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应该按“儿童的方式”生活!

谈起现在的孩子,人们无不发出啧啧的艳羡声: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有什么;是爸爸妈妈心里的小太阳,是爷爷奶奶心里的小皇帝,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有钢琴弹,有高级画笔用,有外教陪着……我们那时候有什么啊?饭都吃不饱,更别想拥有电动玩具和好看的卡通书了……

听起来似乎真是如此,可是我们忽略了一点,现在的孩子缺少一样东西:快乐!我们小时候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在田野里狂奔、泥土里翻滚,捉迷藏、丢沙包、跳皮筋、打弹子……他们统统享受不到!

“8:00~8:40英语;9:00~9:40拼音;10:10~10:50珠心算;11:10~12:00写字……”看着这排得满满的教学课程表,你很难想象它适用的对象竟然是4岁的孩子。而事实上,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课程都安排得如此紧凑,而且除了这些文化课之外,还有绘画、舞蹈、英语等“特长班”、“兴趣小组”。总之,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尽管违背教育规律,可是家长喜欢,所以这种忽略对孩子行为习惯、自立能力的培养,忽略孩子对玩耍的需求,只注重灌输文化知识的风气,在幼儿园里愈演愈烈。

孩子的童年已被长辈们的溺爱与期望占有,他们成了家长们望子成龙、互相攀比的牺牲品。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五岁的“莫扎特”、六岁的“达芬奇”、七岁的“托尔斯泰”……于是,形形色色的特长班压得孩子气喘吁吁,甚至连三五岁的幼童也不放过,孩子的童年就这样被蚕食了。

其实,玩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如果我们以学习重要为由,压抑他们玩的天性,剥夺他们玩的权利,孩子就难以健康成长,这不但是一个孩子的悲剧,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科学的教育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之上的,要让儿童首先“成为儿童”,让儿童按“儿童的方式”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东子给80后家长的建议――

1.放手让孩子尽情玩耍。

要知道,让孩子尽情地玩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同时,还能让孩子发现自我,提高其创新精神,这远比让其学个特长重要得多。据一项研究表明,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只能起到30%的作用,而兴趣、爱好、性格、意志、心理素质、体格等非智力因素却能起到70%的作用。

幼儿的玩耍是自发的。多数情况下,他们玩耍不是在父母或其他人告诉、指示后开始的,而是自己主动开始的。玩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受父母的约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样才玩得专心,玩得有趣。如果他们想玩的东西,大人偏不给玩,而让他们玩大人给的东西,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没有兴趣。因此,作为父母,最好是为孩子提供玩耍的机会和条件,而不要过多地去限制和要求玩什么内容。只有让他们自主地进行玩耍,才能较大限度地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

幼儿时期,孩子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外,大部分时间应在玩耍中度过。对于玩耍的作用,家长万万不要轻视。从儿童不同年龄玩耍的特点来看,玩耍与智力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其玩耍给予正确的指导。

2.帮孩子充实玩耍内容。

各年龄段孩子玩耍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1岁以内的婴儿,喜欢的玩具带有明显色彩和音响,如红、绿气球,拨浪鼓、铃铛或一些有明显色彩、有音响、有光亮的玩具,这些有利于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1~2岁的孩子,喜欢推拉小车、玩皮球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走路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改善肌肉及关节的协调性有很 大作用。以后,慢慢开始喜欢玩积木、看图片、翻画册等,说明思维能力有所发展。

2~3岁的孩子,开始会做模拟游戏,这是想象力、思维能力发展较快的时期,所要玩的玩具的种类、玩的内容逐渐增加。由于想象力的丰富,这时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玩具,如布娃娃、动物、玩具汽车、玩具手枪等,他们都很喜欢玩。

3岁以后,随着肢体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开始喜欢活动量较大的游戏,如骑三轮车、荡秋千、滑滑梯、踢皮球等。至于看画册、看电视、看电影及听童话故事,则要到四五岁才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游戏内容的源泉。要使孩子玩得开心,玩的内容就要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生活。为了充实游戏内容,家长首先要组织丰富、有趣的家庭生活,如扩大家庭谈话内容,带领孩子访友、参观、散步,在家中进行“生日祝贺”、“节日庆祝”等活动。孩子见闻多了,开展各种游戏就有了认知的基础。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的生命阶段性状态,如同植物开花、毛毛虫变蝴蝶一样,自然规律不可更改,生命自然状态必须给予尊重,任何人都不具有占有和取缔它的权利。玩耍,是享受生命的重要内容,相信每一个做父母的把孩子带到世间都是让他来享受生命的,而不是让他来受虐、遭罪的;玩耍,是人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孩子未来知识结构立体化以及情操、人格健全的原始基础,绝对不能忽视,更不能省略。

孩子千差万别,但是快乐是共同的渴求,喜欢游戏、玩耍是一致的爱好。因此,给孩子玩耍的时间,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是一条适合任何家庭和孩子的教育理念。

儿童成宅童怎么办父母该反省一下孩子的生活方式了

导读:宅童是指是喜欢猫在家里,整天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这些孩子没有什么爱好,不运动,整天对着各种电子产品,如今宅童年龄越来越小了,家里儿童成宅童怎么办,父母该反省一下孩子的生活方式了。

林溪的女儿11岁,除了上学、写作业,就“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基本上足不出户,周六、周日也不例外。刚上小学五年级,眼睛近视就达450度。体育测试跑步和跳绳,也是她的老大难问题。表面上看起来胖乎乎的小姑娘,一到换季必定感冒发烧。

