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运动发育水平测试法

小儿的运动发育包括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有些小儿因患某些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出生后造成身体运动发育落后。如果家长对小儿的发育过程缺乏了解就不能及早发现,可能延误疾病的治疗,而3岁以后的治疗效果很差。

怎样及早发现小儿运动发育异常呢?

小儿的运动发育顺序和规律

1.从上部到下部动作:最早发育的动作是俯卧抬头,此后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的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发展起来的。

2.从大肌肉到小肌肉运动:最早发育的是头部、躯体、双臂、腰部等大肌肉运动,此后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运动发育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3.从中央到边缘部位的运动:最早发育的是头部、躯干的运动,此后是双臂、腿部有规律的运动,最后是手的精细运动。

测试大运动发育水平

抬头:

*1个月时下颌可以短暂地离开床面。

*2个月俯卧时头部能保持在中线上不再转向一侧,下颌可以离开床面45度角。

*3个月后在直立状态时能竖直头部,自由地扭转头部四处张望。

翻身:

*4-5个月时开始翻身。

*6个月俯卧时前臂可以伸直,手撑起,胸及上腹部离开床面,开始自己从俯卧位翻成仰卧位。

*7个月后能自己从仰卧位翻成俯卧位。

坐立:

*刚出生扶其肩部呈坐位时头部完全往后仰。

*3个月扶成坐位时头部仅表现为轻微往后仰。

*4个月拉手成坐位时头部不再向后仰。

*6个月拉手成坐位时头部主动离开床面抬起,已经可以坐在童车或带围栏的椅子里。

*7个月时可以独坐在床上,但有时两手向前支撑。

*8个月时不再用手支撑即可以独坐。

*9个月时能平稳坐在床上10分钟并保持平衡,身体不倒。

*10个月开始能坐得很稳,并能从坐位换成俯卧位或由俯卧位换成坐位。

*11个月独坐时能左右转动身体去取东西,身体不倒。

爬行:

*5-6个月俯卧时四肢乱动,大人用手顶住脚掌心,随着蹬腿动作可以前进。

*7-8个月后可以爬行自如。

站立:

*5-6个月时扶站下肢可以支撑身体。

*7个月时扶站能高兴地跳动。

*9个月时能自己扶着东西站立。

*10-12个月时能自己独立站一会儿。

行走:

*10-11个月时能够自己扶着东西行走。

*12个月时牵着小儿一只手即能行走,随后很快就能自己行走。

*15-18个月后小儿走路较稳,随后活动量明显增大。

*21个月时小儿已经能用脚尖走路。

跑步:

*18个月时小儿行走加快,开始会跑但还不熟练。

*24个月时能连续跑5-6米左右。

*30个月时跑得较稳,动作较协调,并在起跑时手的姿势正确,但不能保持到最后。

*36个月时跑步姿势基本正确,30秒可跑35-40米左右。

跳跃:

*24个月开始学会跳,双脚能够跳离地面,进而双脚能连续跳,最多可以连续跳10次。

*30个月时能够双脚连续向前跳3-4米远,原地跳10-20次,还可从楼梯的最后一个台阶跳下来。

上下楼梯:

*18个月开始在别人的帮助下能上下楼梯。

*24个月时能够独立上下楼梯。

*36个月上楼梯时一步一个台阶,下楼时两步一个台阶。

测试精细运动

抓握动作:

*刚出生时有握持反射,即大人用手指或拨浪鼓触碰小儿手掌即出现握拳动作,1个月内攥得很紧(拇指放在其他手指的外面)。

*2个月时用拨浪鼓柄碰手掌,能握住拨浪鼓2-3秒钟不松手。

*3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将拨浪鼓柄放在小儿手掌中,能握住数秒钟。

抓住动作:

*3个月仰卧时能用手指抓自己的 体、头发和衣服。

*4个月手与拨浪鼓接触时,手会主动张开来抓,并握住、摇动及注视拨浪鼓。

*5个月时能抓住近处的玩具。

*6个月时能两只手同时各抓住一个小玩具。

*7个月时能伸手抓住远一些的玩具。

耙弄动作:

*6个月时起能够伸手去触摸小玩具并抓住拿起来,而不仅仅是接触。

*7个月时所有的手指都可弯曲地做耙弄、搔抓的动作,并能成功地抓住小玩具。

倒手动作:

*7个月时先给一个小玩具,待拿住后再给另一个玩具,会把第一个玩具换到另一只手里,再去接第二个玩具。

*8个月后倒手的动作更加熟练。

对捏动作:

