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看看职场VS母亲二人转

当职场精英,做称职母亲,女人像走在跷跷板上,怎样平衡,才能两头兼顾,完美周全?

本期,我们请来3位女嘉宾,她们既是职场成功人士,又是优秀孩子的母亲。听听她们的双赢之道:不需要你两头拼命,只需要你学一点计划和技巧。

著名艺术策展人陈方方和她非常有思想的儿子

嘉宾一号欧阳虹静,某文化单位经理,有个11岁的女儿,健康快乐,独立性强,有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成绩不是最拔尖但人缘极好。

嘉宾二号陈方方,著名画家,策展人,儿子12岁,非常有思想,作文十分有见地,也懂得关心妈妈。

嘉宾三号赵莉,钢材经营商,儿子12岁,今年以优异的成绩保送重点中学,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职场妈妈经验谈

经验一两个人生规划

身为一名朝九晚五的职场母亲,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有规划:远期目标是什么?近期要做什么事?什么时候生孩子最合适?对孩子的成长也要有规划,比如什么时候启蒙,怎么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等等,当两个规划发生冲突时,要懂得适度调整,不轻言放弃,学会“舍”才能“得”。

新女报:既要培养孩子,又要在职场拼杀,是否遇到难过的坎,你是怎样平衡的?

欧阳虹静:孩子快6岁那年,我确实遇到了件工作孩子难两全的事。

按照既定计划,孩子当年该上一年级,但当时,局长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出任新成立部门的领导,要求我在一年内将新部门的运转走上正轨,而且下半年能够盈利。工作的努力终于被上级认可,感觉自我价值实现了,我喜从中来。

凭我的能力,感觉自己用10分力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但力用尽了,孩子怎么办,毕竟一年级和幼儿园不同,开始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母亲的辅助职责不可替代,而我分身乏术。

左右为难。和同样忙于工作的先生商量权衡了一夜,终于决定推迟一年孩子上学年龄。我则利用这一年杀职场,等新部门正常运转后,再抽时间陪伴孩子一起快乐学习。

事实证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那一年我的压力很大,动力也足,实现了既定计划,得到上级的多次表扬。而学前班的再学习,让女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一年级的学习中非常愉快轻松。

看到事业和女儿都在成长,我感觉那个难过的坎终于过去了。

经验二和老师做朋友

孩子很多时候是生活在老师眼皮下的,所以一定要和老师做朋友,得到老师的帮助,你的压力至少会减轻一半。和老师的沟通不是简单地搞好私人关系,而是能够让她知道你非常关注学校教育,希望在工作不忙的时候能够为学校班级孩子做点什么,老师百分百理解,同时会给孩子一定的帮助。

新女报:工作太忙,完全顾不上孩子时,你会采取什么办法?

赵莉:因工作关系,我经常有应酬,回家较晚,很多时候孩子都睡了,功课上我帮不上多少忙。但我和老师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电话、短信从未断过,从老师那里得知儿子的表现。我在不忙的时候,我会主动为孩子班级做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开运动会前帮老师到朝天门买各种装饰品和器材。

经验三让孩子感觉到爱

在工作确实无法分身时,你要告诉孩子,争得他的理解。但在忙完后,抽时间陪陪孩子,比如答应他周五绝对第一个到班上来接,不要小看这个“第一”,这是非常让孩子自豪的,他会为此高兴一周甚至更久。

新女报:当工作和孩子发生冲突,必须选择牺牲一方时,你会怎么办?

陈方方:一次策展,就会花掉我三四个白天黑夜,在这几天,我 和孩子连照面都打不上。孩子相当抱怨,他会在上学前跑到我的卧室一言不发地看着我。我很痛苦,感觉自己没尽到责任。但我不会感情用事,马上放弃工作去陪孩子,而是在那几天忙完过后,一定会抽时间在他下午放学后到校去接他,我们不直接回家,而是边散步边交谈,听听他最近的学习情况,再告诉他我目前的工作状况。

其实,孩子会理解的,他并不是很看重家长非要做一些具体的事,而是希望感觉到妈妈一直很爱他。

经验四锻炼孩子身体

碰到工作狂领导,你实在无法获准请假,只有在孩子身上做文章。以生病为契机,告诉他好身体的重要性,然后制定健身计划,比如和孩子一起坚持洗冷水脸,晨起深呼吸,对预防感冒有好处。

新女报:当孩子生病需请假,而领导说工作不能丢开不准假时,你怎么办?

