰。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这个问题也许就出在不尽完整的爱的表达上。

我有一位女朋友,她的孩子正在读高中,书念得很好,心气也很高。我这位朋友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她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夏天,女儿窗前读书时,她在旁扇扇子、削水果、备凉水;冬天,女儿灯下读书时,她准备洗脚水、冲牛奶、暖被子。她所有心思都在女儿身上,以女儿的喜为喜,以女儿的忧为忧。

但是,她很少放松下来和女儿说话,她给了女儿妈妈可以给的所有照顾,也做了妈妈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可她却忽略了女儿可能还需要另外一件更能来自妈妈的东西――温柔体己的话语和温暖宽广的胸怀。

女儿竞选班干部失败时,她没有搂着女儿轻声安慰,而是像领导一般,帮助女儿检讨失败的原因,找出下次改进的方法。她说:“没关系,我们继续努力,下次再来。这次没做好的,我们下次改进。”这些话看似完全正确,也确实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态度,但对因竞选失败而心灵受创的女儿来说,此刻最需要的,只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温柔的话语,能让她好好地哭一场、疗一疗伤。至于下次要不要选,这次有没有错误,则是擦干眼泪之后,才要严肃以对的事。(有关如何回应孩子心灵的受创,我在《学会聊天》一节中有详细的阐述。)

必须承认,这个现象确实是现在许多父母的通病。由于进入好大学的途径越来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孩子将来势必投身其中的严酷竞争,做父母的心急如焚,脑子里、心眼里满满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竞争力”的念想,因此就渐渐忽略了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另一项责任――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可叹的是,这个偏颇,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和他的成绩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爱。如果连续几次他真的没有考好,或下次又没有如愿当选班干 ,他可能就会因孤独而先放弃自己,因为反正爸爸妈妈已经不会再爱他了。

除此之外,孩子若在长期缺乏柔软润泽的环境中长大,也会形成缺乏温柔、过度防卫、一味讨好取悦别人和不够自信的人格特质。

爱是积极的动力,而不是消极的阻碍

在商场里、游乐园里、街心公园里,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伸手摸摸凹凸不平的墙面,妈妈大喊:“别摸,有细菌!”孩子爬上栏杆,妈妈大喊:“快下来,别磕着了!”

孩子研究地上的小草,妈妈大喊:“站起来,脏!”于是孩子体会不到物体表面触觉的不同,锻炼不了四肢肌肉的平衡发展,观察不到新芽冒出泥土的奇妙历程,只因为我们太爱孩子,太害怕他受伤害,所以我们用爱圈住了他可能的发展,也用爱阻碍了需要他独立去完成的探索。

我们在儿子10岁时就送他去英国念寄宿学校。因为这件事,我和先生不断地被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质疑,我们最常被问到的一句话是:“你们为什么这么狠心,孩子才这么小,就把他一个人放在国外!”言外之意,我们俩是一对极不爱孩子、极不负任的残忍父母。

最初,我们还会为自己的爱作辩护,但慢慢地,我们不再说话,只是用微笑面对质疑,因为我们心里明白,我们选择了一种让自己寂寞,却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爱他,而他,也因为心里满载着父母的爱和信任,展翅高飞,成为今天如此优秀的年轻人。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所有的父母都因为爱而把孩子送到远方,这毕竟牵涉到复杂的现实条件和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质。但我想强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饱满的爱,却成为令孩子喘不过气的桎梏,或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绳索。好几次,在面对焦虑的妈妈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独立时,我会小心地问:是他不愿意独立,还是你不愿意放手让他独立?

别用爱来合理化我们的一切行为

不止一次,我在学校的辅导室里听见妈妈啜泣着对孩子说:“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呀!”“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妈妈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而我看着孩子木然的脸,知道他心里正在呐喊:“别为我了,妈妈!求求你放过我,我受不了啦!”

就像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怨情仇一样,许多恋人会用“因为我太爱你了”的大帽子来控制对方,并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许多非理性行为。例如:因为我太爱他了,所以需要时时刻刻都能看见他;因为我太爱她了,所以不能容忍别人和她说话。而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也像对恋人一样,变得占有欲十分强烈而失去理性。不同的是,恋人可以因为被爱窒息而拂袖离去,孩子却不能在被爱窒息之后,拂袖离开父母。

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妈妈――的爱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孩子,只有选择逃亡,逃到自己的小小心灵城堡里,短暂地喘上一口气。

那么,什么样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呢?

