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亲子之间的关系重在沟通

你是我最美的感动

讲述人:郭女士,心理咨询师,教师女儿:艾艾,2003年1月生文/周文

狠心的妈妈从小我就对自己要求严格,近乎苛刻。女儿出生后,我便自然把这份严格也加在了她身上。

小艾艾刚一岁零八个月大,我就将她送进了幼儿园全托班。她是园里最小的孩子,生活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到孤独又恐惧。每天,当我将她抱进幼儿园大门时,她哀求的眼神都让我心碎。

“妈妈,求求你了,我不要去幼儿园,我不要离开妈妈……”她的小手死命拉着我的衣服,要费好大的劲才能拽开。晚上去接她,她的眼睛总是红肿的,一看见我,委屈的泪珠又一串串往下掉。“妈妈,明天不上幼儿园了好不好……”老师们都说,每天我走后,她都会坐在角落里伤心地哭很久,谁也劝不住。但我认为孩子小时候就该多吃点苦,不能宠着惯着,才能早日适应社会环境,学会独立,变得坚强。

小艾艾日日都那样哭着,我也日日承受着比她更甚的痛苦。一个月过去了,她嗓子哑了,人也瘦了一圈,毕竟是我怀胎十月生下的女儿,我怎能不心疼?可我还是咬牙坚持送她去幼儿园。小艾艾和我疏远了,像躲在一层玻璃墙后,当我试图靠近她时,她就会冷漠地躲开,倔强地抗拒着我的爱。我心里特别难受,也特别自责,但我又认为“严是爱,宽是害”,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长大后她会明白我的苦心。两种情绪就在我心里展开了拉锯战,终于让我陷入了自我怀疑――我虽然是心理咨询师,却连自己的心理问题都解决不了,我还有什么用?

女儿日渐长大,我和她的交流却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我常常绝望地想:孩子还这么小,沟通起来就这样困难了,今后漫长的人生,我和她该怎么办?

“艾艾专家”

转机出现在我带戴洁老师来家做客的那个晚上。艾艾打开门,惊奇地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陌生的阿姨。戴洁笑着弯下腰对她说:“艾艾,你好啊!我早就知道你了,早就想认识你了!”我向艾艾介绍了戴洁和她的助手,艾艾立刻喜欢上了这位“戴姐姐”,带她参观房间,介绍自己的玩具,聊幼儿园的趣事。戴洁始终真诚地看着艾艾的眼睛,认真地听她讲每一句话,把她当成自己的一个好朋友看待,而不仅仅只是个孩子。

感受到戴洁的尊重和爱,艾艾同她越来越亲近了,不时抱抱她,吻吻她,摸摸她。戴洁很感动,也很享受地接纳着这一切。吃晚饭时,艾艾把所有知道的赞美之词都用到了她身上,最后还情不自禁地补上一句:“艾艾最爱的人就是戴姐姐了!”

说完这句话,艾艾突然敏感地意识到,自己最爱的人应该是爸爸妈妈呀!气氛一下子有些尴尬了。戴洁连忙对她说:“这是艾艾现在的真实想法啊,说出来都是可以的。”于是艾艾的脸重新松了下来。

吃过晚饭,艾艾邀请戴洁看她婴儿时代的录像,还给大家安排了收看的位置:一边是戴洁,一边是我,她坐在我们中间,斜靠在戴洁身上,又紧挨着我。大家高兴地谈论着录像里的艾艾,感受着父母对她的爱。时间过得很快,戴洁要回去了。艾艾依依不舍,给她起了个绰号叫“艾艾专家”,邀请她下次再来,明年生日还要专门制作一张请柬给她。戴洁开心地答应了,两人认认真真地拉了勾。第二天,戴洁打电话给我,说艾艾的接纳和爱让她感动得一夜未眠,为了这么可爱的孩子,她一定要把亲子课程做下去,要做得更好!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许多天来,艾艾那一晚发自内心的喜悦无数次萦绕在我脑中,让我不断思索:为什么在母亲面前显得如 此叛逆的孩子,却会向一个陌生人敞开心扉?我为她付出了那么多爱和心血,为什么反倒得不到她的认同呢?