欧阳虹静:我也是从底层做起的,知道老请假领导脸色不好看,老让同事顶,久了,脸色也不好看。我当时的上司本身就是工作狂,员工孩子生病请假,他不但不高兴,而且还会举例说上次他儿子住院,他一个月都没顾得上管,他母亲生病,他也没赶回老家去探望。那意思是“这点小事,你也好意思请假”。这种人,没法跟他讲道理,只有忍,同时好好安排。白天,我请父母照顾孩子,打电话回家督促吃药量体温,一下班,我就冲回去抱她到医院输液,反正都是输,而且儿童医院晚上还不打挤。事情想通了,也没觉得自己委屈了。后来女儿在我的强制锻炼下,将瘦弱的身体长结实了,我还有点“感谢”那个领导。

一起来看看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

与过去父权盛行的时代不同,当下父亲们面临的主要焦虑,恐怕是如何在做一个

“成功的男人”和一个“好的父亲”之间寻找平衡――从一个评判者,变成了一个被评判者。趁着父亲节过去不久,不如让我们以男人们的思维方式提出实际问题并寻找答案:

今天,该怎样做父亲?

1919年怎样做父亲?

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了鲁迅的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写到,觉醒的人们,应先解放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要促成子女的发展,父亲们需要做的事,“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强调“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最重要的心态,便是“解放”二字,认识到“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子女是从“我”分离出来的,所以应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因为“非我”――子女是人类中独立的一分子,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鲁迅特别反对流行的“报恩”观点,而认为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主要的不是“恩”,而是“爱”――挚爱幼子是一切动物的天性,绝无利益之心,而“恩”或“报恩”却总离不了利益交换的考量。

这些观念,在当年可谓相当“先锋”,放在今天看来,思想锋利依旧,并且其中观点已为大部分人所承认、所接受。只是尚不能完全做到,或与传统习惯、现实环境等种种因素有关,因此重读这篇文章,作为一种自我提醒,倒也很有必要。

2010年怎样做父亲?

然而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已不是鲁迅提出来的那些。与过去父权盛行的时代不同,而今社会的问题趋势,是“父亲缺席”――家庭教育常以母亲为主体,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弱;而父亲们面临的主要焦虑,则是如何在做一个“成功的男人”和做一个“好的父亲”之间寻找平衡。

父亲的5大功能

父亲这个身份的认同,一般来说包含5个成分:供养、护佑、规训、传道和胜利。作为一个父亲,要做到:

1.能赚到足够的钱,同时又能有时间陪伴太太和孩子(供养);

2.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护佑);

3.能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规训);

4.能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传道);

5.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至少也要比母亲强(胜利)。

在人类历史上,这5大功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发生增加或者削减。比如,最近美国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一本手册:《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明确定义了有效的父亲功能的7个方面:

1.和孩子的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

2.花时间陪伴孩子;

3.养育孩子;

4.恰当地规训孩子;

5.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6.保护和供养孩子;

7.成为一个孩子的模范。

在这7点中,很明显,突出了“供养”、“护佑”、“规训”功能,弱化了“传道”功能,而“胜利”功能则基本上被删除了。

胜利功能:“缺席”的父亲

“胜利”功能之所以被删除,是因为它的存在构成了“父亲”这一角色身份的内在冲突: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男人想要成为一个胜

利者,那么他很可能就不太有时间、有精力来完成“父亲”这个身份所要求的其他功能。与古时不同,在现代社会,随着儿童心理学、家庭关系学等的发展,父亲在家庭关系内部的功能被日益强调,那些只顾忙 在外打拼,一心谋求“胜利”的父亲,被指责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缺席”。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总是期望“我的爸爸比你爸爸厉害”,这是男人自豪感的一个根基。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缺席”的父亲集中于富有阶层和贫民阶层,而富有阶层之所以父亲“缺席”,就是因为男人们出去打拼,努力成为一个“胜利者”了。这看起来很不符合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规律,但是却符合终身发展的规律。