1.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

孩子在书房看书,妈妈每隔15分钟进来一次,一会儿给他弄弄被子,一会儿为他试试额头温度,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给他披上外衣。在妈妈的眼里,这是母亲照顾孩子,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不断地被干扰、被侵犯,尤其是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妈妈进屋来东翻西翻,是对他隐私的侵害。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看法,却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

2.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

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妈妈趴在地上擦地,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孩子请妈妈休息一会儿,别再擦地了。妈妈说:没事儿,只要你好好念书, 妈怎么做都不怕累!你能想象这话让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吗?妈妈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成天苦哈哈的,嘴里却一直念叨,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她就满足了。你说,这孩子还能喘气吗?

3.以爱之名,行霸道之实

“妈妈不让你去,都是为了你好!”“妈妈让你吃这个,都是为了你的健康!”“妈妈让你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什么时候妈妈们可以不再说“都是为了你”,而说“那么,你喜欢什么呢”?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放手让孩子作决定,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放手,但我们能不能不要再扣上爱的帽子。我们只要弯下腰来,在作决定之前,花一点时间、一点耐心、一点尊重,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的爱就足以陪伴孩子走过风雨,也不会把他推出门外。

家长为什么需要接受孩子独特的才华

一位高中老师曾经告诉我,一个学生瞒着父母参加戏剧小组。这个女生的家长非常希望她能考进一所好大学,他们认为这种活动毫无意义,对考大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所以每次女孩去参加排练,都跟家长说她去图书馆或者朋友家里学习了。她的朋友、戏剧老师以及戏剧小组成员都帮她保守秘密。她的家长一直都没有发现,也从来没去观看过一场她的演出。他们从未看到过女儿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当我把这个故事告诉高中戏剧部指导老师时,他说,家长担心参演戏剧会影响学习,他解释道:“每场戏剧都会写在单独的一条线上。”“懂了吗,那是成绩报告单上的不动产!”他对那些家长说道,“戏剧小组在适合区域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当我在讲课中说到这个故事,听众的笑声中都夹杂着惊讶与释然。惊讶于居然会有错过自己孩子表演的父母,同时又在庆幸,在引导青少年成功走向成人的艰苦时期,自己没有不尊重孩子真正的才华和梦想。在《放下孩子》中,我说过要接受孩子真实的自我,接受这个按上帝图谱打造的普通小孩,而不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拔尖的小冠军。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把一个欢笑的六岁小孩看成是上帝的创造并不难,因为那时孩子的未来还显得十分遥远。

在孩子上中学的第一拨浪潮中,再轻松的家长都会变得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而在孩子长到八至十二岁时,你会突然间有一种感觉:他们要面对的关键时刻比我们成长时要多很多,危险也多很多。所以家长们会觉得在孩子上高中前,应该给他安排合适的位置。“瑞秋的自律能力不强,我担心如果她现在不加入超常教育,以后可能会跟一些品质恶劣的孩子混在一起。”

派对上,家长们不再谈论去哪能买到健康小吃,他们更喜欢谈论大学申请时的激烈程序。“你有没有在高校机密网站上看到,会吹管乐器的孩子能增加获得奖学金的几率?所以杰瑞米现在在学双簧管。你能不能帮忙给本杰明找个新的数学家教?”难以置信的是在六年级,选择选修课就已经变成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艾莉森能上国际语言班吗?还是现在就应该让她开始专修法语?”

原来我们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去发掘他的潜能是可行的,长大则不太可能。而现在这一切都不同了。“普通”已不够,尤其是当孩子像受人关注的广告牌一样走在公众面前时,他需要成为“卓越”。而这个时间段成了塑造他永久个性的时期。这是一种将青少年当成有待开发、包装、检验的产品一样的强烈感觉。体育成绩优秀,打钩。精通至少一种乐器,打钩。学习能力测验成绩优秀,打钩。身材健美,打钩。学生领导者,打钩。似乎不将孩子培养成全能型人才就是父母的失职。

一位母亲向我坦言她对次子的担忧:他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他现在还喜欢模型火车,经常跟他的妹妹玩。大家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但他还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面。他毕竟还只有十四岁。但每当我看到别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让我感觉他的未来只有两种可能:领先或者落后。所以我必须对亚当做点什么,多督促他,让他把火车放一边,玩一些不那么孩子气的东西。这让我很伤心,因为他是家里最快乐的人。快乐,这应该是好的品质,对吧?

