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让孩子在不同环境中成长?

让大家拥有历史的眼光,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自豪,并不是让大家成为过去的那种保守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太强烈,瞧不起其他国家的文化,那是不可取的。现在的世界,已经不可能让我们坐守一棵树,却不关心整个森林了。你知道在全世界都通用的领导资质是什么吗?是热爱自己文化的历史性眼光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性眼光。

要想在这样的时代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必须要认可自己周围和下属的多样性,理解,包容,支持,并欣赏他们。这样,才能提高团队的团结力和做事的效率,进而为整个团队谋得发展。

要培养这样的资质,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就体验不同的文化,让孩子在一个懂得理解、接受和比较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像我们一家,会在假期参加美国泛宗派所组织的夏天宗教露营,这个体验让我们获益匪浅;另外,我们还常在周末参加联合韩黑教会的活动,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那些黑人朋友,虽然跟我们人种不同,出身不同,但是在宗教这一圈子内,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互相交流、接触和彼此理解。

这样的经历,可以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不同的文化当中,让他们内心的容量更加广大,而不只是局限在自己和自己国家这样的小环境里。经常让他们跟其他文化进行碰撞,产生的火花会照亮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明白,世界并不是单色的,存在的方式也不是唯一的。

事实证明,我跟我先生培养孩子多样性思维的做法是很奏效的,慢慢地,孩子们不仅能理解和接受这种差异,而且也学会了让其他文化圈中的人更多更好地理解自己。

举个小事说明。

我们家后院有滑梯和沙堆,所以周边的孩子们会经常来我们家玩。那时我先生和我在家里不用英语,认为反正孩子在外面会学得更地道,因此在家里我们教他们韩语,让他们读韩文书籍,希望他们找到自己作为韩国人的自豪感。

有一次,住在隔壁的一个大嫂到我家找我,用很生硬的语调说了个韩语单词,并问我是什么意思。我说,那个单词在韩语里是“球鞋”的意思。她恍然大悟,说孩子让她买球鞋,但他一直用韩语说这个单词,搞得她也听不懂是什么意思。当时的我暗暗高兴,看来孩子不仅自己热爱韩语,并且乐意把韩语教给其他小朋友。即使我们没有教他们,他们也确保了自己的本体性,并且找出了自己与其他文化圈的孩子交流的方法。这真是让人欣慰的一件事情。

另外,孩子们在学校里还参加了很多的活动,这对他们的成长同样有着很大的帮助。孩子们按自己的兴趣去结交朋友,经常来往于不同的家庭,去朋友的家里参观、游戏、看书,和大家一起分享食物。有了多次这样的经历后,他们也自然地会以肯定的心态去看待跟其他孩子的差别,而不是一味排斥和否定。同时,他们也能学会跟其他人协调的方法,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发展,而这些,不正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所需要的能力吗?

家长们,记住吧,不要以为理解多样化这样的课题对孩子来说太大,太遥远,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锻炼他们调节和融合的能力。拥有了这样的能力,你的孩子在一个街坊里玩,就能够领导街坊孩子;在学校里读书,就能够领导学校的学生;而当他步入社会之后,随着能力的提高,最终会领导来自各个国家的出色的人。

家长要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很久以前,有一座城市,从它的中心街区向左数,住着十二户人家,向右数也住着十二户人家。左右十二家各有十二个姑娘,中间一家住在核心位置。可是,左边的十二个姑娘过得都很悲惨,死的死、伤的伤、有病的有病、被掳走的被掳走、被遗弃的被遗弃……没有一个过得好;而右边十二家却很幸福,生活美满、妻贤子孝、夫妻和睦。中间这一家的父母会让孩子跟左边十二家多接触,还是跟右边十二家多接触呢?

比如:把一个例假正常的女孩子,放在五个例假不正常的女孩子中间,一般而言,三个月以后,这个女孩子的例假也会变得不正常了;但是把一个不例假正常的女孩子,放在五个例假正常的女孩子中间,她的例假照样是正常的。假如让一个孩子经常和一些过得很悲惨、不成功的人在一起生活,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变得和他们一样,不被影响的概率非常小。

《大河文摘报》曾经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要想算算你的收入,就把身边最近、或者你第一反应能想到的5个人写下来,把他们的收入平均一下,你的收入就会在他们的平均值左右。“科学”有三个要素,第二是可重复性,第三是有量化标准,第一要素――就是要有普遍意义。对于不普遍的事物,它们属于“自然概率”。比如:有一个癌症病人,被判断为肺癌,同时被判断为癌症的可能有100个。其中95个去世了,有5个好了,这5个是同样的医疗条件、同样的生活环境,他们不是被医治好的,而是自愈率。因此,任何事情都有5%的例外。

