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饮食“平衡智慧”

网友:两年前的正月初二,我小心翼翼地抱着刚出生几天的女儿,走出医院,把这个小小的生命带回了家。整整两年过去了,她已经从一个只知道吃奶、甜睡和大哭的小宝宝,渐渐变成一个能吃各种好吃的东西,会说各种好玩的话,会做出各种让你想不到的事的大小孩。而我自己,也从当初那个手忙脚乱、心里没底的新妈妈,渐渐摸索出一些养育孩子的小方法。

回顾两年来自己的变化,我忍不住想感谢我的女儿,是她带我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是她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育儿知识,更是她让我惊喜地看到人的成长其实是一个多么自然而又奇妙的旅程。

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

曾有一位资深儿科医生对我感慨,比起每顿饭能往孩子嘴里塞进多少食物而言,为孩子保留一份最宝贵的食欲,其实更为重要。当我困惑地问他,究竟每顿饭该给孩子吃多少米饭、多少蔬菜、多少肉最合适时,他很轻松地笑笑说:“其实孩子自己最知道他们的身体需要什么,妈妈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种的食物选择,剩下的就让孩子自己作主好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平衡智慧”。就像一位擅长治疗脾胃病的中医曾说:“很多孩子其实都比大人更聪明。如果孩子感觉吃饱了,你想再让他多吃一口都很难。但许多成人却逐渐失去了这种智慧,在美食或应酬前常吃下超过自己需要的食物。”

孩子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饮食“平衡智慧”

我最常听到的医生忠告:“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平日里我总会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儿科医生,也会不时地向他们询问一些自己或身边妈妈在育儿方面遇到的困惑。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他们最经常给我的忠告竟是非常一致的一句话:“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这虽然是一句流传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话,但对今天多数只能生一个孩子的父母而言,要真正做到还是有些不易的。

在一些儿科诊室里,经常能看到因为过度肥胖而提前发育的自卑孩子,或是因饮食无度而搞坏脾胃,没有食欲的孩子。还有在每年的冬天医院的急诊科那些发着高烧的孩子里面,大多数不是因为着凉,而是因为衣服穿得太多,捂出一身汗而致。在这些无辜的孩子身旁,往往都有一群疲惫不堪的家长,然而他们却不一定知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半都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

因为医生们的忠告和小患者们带来的警示,在女儿出生后,我便常常提醒“母爱爆棚”的自己,不仅要做一个爱孩子的妈妈,还要学习做一个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的妈妈。

我最欣赏的“喂饭观”:为孩子保留最宝贵的食欲

小朋友的生活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吃喝拉撒睡和玩。不过,照顾小朋友,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朋友,可绝对是件需要体力和智慧的活。在和身边的妈妈聊天时,我发现最经常听到的抱怨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或喝奶,比如,“喂他吃饭就像打仗一样”、“只肯喝粥、不肯吃米饭”、“稍微粗一点的菜就吐出来”、“不肯喝奶,只能一勺一勺喂”。不过,和妈妈们描述的孩子的这些“罪状”相比,更让我感到揪心的常常是妈妈们的焦虑和担忧。

不止一位妈妈曾向我表示,自己几乎要为孩子的吃饭问题“抓狂”,“我总是希望他多吃一点,但他就是不乖,老跟我作对”,“孩子一不肯吃饭,我就会很生气,忍不住要骂他”。妈妈们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也许,我们也需要想一想,孩子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 总结:其实每个孩子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平衡智慧”。就像一位擅长治疗脾胃病的中医曾说:“很多孩子其实都比大人更聪明。如果孩子感觉吃饱了,你想再让他多吃一口都很难。但许多成人却逐渐失去了这种智慧,在美食或应酬前常吃下超过自己需要的食物。”妈妈们要学习做一个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的妈妈。

