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妈要怎样才能踏准要哺乳时间呢

shi_ping:天天上班,怎么样才能合理安排母乳时间啊,目前我是中午12点,下午三点各回家一次,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第一次喂养时间

正常分娩的产妇喂奶时间可在产后一小时开始,一次喂奶时间短的,间隔时间短些,反之则长些,不必强调固定的喂奶时间。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出生后20~30分钟,新生儿的吸吮能力最强,如果未能得到吸吮刺激,将会影响以后的吸吮能力。一般情况下,婴儿(婴儿食品)出生半小时即可进行哺乳,每次可持续半小时。

有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半小时内,其觅食反射最强烈,以后逐渐减弱,24小时后又开始恢复。分娩后早让母婴接触,及早开奶,有利于母亲乳汁分泌,婴儿也可通过吸吮和吞咽促进肠蠕动及胎便的排泄。

妈妈都应熟知的育儿时间表

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长,每个新生儿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饮食规律,有些新生儿很自然的会延长夜间吃奶间隔。家长应认真观察新生儿,如果新生儿对刺激反应差,不哭不闹,精神萎靡,面色发暗或仓白、四肢发凉,呼吸急促或忽快忽慢不规律,这说明新生儿很可能患有某些疾病,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婴儿呼吸规律、平稳,精神好,面色红润,则母亲可不必担心。这种婴儿属于安静型,其特点是睡眠多,不爱哭闹,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小,有时没有主动吃奶的要求。从生理角度看,新生儿的胃每3小时左右会排空一次。从理论上讲,母乳喂养是按需哺乳,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但是,如果超过3小时,婴儿还在睡觉,应该唤醒婴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给婴儿换尿布、触摸新生儿的四肢,手心和脚心、轻揉其耳垂,将婴儿唤醒。

如果上述方法无效,可采用另一种方法,母亲用一只手拖住婴儿的头和颈部,另一只手拖住婴儿的腰部和臀部,将婴儿水平抱起,放在胸前,轻轻的晃动数次,婴儿便会睁开双眼,婴儿清醒后,母亲即可给婴儿哺乳。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婴儿,也应每隔3-4小时喂奶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喂奶间隔时间太长,会发生血糖下降,造成营养不良,所以母亲首先要了解婴儿到底需要吃多少奶。由母亲自己掌握喂养的次数和量,是最科学的喂养方法。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最为了解,她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观察来给孩子喂奶。不过,在孩子刚出生不久,妈妈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孩子哭啼不一定是饥饿:要看看是不是尿布湿了?有没有身体的不舒服,比如说皮肤上面长了东西、肚子疼痛或鼻子不通气等等?

2、婴儿吃奶次数过多时应注意:是不是婴儿吸吮的姿势不对,吃不到足够的乳汁?每次吃奶的时间过短,孩子没有吃饱?

3、婴儿老是睡觉时要注意: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如果孩子不睁眼仍可吸奶,就要坚持给孩子喂奶,这种闭着眼睛仍吃奶的情况见于一些性格比较安静的孩子,不是病状。

总之,要给孩子多吸吮,并且多多观察,妈妈很快就会学会按需喂养婴儿了。一般说来,母亲和孩子经过2-3周的学习,就会相当默契、并逐渐地形成规律。

新生儿哺乳时间安排

如:上午6、9、12点,下午3、6、9点,夜间12点和后半夜3点各喂一次。1~2个月后,可把后半夜3点这次奶停掉,变为每天喂7次,这样有利于母婴夜间休息。3~5个月后,可改为3~4小时喂一次。半岁后可改为4~5小时喂一次,并养成夜间不喂奶的习惯。每次喂奶时间不宜太长,以7~15分钟为宜。这样有规律的喂奶有利于婴儿消化系统有规律地工作。

如果妈妈无法在这些3个小时喂一次奶,可 把乳汁挤到奶瓶里,到宝宝需要喝奶时进行喂养。

哺乳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哺乳时不要让孩子过度牵拉乳头,每次哺乳后,用手轻轻托起乳房按摩10分钟。

2、每日至少用温水洗乳房2次,这样不仅有利于乳房的清洁卫生,而且能增加悬韧带的弹性,从而防止乳房下垂。

3、乳罩要选择松紧合适的,令其发挥最佳提托的效果。

4、哺乳期不要过长,孩子满10个月时,就应该断奶。

5、坚持做俯卧撑等扩胸运动,促使胸肌发达有力,增强对乳房的支撑作用。

提醒:优质母乳的来源

1、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妈妈和宝宝能量的来源。米、面、杂粮、土豆、番薯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哺乳期间要比平日多吃些。

2、优质的蛋白:蛋白质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基础。鱼、禽、肉及动物内脏、蛋、奶及豆制品等可以提供优质的蛋白质。

3、适量的脂肪:脂肪不但可以提供能量,还可以提供脂肪酸,参与婴儿的大脑发育。

4、足够的矿物质:瘦肉、血豆腐、肝等含铁的食物可预防乳母贫血;牛奶、豆类、芝麻酱等含钙食物促进宝宝骨骼的生长发育;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可以提供碘。

5、必须的维生素:深绿色,黄红色蔬菜及水果,可提供维生素A;适当的晒太阳可补充维生素D;瘦肉,蛋,肝,粗粮,蘑菇等可提供维生素B;新鲜水果特别是鲜枣、山楂、猕猴桃等含维生素C丰富。

小知识链接:母乳喂养时间长宝宝更聪明

根据研究表明,母乳的喂养时间可能和婴儿的智商有关。挪威科技大学的医学专家测试了345名13个月大婴儿的智商和运动技巧,并于他们五岁时重作测试。这些研究对象当中,近三分之二的食用母乳期至少都有六个月,不过其中有17%在不满三个月大时,就改以奶瓶喂食。