60%到70%情况下,母亲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最大限度地让孩子向良性方向发展,就有更大的几率让孩子生活幸福。如果家长自身或在出发点上,就让孩子与不幸结合、被不幸文化感动,会在最大程度上让孩子受害。每个有爱心、爱孩子的人,只能让孩子跟右边的十二家接触。

假如一个母亲非要让她的孩子跟左边十二个不幸的孩子接触,非要让女儿跟这12个死的死、残的残、离异的离异……的接触,这个母亲怎么了?不会有哪个母亲真的这么做,但是我们现在有一种这样的文化――《红楼梦》,全国人民都在看,许多母亲正在让她们的女儿浸在不幸中。原因是红楼梦写得很真切、文笔好、艺术水准高、感人至深。

太多的人是以这个事情“真”与“不真”,或者这个事情能不能打动我作为判断标准。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曾经,有一位男士愤愤不平:“我过去真的把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作为判断标准,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你有什么资格跟我争?我在单位混得不好,就是因为我爱较真儿。有一个同事跟我说:‘老张,小李骂你。’我说不会吧,我们俩关系很好啊。他说:‘就是因为你们俩关系好,他对你了解多,才骂你。’‘骂我什么?’‘哎呀,说不出口。’‘那我得去找他!’我找到小李,非要问。小李当着众人的面不好意思说:‘哎呀,算了算了。我当时喝了点儿酒,没说什么。’‘不行,我有证人,你来给我作证。’小李结结巴巴说:‘我……当时确实骂你了,我说……你这种人就是……没良知……龟孙不如。’”全公司的人都在周围,所有人都知道了“老张龟孙不如”,本来就是一两个人知道,这下大家都知道了。他说:“我当时就觉得我一定得弄清楚这件事,这件事是真的。现在,我才知道,办任何事、花任何精力以前都要考虑:这件事情会不会给自己带来成功健康幸福,如果不会,‘真的’也与我无关。”

如果努力会带来灾难,会伤害到你的自尊、荣耀、财产,何必要努力呢 这个人开始接受了我的观点。心理学研究强调不要以“真”与否来判断事物,一定要以你做的事情能否带来“成功、健康、幸福”为标准。

如果人把80%的精力用到某件事情上,你可能也就是获得40%的收益;如果你把80%的精力都用在追求“真”,而“真”有80%都是伤害你的部分,你成功的几率就很低,不可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如何判断我们接触的环境和人,是否对我们有帮助?其实很简单。你接触的人,首先看成功与否、健康与否、他活得好不好。不可能你所接触的人表面很成功、很健康、活得也很好,而内心是极度恶劣的。人可能一时装成这样,但如果一个人,二三十年都很成功、很健康、很幸福,而内心很恶劣,这是不合理的。

要如何建立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天真纯朴的,他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

【个案点击】

王萌蕾3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由其母亲独自抚养。妈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王萌蕾身上,要她好好读书,日后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虽然妈妈对王萌蕾寄托了很大的希望,自己省吃俭用供王萌蕾读书,但是王萌蕾的成绩总是很差。妈妈想尽一切办法帮助王萌蕾,可还是不见起色。后来经过观察,妈妈发现跟自己的家庭氛围有关。妈妈性格内向,加上爸爸去世的打击,还有生活的压力,所以总是愁眉不展,因此,家里总是笼罩着一层沉重的气氛。久而久之,王明蕾的心灵也蒙上了阴影,小小的孩子也有了沉重的心事。

【案例解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出现问题,就是受负面环境影响的结果。

孩子成长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人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常常终生难以磨灭。

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研究:把一对双胞胎的女孩子从小分开,一个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个被送往边远的森林里随亲戚生活。两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大体相同,由于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同,这两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完全不同。留在城市的孩子喜欢读书,智力发展较好较快,也比较文静;而在森林附近的亲戚家长大的孩子,则不想读书,身体很好,会爬树,也很灵巧,性格很开朗。

这就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要给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这是孩子快乐进取的物质基础。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是立体化的“三维教材”,就像变色龙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改变不同的体色,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长成不同的个性。

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上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智力启蒙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恶劣的成长环境,往往忽视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导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而良好的成长环境,则会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帮助孩子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孩子诸多良好的习惯,如生活起居的习惯、饮食的习惯、学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等等。其养成过程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父母来创造,孩子的身体更需要父母来照料。

