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柏拉图曾说过,“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剥夺他成长的自由与快乐。父母们要牢记一点:孩子的成长永远比成功更重要!

培养孩子的宗旨是什么?崔永华医生给了我们答案:“孩子应该先成人后成材。”成人是指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孩子在社会上是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上不依靠父母能够独立的生存,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目标。对此,崔医生为我们举出了四个案例,对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现象加以说明。

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做得更出色。“别输在起跑线上”,成了父母的口头禅,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智力投资,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请多个家教。这样做的初衷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恐惧、学校恐惧。

另外,这样的做法反而会让孩子真正地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家长们忽略了一点,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现在所有的兴趣班,不是培养智力,即是培养体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无人关注。

鼓励教育要适当

现在主张“赏识教育”或者说是“鼓励教育”,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这是一种好的理念,但并不是对所有“好”行为都适用。“鼓励教育”的理念是要能看到孩子真正的优点,并给予发自内心的赞扬,而不是为了让孩子顺应父母的期望而去赞扬。

在鼓励好行为的同时,一定要避免坏习惯的发生。如果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缺点,一定要注意节制,及时阻止这种行为。27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等坏习惯养成再改就难了。

学会退到幕后

崔医生曾去澳大利亚交流学习,他发现那里的孩子从能拿动刀叉开始,父母便鼓励孩子独自吃饭了。开始的时候孩子会把饭洒得满身、满桌,一碗饭吃进去不到半碗。但即使孩子吃不饱,父母也不再给添饭。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独立就餐的习惯非常好,对其以后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相比之下,得到过多关注与呵护的中国孩子,反而产生了严重逆反、交际困难、自理能力差等问题。“只有一种爱,最终的目的是分离,这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崔医生感慨道,所以父母育儿要学会退到幕后,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对孩子有帮助。

放手不是简单粗暴

有些家长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迷信陈旧的育儿观念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材,要让孩子怕自己,不然不好管教。有句古话说得很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刚”应该体现在内涵中,人的强是内心的刚强,而不是外表的强硬。粗暴强硬地对待孩子,只会令孩子惧怕,对父母、对他人都没有爱和尊重。这也是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一种最为明显的表现。

专家访谈Q&A:

Q:对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理解?

A: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讲,是父母的不合理的爱伤害了孩子。更深层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父母不了解孩子,不懂孩子内心真正的心理需求,孩子不仅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理解与尊重;第二,没有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育儿理念,不懂怎样以更合理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Q:如何区别正确的爱和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A:如果爱孩子的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一直朝着正常的科学的心理健康的方面发展,这便是合理的爱;如果你给孩子的爱,违背或阻碍了孩子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了

Q:以爱的名义而对孩子造成伤害,应如何去处理?

A:爱的实施者是父母,根源在父母。作为父母首先应思索自己错误的根源,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和理念,重新以一种新的态度,合理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在婴儿阶段,要更关注他的情商,关注孩子是不是一个独立而且能和周围社会发生良好关系的孩子,而不是去关注他会背多少唐诗,认多少汉字。

Q:母亲应该如何正确爱孩子?

A:首先,责任是爱心的前提,妈妈要承担起对孩子教育和爱的责任;其次,学会去读懂孩子,要知道怎样去爱;最后,把教育孩子的宗旨放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上。

Q:给读者(其他妈妈)的建议?

A:我有四句话送给天下父母: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激励比指责更重要;经历比名次更重要;付出比获得更重要。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柏拉图曾说过,“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剥夺他成长的自由与快乐。父母们要牢记一点:孩子的成长永远比成功更重要!

培养孩子的宗旨是什么?崔永华医生给了我们答案:“孩子应该先成人后成材。”成人是指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孩子在社会上是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上不依靠父母能够独立的生存,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目标。对此,崔医生为我们举出了四个案例,对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现象加以说明。

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做得更出色。“别输在起跑线上”,成了父母的口头禅,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智力投资,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请多个家教。这样做的初衷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恐惧、学校恐惧。

另外,这样的做法反而会让孩子真正地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家长们忽略了一点,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现在所有的兴趣班,不是培养智力,即是培养体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无人关注。

鼓励教育要适当

现在主张“赏识教育”或者说是“鼓励教育”,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这是一种好的理念,但并不是对所有“好”行为都适用。“鼓励教育”的理念是要能看到孩子真正的优点,并给予发自内心的赞扬,而不是为了让孩子顺应父母的期望而去赞扬。

在鼓励好行为的同时,一定要避免坏习惯的发生。如果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缺点,一定要注意节制,及时阻止这种行为。27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等坏习惯养成再改就难了。

学会退到幕后

崔医生曾去澳大利亚交流学习,他发现那里的孩子从能拿动刀叉开始,父母便鼓励孩子独自吃饭了。开始的时候孩子会把饭洒得满身、满桌,一碗饭吃进去不到半碗。但即使孩子吃不饱,父母也不再给添饭。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独立就餐的习惯非常好,对其以后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相比之下,得到过多关注与呵护的中国孩子,反而产生了严重逆反、交际困难、自理能力差等问题。“只有一种爱,最终的目的是分离,这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崔医生感慨道,所以父母育儿要学会退到幕后,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对孩子有帮助。

放手不是简单粗暴

有些家长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迷信陈旧的育儿观念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材,要让孩子怕自己,不然不好管教。有句古话说得很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刚”应该体现在内涵中,人的强是内心的刚强,而不是外表的强硬。粗暴强硬地对待孩子,只会令孩子惧怕,对父母、对他人都没有爱和尊重。这也是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一种最为明显的表现。

专家访谈Q&A:

Q:对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理解?