以前提到孩子,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总是草地上、田野里一群群活蹦乱跳的小身影;可说起今天的孩子,很多人想到的却是对着电脑、目不转睛点鼠标的“小眼镜”。

“宅童”年龄越来越小

像林溪这样喜欢把自己圈在家里的中小学生还真不少。最新公布的《中国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听音乐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而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调查显示:27.7%的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相反有12.45%的儿童平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两小时。

更令家长们担心的是,不仅中小学生喜欢“宅”,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喜欢“宅”。明明5岁,因为体质较弱、性格又内向,很少出去活动,稍有不适,就不去幼儿园了。所以明明在家的时候特别多。平时爱看电视、玩ipad,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周末,妈妈想办法带他出去玩,可明明总是找各种借口待在家里。

4岁的悠悠最近也成了“宅童”,她迷上了平板电脑中的“切水果”游戏,除了玩游戏,她还喜欢看动画片,偶尔也缠着姥姥讲故事书、玩玩具,从事的仍然是室内活动。

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对孩子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在外吃饭聚会时,孩子调皮不听话,就会把iPad当做灵丹妙药丢给孩子。还有些家长忙于事业,在家没有时间照顾、陪伴孩子,也丢给孩子一个iPad或者iPhone,家长感觉是轻松了,孩子却很有可能从此对电子游戏上瘾,对其产生了依赖,平时在家玩电子游戏打发时间,孩子的“宅”,与之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有些孩子自信心不足,性格偏内向,缺乏安全感,很怕和小伙伴一起玩;也有不少家长觉得外面不安全,担心孩子出去运动有危险,所以把他们限制在狭小的家庭空间内。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喜欢待在家里,缺乏运动的家庭氛围,自然也不可能多带孩子出去;家长重学业轻健康的心态也会影响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当然,也不排除孩子回家后没有玩伴。

不知带孩子去哪儿玩耍

罗女士是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她经常为孩子到哪儿玩而烦恼。家住北京市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楼与楼之间挨得比较紧密,本来就不宽的小道上停满了私家车,平时很难找到一个能让孩子玩耍的地方。她告诉记者,邻居中大一点儿的孩子只能在马路边玩滑板、踢球,时不时还要跑到马路中间去捡球。每当有汽车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让人不由得为这些孩子捏把汗。

周女士居住的是一个新的楼盘,小区配套较好,家附近有一块比较开阔、可以让孩子晒晒太阳的空地,也有一个滑梯和秋千等简单的游乐设施,但这里早就人满为患,附近的居民都爱带孩子到这里溜达,地方太小。同时也缺少青少年需要的足球、篮球或轮滑场地。当然,也有的小区内或附近有健身场地、篮球场、足球场、 球场和游泳池,由于收费昂贵,孩子们大都望而却步。记者发现,“带孩子去哪里玩”其实是不少都市父母的共同烦恼。调查数据也显示,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的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

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

英国一家慈善机构日前指出,因为长时间“宅”在家中玩电脑游戏,如今很多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迅速滑坡,他们看上去总是神色茫然、心不在焉,时间久了,面部表情也变得生硬、僵化,不会与人说话、交流。

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表示担忧,长此以往,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变成足不出户的“室内儿童”。

要改造“宅童”,首先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走出去,多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具体说,就是要控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每次在半个小时内,而且要和孩子事先约好。家长周末最好带孩子到户外运动,爬山、郊游、散步、晒太阳,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接触大自然是最好的运动方式,让他们喜欢上户外活动,而不是整天赖在家里。

从小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孩子逐渐就能养成运动的习惯。户外运动不一定是激烈的运动,全家一起放放风筝、踢踢毽子、转转呼啦圈、跳跳绳、抖抖空竹等都可以,孩子运动了、身体强壮了,亲子关系也融洽了。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部主任、青少年网络成瘾专家孔庆梅表示,7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电脑游戏,而要在现实生活中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让孩子在同伴中成长,培养社交技能,多做户外活动。有心理专家建议来个“社交离线日”,让孩子感受真实沟通的乐趣和意义,而不是一直盯着手中的iPad。只要孩子在户外和小朋友们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会一天好似一天。

改变生活方式,远离儿童肥胖症

拒绝儿童成人病,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其实,肥胖的孩子很无辜,因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是大人在管,你给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他就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可能你会觉得很委屈谁也不是故意让孩子这么胖的。是的,有时候是我们以往的习惯、固有的想法,让我们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胖!那么,从现在开始,做个改变吧,只是一些小小的调整,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健康生活。

适中的出生体重

“先天不足后天补”,通常大家都这么认为。但是,补得太厉害,反而会埋下肥胖的隐患。

在北京,每年出生的孩子当中,有10%左右的孩子是巨大儿(高于4千克),2%左右的孩子是出生低体重儿(足月出生体重低于2.5千克)。

如果孕妈妈怀孕前就比较胖,在妊娠期间患有糖尿病,就有可能生下巨大儿。这样的宝宝与同龄孩子相比,今后肥胖的可能性更大,患病的风险更高、年龄更小、症状更重。

对于出生时超重的宝宝,家长都会注意适度喂养,避免宝宝过胖;而对于那些足月出生低体重儿,家长却一心只想着“先天不足后天补”,哪会想到肥胖的问题。其实,低体重的孩子也是成人病的高发人群。因为这样的孩子出生后,本身有个追赶生长的阶段,加上家长急切想“补回”他先天的不足,往往容易追赶得过快,出现肥胖。所以,先天不足的孩子,后天维持缓慢的脂肪增长,其实对他是种保护。

本文Hash:4b677c5b1ee7d4677539e202c82800f96f3f2f41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