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恶劣的成长环境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自然会有所歪曲。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良好的意识,就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

父母常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孩子还小,坏习惯以后可以慢慢矫正。殊不知积重难返。一株树苗被折弯了腰,在长成参天大树后也不能变直。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生命旅程的第一站。当孩子逐渐长大,走向幼儿园、学校和更广阔的社会以后,家庭仍然是最贴近、最密切的栖息港湾,是影响最深、最重要的环境。因此,家庭应当成为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土壤。

【建议父母的方法】

孩子犹如一株嫩苗,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才能健康地成长。为 孩子,也为了全家的幸福,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如下几点:

方法一:创造有利孩子身心的物质环境

方法例示

张瑜是个五年级的孩子,她成绩很好,性格活泼开朗,十分有礼貌,而且非常讲究卫生。在学校,老师夸她是个好学生,在家里,邻居们都夸她是个好孩子。很多父母都十分羡慕张瑜的妈妈,纷纷向张瑜妈妈请教:是如何教出这样的好孩子的?每当这时候,张瑜妈妈什么都不说,会带领那些孩子的家长来自己家里做客。那些父母到张瑜家里做客之后,不用张瑜妈妈说什么,都会有所感悟。因为他们看到张瑜的家里是个十分适合孩子成长的好环境。

一次,张瑜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在媒体采访张瑜妈妈的时候,她说:“我教育孩子无它,无非尽我的所能为女儿准备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已。从女儿小的时候,我就按照孩子身心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布置家里的环境,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操作提示

家庭物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确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它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塑造美好的心灵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应当特别注意室内的整洁。东西放置有条理,哪怕是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应摆放得井井有条。

还应尽量宽敞,宁可少购置家具物品,少摆设一些装饰品,尽量给孩子多留一些活动空间。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会使孩子感到心情愉快,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习惯。

方法二: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方法例示

黄晓是个小学生。他的家庭十分温馨,爸爸妈妈非常和睦恩爱,同时对爷爷奶奶也都十分孝顺。家里有什么劳累的家务,爸爸总是抢着干。妈妈做了好吃的,也总是先想着老人和孩子。他们对黄晓也十分疼爱,凡事都会征求黄晓的意见和看法。黄晓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感到十分温暖和自豪,也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和个性。

操作提示

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首先要搞好父母及长辈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搞好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要爱护子女,对孩子尊重信任,尽量不板面孔,不随意呵斥、打骂,以平等的、民主的、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建立起新型的民主的家庭关系。

方法三:树立端正、良好的家庭风气

方法例示

文俊读小学四年级时就偷窃成性。爸爸气得经常打他,老师也多次批评教育,都没有效果。后来,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文俊现在的行为养成与他的妈妈有关。文俊小时候,在邻居家、朋友家、亲戚家、商店、小摊上就喜欢拿东西,出现这种事,一般大人都不会与小孩计较。爸爸责骂他时,妈妈就说:孩子还小,拿点小东西有什么要紧,长大自然懂事了。没想到长大后却成了难以矫正的恶习。

操作提示

优良的家庭风气,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的、无形的教育渠道,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应树立良好的家风,家庭成员都应具有良好的伦理道理观念,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积极上进、努力学习、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好风尚。

方法四:创造勤读、好学的智慧环境

方法例示

齐齐知识渊博,比同龄的孩子知道得都多。什么天文知识、历史知识、海洋知识等等,都能随口道来,俨然是一个小博士,很多孩子都羡慕齐齐。当然,齐齐也不是天生就拥有这些知识,齐齐的渊博来自他喜爱读书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源自齐齐妈妈的培养。

齐齐妈妈是个喜爱读书的人, 常手不释卷。在妈妈的影响下,齐齐很小就开始识字了。妈妈也十分注意培养齐齐的阅读兴趣,经常和齐齐一起读同一本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还经常带齐齐逛书店。就这样,齐齐成了个渊博的小博士。

操作提示

家庭不只是休息的场所,也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的话,尽量给孩子安排单独学习、休息的房间,以免电视、会客等干扰孩子。

孩子房间布置要符合孩子年龄的特点:灯光要柔和,书桌高矮要合适。墙上张贴陶冶孩子情操的格言、图片,备齐必要的学习用具等。书架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有些书籍孩子一时看不懂,但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有利于启迪孩子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一起动手设计房间布置,这样更符合孩子的情趣,也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本文Hash:9f886c7a2d132b89b82db8b12964f36d25903dcd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