A: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讲,是父母的不合理的爱伤害了孩子。更深层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父母不了解孩子,不懂孩子内心真正的心理需求,孩子不仅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理解与尊重;第二,没有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育儿理念,不懂怎样以更合理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Q:如何区别正确的爱和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A:如果爱孩子的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一直朝着正常的科学的心理健康的方面发展,这便是合理的爱;如果你给孩子的爱,违背或阻碍了孩子向这个方向发展,这 是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了。

Q:以爱的名义而对孩子造成伤害,应如何去处理?

A:爱的实施者是父母,根源在父母。作为父母首先应思索自己错误的根源,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和理念,重新以一种新的态度,合理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在婴儿阶段,要更关注他的情商,关注孩子是不是一个独立而且能和周围社会发生良好关系的孩子,而不是去关注他会背多少唐诗,认多少汉字。

Q:母亲应该如何正确爱孩子?

A:首先,责任是爱心的前提,妈妈要承担起对孩子教育和爱的责任;其次,学会去读懂孩子,要知道怎样去爱;最后,把教育孩子的宗旨放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上。

Q:给读者(其他妈妈)的建议?

A:我有四句话送给天下父母: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激励比指责更重要;经历比名次更重要;付出比获得更重要。文/黛拉

为什么说健康成长比上大学更重要

在社会正面临各种资源快速减少的情况下,优良的教育、工作、臭氧……未来本身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只有相当成功的人才能得以生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比如网络,使得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成为透明且永久的。而一个青少年,他所押上的也是自己的未来,一招出错,他就无法进入大学,无法找到工作,无法翻身。这种情况下,要家长们接受自己孩子自然发展真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这里没有空间给青少年去尝试犯错,让孩子耍脾气。长久的焦虑导致家长们专注于外在的成功和稳定性:成绩、声望、运动技能和外表。而孩子也感受到这种紧张和匮乏。一个十五岁的女孩这样告诉我:“每一天每一分钟,我的未来都悬于一线。”

没有什么比高校招生更能让家长们释放他们对青少年未来的焦虑。对很多家长来说,那些顶级名校学习名额的激烈竞争就是让美好生活正变得越来越艰难的证据。他们觉得,如果孩子没有被适当的高校录取,孩子也就失去获得好的工作、健康保险以及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机会。大学辅导员观察到这种恐惧会干扰家长的判断能力,哪怕是一些非常细心的家长。家长们担心孩子自然成长的起起落落,会在大学成绩单上有不良影响。

所以他们无法容忍减慢。就像不同意女儿加入戏剧小组的家长一样,这些家长以一种难以置信的坚定看法,强行安排孩子的学业和私人生活,以便取悦大学招生办:

我必须为他这么做,否则他永远都落后了。

他现在必须提前上一个高级课程班,八年级,否则以后没法上好高级

课程。如成绩单上没有高级课程成绩,他就只能上公立学校,甚至可能不

是公立学校本部。

不行,他不能从“模拟联合国”抽出时间去加入电影俱乐部。大家都知道电影俱乐部是懒散学生才去的地方。

我们要请一个专家来润色他的个人简历陈述,因为大家都请了。竞争环境从一开始就不平等。

备受成绩单折磨的青少年精密地安排着已经排满的计划。他们回家比父母晚,学习时间更长,上床睡觉时间更晚。当父母表现出似乎孩子未来就取决于每一门测验成绩时,孩子们会变得过早成熟、郁闷寡言,像35岁的成年人。

将孩子送进一个经济不稳定、不停自我改变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但现实一直都是如此。对上帝的信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是为什么犹太教祭司拉比(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原意为教师,即口传律法的教师。古代原指精通经典律法的学者)一直强调它的重要性。这是类似于“放手让上帝去决定”的方法。我们对未来的恐惧,它说明的不是现实,更是我们对现实信任缺乏。这是个悖论:家长需要更多地注重接受让人眩晕的青少年成长,而不是努力让青少年变得更容易上大学。如此这样,家长才能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精力充沛地进入成年的应许之地。

孩子拒绝你是成长的需要在前面一章,我描述了养育小孩的困难。当孩子由过去初学走路的小可爱变成了大孩子,开始艰苦地和家长分离建立个人身份时,大多数家长都十分惊讶。而为了让这个“离开”过程变得更容易,家长们的吸引力需要被降低。

他们变得粗鲁,无礼,不懂感恩。就像精神治疗医师所说的“拒绝帮助的抱怨者”病人,青少年同样无视家长建议。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沉默去侮辱你的选择、观点及你的本意。他们巧妙地去打击任何你觉得最宝贵或最自信的事。

你怎么能忍受住在这种装 的房子里?

你觉得这也能叫晚餐吗?

你觉得这也能叫朋友吗?

你觉得这也能叫开心的一天吗?

他们嫌冰箱里的东西寒酸,他们嘲笑你牛仔裤的长度,或者他们觉得你发音古怪。“没人说‘甚么时候’和‘排色’,正常人发音是‘什么时候’和‘白色’。你‘甚么时候’才能明白这点?”

他们从你身边转身离去,离开你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打造的家,离开保护他们的家庭成员。他们开始只接受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食物、衣服、想法、书籍、音乐,并且故意跟你的不一样。你越觉得不好笑的东西,他们越觉得很好笑。他们就像无礼的房客,跟同类人聚在一起,说他们自己的语言,把你扔在一边。家长们无法容忍青少年的愠怒,无法容忍他们对家长明智劝告的不予考虑,无法容忍他们对尴尬不稳定朋友的忠诚。

而家长们真正无法容忍这些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把这些看成拒绝。而这确实是拒绝,而且很伤人。

本文Hash:0e003936f11e59c6c4ce74f12142618c7b96504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