孩子有一种“笨”是学来的

怎样吸走小孩自信心的是以下三种教育方式。

1.过高的学习目标。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智商发展情况,一味分派学习任务,又不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学,每次尝试都失败,很少能体验到“赢”的感觉。这样,不用家长说,他都会觉得自己很笨。

2.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其实这些知识并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孩子虽然能鹦鹉学舌地死记硬背一些,却不理解,所以并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反而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

3.过多的负面暗示。心理学研究发现,外界言语和行为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一些父母的口头禅就是说孩子“真笨”,有时是火冒三丈地批评、责骂;有时是发扬谦虚的优良传统,比如说“我儿子就是没脑子”;还有时不是批评,而是昵称,比如说“小笨蛋,不能这样做”。但无论本意如何,孩子接受到的都是“自己很笨”的信息,久而久之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开始自我怀疑,潜意识会拒绝新的知识进入记忆库,从而真的“变笨”。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就算学习成绩差,也不该被贴上“笨孩子”的标签。家长要认识孩子的弱点,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带着欣赏和鼓励的眼光,孩子会变自信。

首先,要让孩子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人在成功时,大脑会释放快乐激素“内啡肽”,驱使孩子重复这一体验。从这个角度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所以,做游戏、做手工、做家务时,不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度引导。比如,当孩子参加手工比赛,但捏出来的老虎像兔子,家长切不可嘲笑甚至羞辱,而要指导孩子重新认识两者的区别,并协助做好。

其次,鼓励孩子探索。每一次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但不要给孩子设定太高的目标,而要“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就可以摘到苹果”。

再次,保护孩子的兴趣。前苏联一位教育家给孩子上课,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往下扔,一边提问,谁接到球就回答。有人表示不解,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但教育家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孩子就可能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最后,允许孩子失败。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孩子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是靠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父母对孩子的失败经历要给予足够的包容,不要用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也不要劈头盖脸地责骂,而要让他明白,失败人人都会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孩子有一种“笨”是学来的

怎样吸走小孩自信心的是以下三种教育方式。

1.过高的学习目标。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智商发展情况,一味分派学习任务,又不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学,每次尝试都失败,很少能体验到“赢”的感觉。这样,不用家长说,他都会觉得自己很笨。

2.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其实这些知识并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孩子虽然能鹦鹉学舌地死记硬背一些,却不理解,所以并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反而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

3.过多的负面暗示。心理学研究发现,外界言语和行为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一些父母的口头禅就是说孩子“真笨”,有时是火冒三丈地批评、责骂;有时是发扬谦虚的优良传统,比如说“我儿子就是没脑子”;还有时不是批评,而是昵称,比如说“小笨蛋,不能这样做”。但无论本意如何,孩子接受到的都是“自己很笨”的信息,久而久之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开始自我怀疑,潜意识会拒绝新的知识进入记忆库,从而真的“变笨”。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就算学习成绩差,也不该被贴上“笨孩子”的标签。家长要认识孩子的弱点,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带着欣赏和鼓励的眼光,孩子会变自信。

首先,要让孩子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人在成功时,大脑会释放快乐激素“内啡肽”,驱使孩子重复这一体验。从这个角度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所以,做游戏、做手工、做家务时,不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度引导。比如,当孩子参加手工比赛,但捏出来的老虎像兔子,家长切不可嘲笑甚至羞辱,而要指导孩子重新认识两者的区别,并协助做好。

其次,鼓励孩子探索。每一次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但不要给孩子设定太高的目标,而要“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就可以摘到苹果”。

再次,保护孩子的兴趣。前苏联一位教育家给孩子上课,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往下扔,一边提问,谁接到球就回答。有人表示不解,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但教育家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孩子就可能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最后,允许孩子失败。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孩子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是靠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父母对孩子的失败经历要给予足够的包容,不要用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也不要劈头盖脸地责骂,而要让他明白,失败人人都会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本文Hash:25b1467cbcb728f91cad90392a4ed55fe204d537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