*8个月起逐渐形成拇指和其他手指,特别是拇指和食指的对捏。如果将一粒小丸放在桌面上,能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捏起小丸。

*9个月时将小丸放在桌面上,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丸。

*10个月时能用拇指和食指的指端捏起小丸,动作比较熟练、迅速。

*12个月时给一粒小丸,会捏起并往瓶子里投放,但不一定准确。

翻书动作:

*15个月开始在大人鼓励下出现翻书动作。

*24个月时能用手捻书页,每次一页,可以连续翻3次以上。

折纸动作:

*24个月时会将一张纸折成两折或三折,但不成规则。

*30个月时能将纸叠成方块,边角基本整齐。

*36个月时能折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边角整齐。

运动发育异常的5个信号

1.身体发软

正常的小儿刚出生时,在仰卧时四肢屈曲,而先天性肌肉病、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等患儿,出生后却表现为四肢松软,好似“平摊”在床上。而且,不仅肢体活动少,活动幅度也小,学会抬头的时间明显过晚。

2.踢蹬动作明显少

正常的小儿在出生后常常做踢蹬动作,并两侧交替进行。脑瘫患儿在3-4个月时踢蹬动作明显少于正常的小儿,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患儿的上肢常常向后伸,也不会向前伸取物,会坐、会走的时间明显落后于同龄小儿。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症患儿虽然会坐的时间不延迟,但会走的时间却相当晚。

3.行走时步态异常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虽然不会使小儿学会走路的时间延缓,但患儿在行走时表现出异常的步态,好似鸭子走路。

4.两侧运动不对称

身体两侧运动明显不对称,常常提示运动功能异常。正常的小儿在6个月时,当用一块深色手帕蒙住他的脸,会用手抓掉手帕。当压住一侧上肢时,也会用另一只手去抓。分别按住小儿的两侧上肢,如果一侧总是不能将手帕抓掉,提示这一侧上肢有瘫痪的可能。分别挠小儿的两侧脚心,如果一侧总是活动度小或不活动,提示该侧下肢有瘫痪的可能。

5.不会准确抓握眼前的玩具

一般4-5个月的小儿已经会抓玩具,7个月时还会将玩具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如果一直不会准确抓握眼前的玩具,提示有运动障碍,但也可能与智力发育落后及视觉障碍有关。

小提示:

1.有些小儿运动发育落后不一定是异常情况。如果从一出生就把肢体包裹得很紧,就会限制活动,造成发育落后。另外,对小儿缺乏训练也会影响运动发育。

2.虽然小儿的运动发育遵循着一定规律,但还是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比如,小儿学会独走的时间不仅与运动发育有关,还与心理及气质特点也有一定关系。有些小儿胆小或特别小心,学会走路的时间相对会晚一些。

3.虽然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是一样的,但发育速度却不尽相同,在每个运动项目上的发育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文/刘敏娜儿科主任医师)

小儿运动发育水平如何测试

小儿的运动发育包括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有些小儿因患某些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出生后造成身体运动发育落后。如果家长对小儿的发育过程缺乏了解就不能及早发现,可能延误疾病的治疗,而3岁以后的治疗效果很差。

怎样及早发现小儿运动发育异常呢?

小儿的运动发育顺序和规律

1.从上部到下部动作:最早发育的动作是俯卧抬头,此后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的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发展起来的。

2.从大肌肉到小肌肉运动:最早发育的是头部、躯体、双臂、腰部等大肌肉运动,此后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运动发育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3.从中央到边缘部位的运动:最早发育的是头部、躯干的运动,此后是双臂、腿部有规律的运动,最后是手的精细运动。

测试大运动发育水平

抬头:

*1个月时下颌可以短暂地离开床面。

*2个月俯卧时头部能保持在中线上不再转向一侧,下颌可以离开床面45度角。

*3个月后在直立状态时能竖直头部,自由地扭转头部四处张望。

翻身:

*4-5个月时开始翻身。

*6个月俯卧时前臂可以伸直,手撑起,胸及上腹部离开床面,开始自己从俯卧位翻成仰卧位。

*7个月后能自己从仰卧位翻成俯卧位。

坐立:

*刚出生扶其肩部呈坐位时头部完全往后仰。

*3个月扶成坐位时头部仅表现为轻微往后仰。

*4个月拉手成坐位时头部不再向后仰。

*6个月拉手成坐位时头部主动离开床面抬起,已经可以坐在童车或带围栏的椅子里。

*7个月时可以独坐在床上,但有时两手向前支撑。

*8个月时不再用手支撑即可以独坐。

*9个月时能平稳坐在床上10分钟并保持平衡,身体不倒。

*10个月开始能坐得很稳,并能从坐位换成俯卧位或由俯卧位换成坐位。

*11个月独坐时能左右转动身体去取东西,身体不倒。

爬行:

*5-6个月俯卧时四肢乱动,大人用手顶住脚掌心,随着蹬腿动作可以前进。

*7-8个月后可以爬行自如。

站立:

*5-6个月时扶站下肢可以支撑身体。

*7个月时扶站能高兴地跳动。

*9个月时能自己扶着东西站立。

*10-12个月时能自己独立站一会儿。

行走:

*10-11个月时能够自己扶着东西行走。

*12个月时牵着小儿一只手即能行走,随后很快就能自己行走。

*15-18个月后小儿走路较稳,随后活动量明显增大。

*21个月时小儿已经能用脚尖走路。

跑步:

*18个月时小儿行走加快,开始会跑但还不熟练。

*24个月时能连续跑5-6米左右。

*30个月时跑得较稳,动作较协调,并在起跑时手的姿势正确,但不能保持到最后。

*36个月时跑步姿势基本正确,30秒可跑35-40米左右。

跳跃:

*24个月开始学会跳,双脚能够跳离地面,进而双脚能连续跳,最多可以连续跳10次。

*30个月时能够双脚连续向前跳3-4米远,原地跳10-20次,还可从楼梯的最后一个台阶跳下来。

上下楼梯:

*18个月开始在别人的帮助下能上下楼梯。

*24个月时能够独立上下楼梯。

*36个月上楼梯时一步一个台阶,下楼时两步一个台阶。

测试精细运动

抓握动作:

*刚出生时有握持反射,即大人用手指或拨浪鼓触碰小儿手掌即出现握拳动作,1个月内攥得很紧(拇指放在其他手指的外面)。

*2个月时用拨浪鼓柄碰手掌,能握住拨浪鼓2-3秒钟不松手。

*3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将拨浪鼓柄放在小儿手掌中,能握住数秒钟。

抓住动作:

*3个月仰卧时能用手指抓自己 身体、头发和衣服。

*4个月手与拨浪鼓接触时,手会主动张开来抓,并握住、摇动及注视拨浪鼓。

*5个月时能抓住近处的玩具。

*6个月时能两只手同时各抓住一个小玩具。

*7个月时能伸手抓住远一些的玩具。

耙弄动作:

*6个月时起能够伸手去触摸小玩具并抓住拿起来,而不仅仅是接触。

*7个月时所有的手指都可弯曲地做耙弄、搔抓的动作,并能成功地抓住小玩具。

倒手动作:

*7个月时先给一个小玩具,待拿住后再给另一个玩具,会把第一个玩具换到另一只手里,再去接第二个玩具。

*8个月后倒手的动作更加熟练。

对捏动作:

*8个月起逐渐形成拇指和其他手指,特别是拇指和食指的对捏。如果将一粒小丸放在桌面上,能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捏起小丸。

*9个月时将小丸放在桌面上,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丸。

*10个月时能用拇指和食指的指端捏起小丸,动作比较熟练、迅速。

*12个月时给一粒小丸,会捏起并往瓶子里投放,但不一定准确。

翻书动作:

*15个月开始在大人鼓励下出现翻书动作。

*24个月时能用手捻书页,每次一页,可以连续翻3次以上。

折纸动作:

*24个月时会将一张纸折成两折或三折,但不成规则。

*30个月时能将纸叠成方块,边角基本整齐。

*36个月时能折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边角整齐。

运动发育异常的5个信号

1.身体发软

正常的小儿刚出生时,在仰卧时四肢屈曲,而先天性肌肉病、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等患儿,出生后却表现为四肢松软,好似“平摊”在床上。而且,不仅肢体活动少,活动幅度也小,学会抬头的时间明显过晚。

2.踢蹬动作明显少

正常的小儿在出生后常常做踢蹬动作,并两侧交替进行。脑瘫患儿在3-4个月时踢蹬动作明显少于正常的小儿,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患儿的上肢常常向后伸,也不会向前伸取物,会坐、会走的时间明显落后于同龄小儿。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症患儿虽然会坐的时间不延迟,但会走的时间却相当晚。