全然的接纳

我参加了戴洁老师的亲子教育课程,在团队的每一次活动,每一场分享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爱的流淌。这是一种逐渐打开胸怀的过程,一点点地进步、成熟,放下忧烦、压力,给自己和别人最纯粹的爱与安全感。我豁然明白,原来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镜子――我们和孩子相处不好,其实是因为我们经常跟自己过不去。当我们用一个真正成年人的心态来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也会把心灵对别人敞开。而孩子是世界上最敏感的人,当我们内心充满爱的力量时,他们能感觉到,并用一颗纤尘不染的心灵来回应。

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对世界有独特的感悟,只是他们太小了,必须依赖父母,又不懂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事实上,孩子并不需要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只需要我们真心的关爱、接纳、欣赏和尊重。他们不是有趣的小玩具,我们不能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强加在他们头上,一旦他们的表现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首先想的却是责怪,而不是倾听。我们甚至会说出“你这孩子没救了”“我今后再也不管你了”之类的话,伤害他们单纯的心灵。这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以爱的名义控制他们。还有些父母,对孩子一味溺爱,也不是对孩子的尊重,只会把孩子渐渐变成弱者。孩子得不到付出爱的机会,就不懂得承担责任。爱,应该是彼此尊重和平等的,应该流动、鲜活起来,而不是一潭凝滞的死水。

懂得全然接纳的道理之后,我开始用焕然一新的方式对待小艾艾。敏感的她察觉到了我的变化,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有一天晚上,我要参加心理咨询师成长小组例会,艾艾却不情愿,说:“妈妈,我想和你一起去,我保证不发出声音影响你们。”假如在以前,我一定会严厉地拒绝她。然而现在,我会以商量地口吻跟她讲道理。我说:“我知道你不会发声,可你在妈妈身边,看到你一个人玩没人陪,妈妈一定会分心。”艾艾想了想又认真地问:“妈妈,在家陪宝宝重要,还是学习重要?”我说:“陪宝宝很重要,但妈妈需要留些时间给自己,同时,不管我做什么,你做什么,妈妈始终都很爱你。”听完这话,艾艾笑着点点头,说:“好吧,妈妈去学习吧!”

最美的感动

前些日子,我和艾艾一起过了一个感动的母亲节。

因偶然的机会,我接受了城西创意宝贝的邀请,参加他们组织的亲子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妈妈们站在幕布后,只伸出一只手来,而孩子们必须通过这手找到自己的妈妈。

躲在帘子后,我开始担心艾艾找不到我的手,我想,到底是伸出带戒指的手,还是伸出那只有小伤疤的手呢?或者我故意把腕上的珠子露出来提示她?

孩子们准备好礼物上楼了,我最后决定伸出那只有小伤疤的手,那只手光溜溜没有任何提示物,而我在帘子后偷看着。艾艾是最后上楼的一个,拿着给我包扎好的一朵康乃馨,左顾右盼,焦急地寻找着。突然,她向这边奔过来,我的心越悬越高,直到她毫不犹豫地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把花塞了进来。老师问:“你确定是你妈妈吗?”艾艾很肯定地点头,“妈妈手上有个小伤疤,我知道的!”此时,我已是泪水盈眶,忍不住撩开帘子,把她搂在怀里,亲了又亲。

我想,这种最美的感动,世上每一个母亲都能懂。

为什么说网络能沟通亲子之间的感情

暑假里,许多家长都会担心:现代家庭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使得孩子缺少同龄玩伴,不少孩子在假期里会毫无节制地疯玩电脑,孩子迷恋游戏怎么办?孩子访问不良网站怎么办?