无论在哪个年龄层,哺喂母乳与运动技能都并无相互关联。

但是那些三个月大后就不再吃母乳的婴儿,到了13个月大和五岁前,分别在心智与整体智商方面的表现比平均低的可能较大。

这项发现支持了多数医师对“哺喂母乳最好”的建议。研究报告作出结论:哺喂母乳期间长短与心智发展有正向关联,即使在调整过母亲年龄、教育、智商和怀孕期间吸烟与否等因子后亦然。

认为最佳的婴儿喂养方法是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纯母乳喂养。

易过敏婴儿半岁前必须吃纯母乳之所以这样建议,是因为孩子在6个月内如果能做到纯母乳喂养,要比早早就开始喝牛奶的孩子患过敏症的风险低。

虽然这个结论尚未经过比对试验,但是,因出生不久就开始喝牛奶而导致湿疹过敏的病例在儿童门诊比比皆是,原因就是患儿对牛奶等食物的某些消化不完全的大分子蛋白质过敏。

6个月以内的孩子是食物过敏的高发年龄段,而牛奶和鸡蛋是引起过敏最常见的食物。如果宝宝未满6个月就开始喝牛奶、添加辅食的话,会增加婴儿患过敏症的风险。

为了防止婴儿食物过敏,一般在开始试用新的食物时,必须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如无过敏反应,经过7-10天后再增添另一种新的食物。如果宝宝对牛奶过敏,可改用蛋白水解奶。如果宝宝对蛋白过敏,可只给蛋黄,且要将蛋黄外层剥去,以保证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宝宝营养不良,纯母乳喂养时间也不应超过7-8个月。

哺乳期新妈们应该要怎样吃柚子呢

微酸带甜的柚子自然也是不少妈妈们非常中意的水果啦!看着一个个又大又黄的柚子,真的是快要流口水了,但是对处于哺乳期的妈妈们,又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虽然都说多吃水果好,可是哺乳期的妈妈们能不能吃柚子呢?吃柚子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柚子是芸香科植物柚的成熟果实,主要产自南方地区。其味道清香、酸甜、凉润,营养丰富,药用价值也非常高。

柚子营养价值

柚子的营养价值:

中医认为,柚子果肉性寒,味甘、酸,具有止咳平喘、清热化痰、健脾消食、解酒除烦之功效;柚皮又名橘红,广橘红性属温热,味虽苦、辛,但却有理气化痰、健脾消食、散寒燥湿的作用;而最受欢迎的柚子里面的籽则是柚的种子,功效与橘核非常相似,可以疝气呢;柚叶,具有消炎、镇痛、利湿等医疗作用,柚子似乎全身都是宝呢!

现代医学研究也显示,柚肉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等成分,故有降血糖、降血脂、减肥、美肤养容等功效。

说了这么多柚子的好处,那么哺乳期的妈妈们自然已经对柚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柚子属性较寒,哺乳期妈妈们的饮食规则里面可是少吃或不吃寒凉性食物哦!柚子的效果虽然多,但是妈妈们在食用的时候还要需要注意一下。

吃柚子要注意什么

注意事项

1、味道太过苦涩的柚子不要食用。

2、柚子食用量要适当,不能一次吃太多,不然会影响到肝脏解毒致使受损还可能引起其它不良的反应呢,而且若过多饮食柚子,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宝宝,致使宝宝拉肚子或者肝脏受到影响。

3、柚子不可以与抗过敏类药特非那丁一同食用,若不慎食用可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引起心宣纤维颤动,甚至猝死。此外与柚子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还有硝苯地平等抗精神病药,西沙必利等胃肠药,咖啡因等中枢兴奋剂等。据医学专家提示: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只要饮用一杯柚子汁,都可能会引起极为严重的后果,服药时千万别吃柚子或饮柚子汁。妈妈们更要注意哦,在哺乳期间妈妈们吃的过任何东西经过自身的消化分解都会通过乳汁达至宝宝体内,被宝宝吸收。

新妈们在哺乳期应该要怎样吃水果呢

哺乳期不能吃的东西有哪些?凉性的东西就不宜吃。食物有凉性和温性之分,水果也有。

水果的四性

水果的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属性,应根据体质来选用。如寒性体质的人不适合吃太多寒性水果,否则,对养生不利。

水果四性

寒,凉性水果可清热降火,使人体能量代谢率降低,让热量下降。因此,产妇忌食寒,凉性水果即是此理。

温,热性水果可以祛寒,补虚,使人体的能量代谢率提高,增加人体热量。因此,产妇应多食此类水果。

中性水果可开胃健脾,补虚,易消化,身强体健者可长期食用。

哺乳期不能吃哪些水果

夏天里的水果大部分是凉性水果,如:香瓜、西瓜、甜瓜、梨、奇异果、芒果、柚子等。凉性水果吃多了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如果哺乳妈妈过量食用西瓜等凉性水果,也容易导致宝宝腹泻。

西瓜

热性水果:山楂、樱桃、石榴、荔枝等属于温热性,但是夏天过量食用温性水果容易上火,哺乳期的妈妈不要多吃。

哺乳期食用最保险的水果

中性水果:葡萄、苹果、桃、杏、菠萝、龙眼、甘蔗、乌梅等属于中性水果,苹果最为普遍,一年四季都有,应该是哺乳妈妈最保险的水果。

本文Hash:341ea507d7fa5d54eabcf6d780b86b8f483d398e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