3.行走时步态异常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虽然不会使小儿学会走路的时间延缓,但患儿在行走时表现出异常的步态,好似鸭子走路。

4.两侧运动不对称

身体两侧运动明显不对称,常常提示运动功能异常。正常的小儿在6个月时,当用一块深色手帕蒙住他的脸,会用手抓掉手帕。当压住一侧上肢时,也会用另一只手去抓。分别按住小儿的两侧上肢,如果一侧总是不能将手帕抓掉,提示这一侧上肢有瘫痪的可能。分别挠小儿的两侧脚心,如果一侧总是活动度小或不活动,提示该侧下肢有瘫痪的可能。

5.不会准确抓握眼前的玩具

一般4-5个月的小儿已经会抓玩具,7个月时还会将玩具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如果一直不会准确抓握眼前的玩具,提示有运动障碍,但也可能与智力发育落后及视觉障碍有关。

小提示:

1.有些小儿运动发育落后不一定是异常情况。如果从一出生就把肢体包裹得很紧,就会限制活动,造成发育落后。另外,对小儿缺乏训练也会影响运动发育。

2.虽然小儿的运动发育遵循着一定规律,但还是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比如,小儿学会独走的时间不仅与运动发育有关,还与心理及气质特点也有一定关系。有些小儿胆小或特别小心,学会走路的时间相对会晚一些。

3.虽然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是一样的,但发育速度却不尽相同,在每个运动项目上的发育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小儿听力发育测试法

一个人出生后,只有听得见才能学会说话,由此可知听力对小儿的语言发育是多么重要。

但由于小儿还不会说话,听力有障碍时不容易早期发现。因此,家长最好了解一些听力的测试方法,以便及早发现听力异常,及时采取必要的对策。

小儿听力发育VS语言发育的关系

小儿的语言发育与听力发育密不可分,听力是否正常,语言发育测试就是一块“晴雨表”。一个人必须先有了听力,再经过语言学习才会说话。一个正常的小儿(发音正常,决不是声哑),如果出生后被放在一个不与任何人接触的环境里,没人教说话,就永远也不会说话。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小儿,即使生活在有人和他说话的环境里,但因听不见也学不会说话,这就是所谓的“十聋九哑”的道理。

0-3岁小儿听力发育过程

0-30天

*在觉醒状态下听到声音后转动眼和头去找声源。

*听到突然的响声后两臂屈曲抱在胸前,四肢抖动并做出眨眼动作。

*听到友善或熟悉的声音会停止哭泣,喜欢听高音调和母亲的声音。

2-3个月

*大人用语言引逗时能够听到,并做应答式的回答,如“哦”“啊”“唉”等。

*听到柔和、悦耳的音乐时面露笑容,并很安静地听。听到刺耳的音乐时全身乱动,烦燥不安。

*已经能够倾听周围的声音,如说话声、乐器声、并在听到后将头转向一侧。

4-5个月

*在小儿的一侧耳后大约15厘米的地方用摇铃,能转过头向发声的方向去寻找声源。这是测试听力非常重要的表现,可以早期判断小儿的听力是否正常。

*能够分辨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听到母亲的声音特别高兴,眼睛会朝着发出声音的方向看。

*对愤怒的声音感到害怕,但对发声的玩具很有兴趣。

6-7个月

*已经能够感知习惯的语声,如知道自己的名字。

*能够模仿声音。

*当大人叫小儿名字时,听见后会转向呼叫人并友好地微笑,表示应答。

8-9个月

*能够理解简单的语言。

*可逐渐据声音来调节、控制行动,逐步学会倾听声音,而不是立即寻找声音的来源。

*逐渐能够听懂几个字,包括家里成员的称呼。

10-12个月

*能够随着音乐摆手,并能寻找视野以外的声音。

*能对简单的语言做出反应,如爸爸、妈咪、自己的乳名等。

*听到大人的指令后能够指出自己的五官,如眼睛、耳朵、嘴等。

*能够和大人一样去判断声音的来源,并开始增强对词语的感觉能力。

1岁半

*会说出自己的需要,如拿、走、外、吃、尿、猫、狗等。

*能寻找隔壁房间的声音。

*在大人的指导下,已经学会叫爸爸、妈咪、爷爷、奶奶等人的称呼。

2岁

*大人让做什么能够照办,还能重复说过的字眼,还能说短句。

*已经学会一些简单句,如会说3-5个字的短句,如“妈妈抱抱”、“我喝水”、“上街看车”等。

3岁

*此阶段语言发育飞速,词汇丰富起来,能够学会一些复合句。

*可以说8-10个字的句子,如“妈妈带我去托儿所”。

*能够唱儿歌,叙述简单的事情。

贴心提示:

1.听力障碍造成的语言发育慢要注意与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鉴别。语言发育迟缓的小儿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但能理解大人的话。

2.要注意了解小儿出生后正常学习说话的时间:

*1-3月可简单发音。

*4-8月可发出连续的音节。

*9-12个月是学语的萌芽阶段,常咿咿呀呀不停地学话。

*1.5-2岁可以说简单句。

*3岁时会说复合句,会背歌谣,讲小故事。

4种常用的听力检测方法

1.摇铃铛

小儿清醒时,大人在其耳后10-15厘米的上方摇动铜铃,但不能让其看见铜铃 观察小儿听到铃声后,是否立即停止活动或眨眼睛。如果出现以上反应表明听力存在,如果对铃声没有任何反应表明听力异常。

2.拍巴掌

大人在距离小儿1米左右的地方猛烈拍巴掌,观察小儿听到后是否立即停止活动或眨眼睛,并同时出现惊跳动作。如果出现以上反应,表明听力存在。

3.呼唤名字

小儿5-6个月时在其背后轻轻呼唤他的名字时,或用竹板、锣等敲出声音,观察小儿是否很快把头转向声源。如果小儿不转头寻找声音,没有什么反应,大概是听力有问题。

4.耳声发射

这是一种适合新生儿的大面积的筛查,可以在新生儿睡觉时测查。这种筛查方法操作时间短,头上无需插任何电极,对于新生儿的脑组织无任何损伤。如果能通过,可以暂时判断为听力正常。

小儿听力障碍的早期表现

*3个月以下时,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丝毫没有反应。

*3-6个月时,对出现的声音不会寻找声源。

*9-12个月时,不会跟随大人的指示去做。

*12-15个月时,不会叫“爸爸”、“妈妈”。

*15-18个月时,对于爸爸妈妈讲的话无法理解,叫不出“爸爸、妈妈”。

*18-24个月时,不能说出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儿歌。

*24个月后,语言障碍及反应迟钝明显,如听不见小鸟叫,对电话铃声、门铃声无反应等。

贴心提示:

1.当小儿2岁时还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能理解大人的话,很可能存在着听力问题。

2.有听力障碍的小儿如能被及早确认,便可早日得到治疗和训练,并在治疗上也比较简单。可使一些小儿的听力完全恢复,即或利用残余听力学习语言,也不至于日后不会说话。

促进小儿听力发育的方法

1.多让小儿听生活中的丰富声音

丰富的声音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流水声、扫地声、说话声、汽车声、飞机声、风声、雨声等,这些自然环境的声音对促进小儿的听力发育十分有益。因此,要让宝贝多听到这些声音。

贴心提示:

如果太过嘈杂的噪音,如工地施工的声音、机器的噪声等,对小儿的听力会造成一定的损害,生活中要注意避开。

2.平时多对小儿进行听力训练

*抱孩子时最好采用左手抱的姿势,让小儿尽量靠近妈妈的心脏,以便清晰地听到妈妈的心跳声。

*对于新生儿可以在小床上系上不同音质或音调的发声玩具,刺激听力细胞,促进听力发育。

*平时多和小儿轻声说话,哼唱或播放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经典音乐。

*在家里的阳台上挂一只风铃,让风吹动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

*给小儿听各种物体落地的声音,如球、椅子、书本、铅笔、罐头、木盒、纸盒等。

*给小儿听各种玩具发出的声音,如拨浪鼓、八音盒、橡胶玩具等。

*让小儿听铃铛、喇叭声,以区分它们的不同。

*分辨爸爸、妈妈及家里其他人的脚步声和说话声。

*分辨家里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分辨男人和女人的声音。

*听某些动物的叫声,让小儿分辨是什么动物。

*让小儿重复简单的叠句或儿歌。

*在瓶子里灌上一些水,轻轻敲击瓶子,让小儿听瓶子发出的不同声音。

贴心提示:

选择的玩具不要音量过大,摆放时也要注意距离。强烈的声音刺激容易震坏小儿的鼓膜,过长时间的噪音也会引起小儿听力疲劳,反而使小儿对于语音差别的感受性降低。(文/夏容儿科主任医师)

本文Hash:445cb40a12714a97b4c74026096cabd8e64c19ae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