我认为,直面电脑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宜疏不宜堵。网络是个好东西,关键是人本身。教导孩子正确地利用网络,把他的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这才是良策。需要注意的是,“身教胜于言教”,家长自身也要检点,别一上网就直奔低级趣味,孩子在一边看着,你还拿什么去教育他?还有,网络上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浏览、搜索、收发邮件、制作网页、软件学习、博客写作……总之,家长自己少一点聊天和游戏,孩子也不会沉迷在聊天和游戏中。

说说我自己吧。我喜欢上网,和朋友一起在网上冲浪、聊天、游戏、上一些文学论坛,特别喜欢在网上写作。儿子耳濡目染,也喜欢网络。起初的时候,他总想玩游戏。我不动声色,既没有禁止他玩电脑,也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限制他上网的时间,而是想方设法对他的兴趣进行了巧妙的转移。

我给儿子找了一些儿童网站和动画卡片荟萃的“卡秀”。儿子是“丫丫”社区的小明星,很受阿姨叔叔的喜爱,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他还在网上学习“洪恩GOGO英语”和小熊维尼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此外,我帮他在新浪博客安了一个小家,儿子喜欢阅读,口头表达能力不错,我把他平时的一些趣事、趣话和口头作文放到了博客上,配上活泼的生活照片,有不少网友看了之后都会写下赞许的留言。儿子很开心,主动要求学习使用博客。现在他已经会自己更换模板、链接音乐,还常常去其他“好友”那里回访,俨然是一个小小的电脑高手。

因为网络,我和儿子的心灵更加接近,感情更加亲密。我基本上不用再担心孩子迷恋游戏。但是,如果儿子的业余时间都泡在电脑前,就算他干的都是“正事”,也难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我常常会和儿子一起看书、爬山、郊游、打羽毛球……这些活动既有固定的,也有随机的,目的在于见缝插针,既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填得满满的,又培养了孩子健康的爱好,可谓一举多得!

为什么说亲子沟通需要平等的空间

面对这种情况,一位妈妈的做法是:找儿子道歉,说“妈妈不是有意的,但妈妈知道这让你伤心了,妈妈愿接受惩罚,你要怎样罚妈妈呢?”

结果儿子罚妈妈做了5个仰卧起坐,做完两个人就和解了。下次,当妈妈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时,儿子就会拉拉她的衣襟:“你又想做仰卧起坐呀?!”

其实,亲子沟通并不难。像开车一样,只要记住红灯停绿灯行,堵车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亲子沟通红绿灯

制造亲子谈心花园

相对于晚饭桌上的沟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许倾向于在他的“秘密花园”里说出他的“难言之隐”,比如某个街心公园,或小区游乐场的秋千上。轻松的环境氛围,更容易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作为回报,父母不仅应当为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儿时的类似事件、类似经验让孩子放松。并在倾听的过程中经常对孩子说:“别紧张”,“没关系”,“事情没你想得那么严重……”

固定谈心时间

要建立起“常态”的沟通习惯,规定一周至少有一天关掉电视,一家人一起来谈“令我烦心的事”。注意,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谈,那样会造成“审讯”式的紧张空气,而是每个人都谈,通过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诉孩子,任何遭遇都不会遭致家人的讪笑,你的背后有我们;也告诉孩子,倾诉是有好处的,倾诉会让大家感觉更亲密。

允许孩子以更多元的方式发泄

父母应当意识到发泄是沟通的基础,对于表达能力还很弱的孩子而言,学会自控还是后话。一个孩子被逼弹琴两个小时后,在纸上画了头发像电击一样竖起的妈妈,旁边写着:妈妈是个坏妈妈!妈妈看了,不应针锋相对地斥责她,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绪平复后,再找她谈:为什么恨妈妈?你要讲出一个让妈妈服气的理由来!

孩子此刻已经平静,脸上浮起羞愧的笑。这位妈妈后来说:如果当时我也发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绪”硬压下去,就不会有后面的谈话和沟通了。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堵塞、压制,还是疏导,决定了沟通是否能继续下去。

本文Hash:882fb458a9ec3ea0777f2f079a33f186715c0ca9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