奢望一个孩子在各方面永远优秀,将孩子变成一台在学校、社会、艺术、体育各方面都游刃有余的机器,这不是爱孩子。期望任何人变成完美都是不现实的。当我们抱有这样的态度时,孩子就会备受折磨。我曾担任一个学校的辅导员,在过去十年间,青 少年为达到完美所付出的潜在代价以及其中蕴含的黑暗面,已是我们在会议上所讨论的最常见的热门话题。

据辅导员描述,男生通常都在网络游戏中释放压力,或者他们不做作业。这些男生的家庭作业比过去他们父母的都要多,而他们无法清楚地表达作业的无聊和沉重。他们不够成熟,无法在完美和失败之间找到平衡,于是他们选择投降。女孩子呢?她们将痛苦施加在自己身上。诗人艾德丽安・里奇写道,当女孩子无法触及或者说出自己的愤怒时,她们就会“像生锈的钉子一样向内施压”。她们希望外表看上去完美,但内心却极度匮乏。她们抓挠,切割,甚至是焚烧自己。身体上的疼痛能让她们释放压力。我治疗的一个女孩子就直接对我说:“当我感觉自己在某方面失败时,我就会伤害自己。”

我们的文化对成功的定义非常狭隘:成绩、合群、志向、外貌。这些品质都能在一张更深长、更不同的成年人满意的生活因素列表中找到。无论学龄后还是学龄前,我们都不要忘记孩子是按上帝图谱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变得优秀,没必要按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改变。有些青少年,他们的才华和特点很容易被忽略,或者不能以数字的形

式来衡量。他们喜欢和动物玩耍;很容易跟巴士上坐在旁边的人找到共同点;对颜色有很奔放又协调的感觉。有一些特点只是非常不同,并不意味着就有缺陷。

青少年同样也在进步,他们天生不平整、不确定。今天,家长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某些品质说不定下周一就不见了。上帝和自然赋予他们发展的速度,我们作为家长不能去给他们加速或者减速。接受青少年本身个性和自然进步,是家长要面对的最艰难的一个挑战。这意味着配合孩子们独特的发展时间表、天赋、性情和风格,而不是与之作对。家长对青少年的接受度,对孩子的天赋,他的自信和生活乐趣,对他的自尊以及他对你的尊重至关重要。

要对青少年提供不遗余力的支持很难。主要缘于三点:家长未达成的梦想,对大学和未来的恐惧以及被青少年拒绝的痛苦。

实现家长的梦想不是孩子的职责家长会很自然地在孩子未来中植入自己公开或隐秘的梦想,但这些梦想要建立在孩子实际愿望和能力之上,而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他们拥有的梦想。事实上,很多体贴、明智、尽职的父母都会为孩子设想这样的未来:

我的儿子全年得优,担任曲棍球队队长。他还设计了一个网络程序,而这个程序非常成功,所得收益将用于填补减去奖学金后的学费差额。而巨额奖学金是由他自己挑选的大学颁发的。而且,他和他的女朋友在夏天会教那些贫穷家庭的孩子冲浪。

也有其他的梦想。一位男孩的母亲告诉我:“我想他会成为一名艺术电影的布景师,坐着游轮环游世界。然后当我们在养老院时,他会给我和我的朋友讲述一些诙谐的故事。”或者作为家长的你过去一直钟爱艺术,结果却从事法律工作,而如今你的女儿却恰好极富绘画天赋。

家长当然希望能为子女感到骄傲,但要谨慎。当我们对青少年要求一些预先决定或者不现实的成就时,我们就越过了一条重要的线。要求儿子是学者、运动员、企业家、人道主义者?很少有一个成年人能拥有以上的所有特点。那期望你的儿子全部拥有这些特点就公平吗?而期望孩子去实现自己未能达成的梦想也很危险,比如,过艺术家般的生活,轻松找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创造惊人的职业生涯等等。

无法接受自己的生活、外在和成就的家长,极其希望子女能做到自己没有做到的一切。经常有这 样的一些家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能成为更好的学生、运动员、竞争者、领导者而气恼。当孩子让家长失望时,家长会如此对孩子说:

你应该拉大提琴,至少也该去弹吉他。你应该喜欢读书。你不应该像我这样为减肥感到苦恼,更不应该让那么多人知道你减肥失败。你不应该在学校里惹麻烦,况且我还是学校董事会的一员。你不应该在交际中显得这么尴尬,你的父母都这么有涵养。

通常将失望转嫁到青少年身上的父母,都可能掉进一个相当久远的圈套中。这些家长很容易将自己的子女看成是实现自己未实现梦想的最后机会。现在这种情况更普遍,因为今天的青少年在家庭中很少有其他的“功能”。

比如过去,会有一个集体组织来磨平青少年的年轻气盛,把他们当成雇农、佣人或者部落卫兵一样使唤。如今,大多数青少年的家长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任何粗重危险的工作。他们的职责就是要给家庭带来荣耀和安心。家长几乎不会大声跟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目标,就算讲,也可能会像这样:

要是玛尼的能力测验能考一百分,我们就成功了。这样的话,加上其他的成绩,她就会成为班里的明星学生。在家里的妈妈就会高兴了!泰勒现在是大学足球队队员,也是游泳队队长。那我的父亲终于可以欣赏我为家庭生活付出的心血了。而他的其他子孙呢,根本没法跟我比。

实际上,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梦想,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痛苦的负担,犹如长期在田里耕作的艰苦日子一样沉重。

父母不明白自己向孩子传达的失望之情有多清晰,对孩子影响有多深刻。一所女子学校校长问她的学生:“你们想让父母知道什么?你们想让我在家长会上对你们父母说什么?”女生们回答:

“告诉他们我在竭尽全力学习,但我实在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聪明。”“我没办法做到样样精通。”

“如果我吃了奇多(一种膨化食品),或者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希望他们不要生气。”

一所重点高中做了一项调查,其中包括一道题,要求学生写出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学校的辅导老师告诉我,她以为学生会说担心家人生病、考试成绩太差、失去朋友、恐怖主义或者上不了大学等等。但他们给出的最多的一个答案是:“我最害怕让父母失望。”

实现家长的梦想不是孩子的职责。当我们要求孩子去实现家庭志向时,我们不仅是在培养悲伤、压抑、自我挫败的青少年,也是在怠慢上帝对孩子们的旨意。众所周知,有一个基本犹太观点:上帝创造每一个人,是为了让我们在有生之年去达成一个特定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现并达成属于自己的神圣目标。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决定孩子们所走的道路是什么,更不能决定道路通向的终点。我们能做的,就是鼓励他们去了解自己独特的力量,帮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的20件事是什么?

1、阅读一些教育书籍,看看如何运用在你的孩子身上。

2、花一些时间仔细观察你的孩子,看看他的性格表现。

3、分析一下你孩子的柜橱,给孩子建一个便于移动独立的不被其它物品干扰的柜橱。

4、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5、使睡觉和起床成为平静和愉快的日常规律。

6、在家里教优雅礼仪并以身作则。和孩子有礼貌地交往,并帮助孩子践行礼貌礼仪。

7、避免体罚,学会正面的训导。

8、孩子的书籍单放一个书架,阅后放回原处。

9、定期去公共图书馆,认识图书管理员,了解图书借阅过程,和孩子一起读书。借书并让孩子懂得保管图书及阅后归还图书。

10、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读具有现实主题的故事。

11、让孩子准时到校。

12、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穿衣服。

13、让孩子自己参与准备食物,并鼓励孩子为自己的吃饭承担一些责任。

14、如果可能,给孩子找一小块地,至少是一个花盆,让孩子能体会种植东西。

15、以孩子的速度一起散步,途中停下来一起观察事物并谈论一下。

16、每天上学的时候,帮助孩子平稳情绪,安静下来,不要过度刺激,不要携带玩具和食物上学。

17、不要设置电视和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让孩子积极参与活动,而不把孩子变成被动的观看者。如果看电视,和孩子一起看,并讨论看过的节目。

18、尽早教孩子收拾物品整理东西。比如,把玩具放回原处,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筐,把盘子吃剩的东西倒掉,水池用后要清洁,等等。这样孩子懂得用完东西放回原处。

19、经常拥抱孩子,但不要强迫表示亲密友好。注意两者的区别。

20、经常分配一些适合孩子做的日常的家务活,比如:摆放餐具和餐巾,整理分类,垃圾回收,除尘和浇花等等。

本文Hash:cf70be51aadb81652e50e0284ac265cc50b8a4dd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