事实上,不仅孩子期望父亲是一个“胜利者”,孩子的母亲以及这个男人周围的其他人,也对他抱有同样的期望。因此,当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时,男人会优先选择成为“胜利者”,而在父亲的其他功能上“缺席”。

此外,这种选择也有其非常理性的一面:供养、护佑、规训乃至传道功能,可以(部分地)转让给孩子的母亲或其他人来完成,而胜利功能却只有亲力亲为。

传道功能:父亲的“缺席”

如今,许多父亲囿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缺席”于家庭,想要为孩子提供较好的教养环境,或许不要放弃“传道”功能才是解决途径。

男人履行父亲职责最简便的途径也许就是“给钱”,但这一行为无法实现父亲的“规训”和“传道”功能。“传道”功能不仅仅体现在父亲对孩子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父亲自己在怎样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亲向孩子传递有效的价值观,甚至比“既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又在家庭中履行父亲职责”更加困难,因为这已不仅是现实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深层的精神层面;同时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问题,还涉及整个社会的状态。父亲们应该彻底地认清这一观点:单单给孩子们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传递有效的价值观,即使这有点困难,但只要努力的精神和状态让孩子看见,哪怕父亲在现实层面上“缺席”,至少也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在场”。

一起来看看我们家的“仙人掌教育”

由于我并不常住上海,而女儿能把自己养活下来都了不起了,所以我根本就不敢去指望她能照养好其它的“活物”,因此这棵仙人掌当我不在上海家时就是棵“孤儿树”。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这棵“孤儿树”却活得兴高采烈,每年五月份到九月份这阳光最炽热的季节,一朵又一朵的黄花绽放不停。

我瞧着希奇道:

“哇,真是了不起呀,这棵仙人掌居然能活得这么好。”

女儿则以见怪不怪的口吻回应到:

“因为它是『仙人掌』啊。”

由这棵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引发我和女儿对植物生命韧性的讨论,我说:

“当初仙人掌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好养』,应该是为了适应自然界中优胜劣败的生存法则而被『逼』出来的改变。”

女儿在点头称是后加了一句:

“对,就像我一样。”

我听了笑起来,这笑容中有对女儿的嘉许也有着为母的疼惜,因为女儿在十八岁独自一人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读书,六年来所承担在生活、学业与情感、身体上的困顿与失落肯定不少,但她却从无一次打电话回家求救哭诉,都是咬着牙挺过来。曾问她:

“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跟爸爸妈妈哭呢?”

“哭给你们听有啥用,你们隔得那么远也没法立刻飞过来帮忙,哭完了还不是得靠自己去面对。”

“那为什么连回到家见了我们面也不说辛苦的?”

她淡淡的说:

“都过去了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相较于女儿的独立坚强,一直在台湾岛内读书的儿子个性就显得太“面”了些,直到最近因因出国进修,在人生地不熟熟的异乡,被“逼”得必须返是自己做决定和面对,才总算长出了点“仙人掌”精神。

曾观赏过一部胡杨树生长的纪录像片,其中有位培林专家讲述到种植胡杨树的诀窍-

少浇水、施肥与培土。

因为若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根扎得浅自然经不起风雨;所以只要把它们栽活后就不再去理睬它,由于地表没有水和肥料供它们吮吸,自会“逼”得它们不得不拚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土层,一直扎进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何愁这些树不枝叶繁茂,何愁这些树会轻易就被暴风刮倒呢?

仔细想想,这栽树的原理其实不就跟养孩子一样,若对孩子太过周到照顾了往往就培养出了他们的惰性,生命的温室只会诞生出生命的灾难.

若要想要孩子的生命之树能根深叶茂顶天立地,就不能给它太足的水分和肥料,必须强狠下心去逼迫它奋力向下自己扎根。

在温室里我们是永远见不着参天大树的

本文Hash:e4fdc850495907ae633ad22775f9ccc774da0799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