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让独立唤醒孩子的能动性

家长困惑: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二年级了,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自觉性是我最大的困惑。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平时不管怎么想办法教育培养,总是感到他对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回家后的学习都得由我们督促,做完作业后也从不想着查漏补缺做做复习什么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感觉到孩子的自制力较弱,静不下心来学习,平日里如果我们不在家,他肯定会把看电视和上网放到首位,他也总说知道学习重要,可“管不住自己”这是借口吗?

“孩子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问题,在心理学上是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和家长凡事包办也有一定的关系”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学大教育心理辅导老师王志英说,“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事,更要靠家庭、学校的紧密结合、紧密互动来推进。”

家长的理解与信任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家长总是强迫孩子学习,反而会让他对学习产生反感。王老师认为孩子的学习由家长督促,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督促次数越多,孩子的逆反就会越强烈。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总去他的身边,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始终以一种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

初二年级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逆反严重的时段。家长应该与孩子常沟通,只有走进孩子内心深处后再去引导自己的孩子,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在一些问题上也不能含糊,家长要重点培养孩子较为规律的学习时间,并让他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并成为一种习惯,让他们每天及时完成和复习功课。

同时家长应引导孩子莫把考试当成目标,淡化孩子的应试意识,让他们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这样孩子就能把学习当成自己乐于和愿意去做的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时完成任务后自己支配剩余的时间,切忌在完成学校作业后还要求孩子去学习,这对本身就对学习不敢兴趣的孩子来说太难了。

培养孩子独立处事的能力

王老师还提醒广大家长,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与思考有了明显的不同。此时来自周围成人世界的目光不再像以往一样,把他们当成小孩子来对待。而孩子此时也开始认真打量着周围的人大人们,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成人的特点,并模仿着,尝试着说着大人的话,做着大人的事。

青春期孩子的这些行为特点,已经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获得的,这说明少年在不断向成人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有选择地保留对自己有益的一些知识,并且开始关注许多行为准则,在准则之内自觉地去思考和做事了。

那孩子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呢?王志英老师介绍,这是要因人而异的。孩子的自觉性与家长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思考的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王老师发现12--16岁是少年们自觉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仍要凡事都替孩子安排好,那么他的自觉性就有可能推迟建立。甚至有些少年对于父母的包办代替毫不领情,会冷眼当旁观者,完全不顾及父母的辛苦付出。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当懒惰思想占据孩子的大脑时,他们宁愿多把心思用在玩儿上,而不去主动做事,或者学习。更不用说去体谅父母,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了。

家长应该给与我的孩子独立性的教育

“剥夺”孩子做事权利的另一面,是“伺候”孩子。

我们希望帮助孩子完成各项有用的活动。我们本能地想去帮孩子做这做那。但这对于孩子并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帮助,有时它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它阻碍了孩子的自发行为。

我们倾向于认为孩子就像小狗,然后我们像对待宠物狗那样清洗、喂养他。然而,孩子必须亲自去做这些事。事实上,无论在身体方面还是在智力方面,孩子与生俱来就拥有完成这些工作的能力。我们对他的责任,是协助他完成他所要做的事。

如果一个母亲只是喂东西给孩子吃,而不去教他如何拿勺子、如何将食物送入口中,那么她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母亲。她侵犯了孩子最基础的尊严——她把孩子看成了玩偶。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任何有效的行为,必须能够帮助孩子在使其自身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要教会他如何独立地行走、奔跑、上下楼梯、拾起掉落的物品、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洗澡、清楚地表达自己。我们应在孩子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时给他恰到好处的帮助。

人人都知道,教孩子自己吃饭、洗澡、穿衣是个既单调又责任重大的过程,它需要很大的耐心,相比于大人代替孩子完成这些事还要麻烦许多。但前者是一个“教育者”应该做的,后者则是一个“仆人”的工作。虽然后者对家长来说要简单许多,但对孩子是相当不利的,它在孩子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

一旦逐渐理解了孩子总是试着学会独立,那么就应该给他们这种学习独立的机会,应该鼓励孩子。四岁的孩子就能够自己整理床铺了,而且十分乐意。但如果这时,妈妈说“噢,全被你弄乱了”,那这一切就结束了。家长不应当采取批评的态度。孩子有去做这些事的想法就足够了。家长可以试着这么说:“让我们一起来做吧。”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明白并完善自身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一种培养人的普遍概念。需要认识到的是,正是孩子的这些倾向指引着他们不断成长,因此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些倾向并迎合孩子的这些倾向。

“帮助生命”必须是与人类的倾向相关联的。探索、定位、重复、工作,这些都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顾及这一系列的人类倾向,没有比日常生活练习更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了。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

寒假到了,孩子们期待过上自由快乐的生活,而一些家长却长吁短叹,只因为孩子的假期作业越来越复杂,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家长帮助,甚至有些必须由家长代劳才能完成。

“一到假期就像上了枷锁般不自由,还不如上班轻松。”同事小张在一旁发牢骚,可是唠叨归唠叨,小张的“活儿”可不错,暑假里学校让孩子搞社会调查,我们单位的家长都是拷贝他的成品。

“妈,我们老师说了,英语要每天读,家长得帮忙对话;科学品德要背诵,还得家长签字;语文默写生字,数学出奥赛题……”我没好气地问,“你们老师还说什么?”孩子看我脸色不对,小声地说:“我们老师还说,明年就要升初中了,这个寒假绝对不能放松,让我们提前预习新书。”

“做小学生的家长,就一个字——累!”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虽然“减负”年年在喊,可孩子的负担没见少,家长的“功课”倒是越来越多,甚至开始“陪读”、“陪学”,“我们小时候上学,从来没有这么麻烦过大人呀!”

家长们对此既疑惑又无奈,让他们更为忧虑的是,一些孩子已经养成了对家长的“依赖症”,失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一所市重点小学,一年级新生布置了一份长期作业《观察记录一粒豆子的生长过程》,年底到了交作业时间,也成了家长难过的“年关”。有家长称,就是这个作业把自己锻炼成了“全才”,每天给豆子拍照,记录豆子的生长状态,把照片和文字按日期整理好,编辑排版,打印成册,这对6岁孩子来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基本都是家长代劳。

为什么老师要把担子压给家长?根源还是应试制度惹的祸,大家都看重分数,而小学生成绩的差异往往就取决于家长的关注程度。家长抓得严,看得紧,孩子的成绩就有保障,最后老师家长皆大欢喜。

可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呢?家长“陪读”使孩子常常处于依赖、被动的状态,在“全才家长”的背后,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集体焦虑,如果老师和家长无法改变这种焦虑,那么小学生的“学习依赖症”就无法得到根治。

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家长们应该重视的,这样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利,这样才能让宝宝健康成长的。

本文Hash:a43c8e01786a3fe976063d833510a691cee19cdc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