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新妈妈患病还能接着母乳喂养吗

母乳喂养有利于宝宝的健康,这几乎是所有母亲的共识。但在现实中,关于母乳喂养却有着许多的疑问,如“母亲感冒了就应该停止喂养,否则容易传染给宝宝”、“宝宝体重下降是不是妈妈的奶营养不够?”、“好的配方奶粉是否营养更全面?”……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表示,母乳喂养的关键除了“母乳”之外,还应该体现在“喂养”方式上面。

误区一:

乳汁没出来就不喂宝宝

崔玉涛:现在许多不能给孩子喂母乳的妈妈,问题大多出在“没有母乳”上。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宝宝出生后吸入母乳最早喂的是细菌而不是乳汁。细菌在整个人的肠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母乳喂养是母乳+细菌同时喂孩子的过程。母乳是有细菌的,但这个细菌不是致病菌,而是妈妈在生孩子之前的二三十年为孩子攒好的对孩子身体有益的细菌。人出生后免疫系统怎么成熟?其实吃细菌是最早的成熟过程。孩子细菌吃得早,孩子的免疫系统就早建立。这样免疫系统被启动了以后,我们才能够理解他以后的发育。如果不行就要尽可能地模拟母乳喂养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成分的模拟。

因此,无论有没有母乳,孩子出生后都应该尽早让孩子开始吸吮,最好的情况是出生后30分钟内开始。但目前能这样做的并不多,很大理由是妈妈还没有乳汁,这其实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事实上应该坚持先吃细菌,而不是见了乳汁才开始喂。

产后哺乳误区

误区二:

把乳头消毒干净再喂宝宝

崔玉涛: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细菌是有害的,比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那吃进去不会对孩子有害吗?细菌在空气中能够存活的叫需氧菌,这些细菌被我们吃进去的同时也有空气被咽进去了。需氧菌要存活一定需要消耗氧气,这就让氧气在消化道总变得越来越少,到了大肠的时候,氧气被消耗光了,这些需氧菌自然就不会存活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肠道健康是在每次进餐的时候吃进一点点的需氧菌,同时在消耗被吞进去空气的时候细菌走向了自然灭亡的过程。

因此,千万不要认为一看见细菌,就觉得这些细菌太脏了,孩子吃了以后一定得病。正因为有些有害菌是需氧菌,当肠道变成无氧环境的时候,细菌走向灭亡,才能让同时吃进去的双歧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生存。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母乳喂养不需要做不必要的杀菌消毒。

误区三:

妈妈生病就停止喂养

崔玉涛:母乳喂养的时候,妈妈或会患上疾病。不管是消化道的生病,还是呼吸道的生病,妈妈在生病以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会通过乳汁喂孩子,但绝对不会把细菌病毒喂给孩子。如果呼吸道感染妈妈喂孩子可以戴口罩,消化道感染妈妈喂孩子之前要洗手。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孩子真正从乳汁接受的,是妈妈在生病期间,从新的病原体刺激中产生的抗体,其实这对孩子是更好的事情,这可以说又是母乳喂养过程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误区四:

宝宝体重下降是母乳营养不够

崔玉涛:如果婴儿出生后体重下降,母亲就会质疑自己的母乳营养不够。临床上就有不少母亲产生过这个疑问。其实溶解度高(看着透明)的,孩子肠道吸收效果越好,很多时候家长会产生一个误区,觉得越浑浊“内容”越多,而越清则越没东西。实际上我们评价喂养的效果,要看孩子的生长。一般来说,体重下降没有超过出生时的7%就应该坚持母乳喂养。

只有体重下降超过7%,才必须加所谓的配方奶。但这同样需要注重母乳喂养的过程——一定要 先吸吮妈妈乳房,才能给孩子喂配方奶,不能一次母乳一次配方奶。只有在吸吮妈妈乳房的过程中正常的菌群才能够进入宝宝体内,另一方面妈妈有多少乳汁都先吃进去了,配方奶只是弥补母乳的不足。

母乳营养不够

产后休息不好经过艰难的孕育过程宝宝终于出生了,新妈妈对于宝宝牵挂和好奇是分分秒秒的。当宝宝睡熟时,妈妈会看着他,生怕有什么闪失。当宝宝醒来时,妈妈又要喂哺孩子。因此在产后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其实产后乳汁的分泌是靠脑下垂体分泌的催乳素,使乳腺发育分泌乳汁的,当休息不好时,减少了脑下垂体分泌的催乳素,使乳汁分泌减少。因此新妈妈一定要抓紧时间休息,新生儿期孩子要睡17~18个小时,应该孩子睡觉,妈妈也跟着睡觉和休息,恢复孕期和分娩期的疲劳,保证尽快下奶。

担心孩子吃不饱刚开始喂奶时许多人认为孩子吃不到什么,担心孩子吃不饱,就急于喂奶粉,当孩子接触了奶瓶,轻易地吃到奶后,他就不再愿意费力吃母乳了。大家都知道使最大的劲叫“使出吃奶的劲儿”。婴儿刚出生时胃像个小玻璃球,有一点初乳就够了,经过一周的生长,胃才像个乒乓球大小,两周像鸡蛋那么大。如果用奶瓶就给孩子撑出一个大胃,总吃不饱,母亲就不断地加奶粉,母乳喂养就断送了,将来孩子就成了个大胖子。

喂养时含接姿势不正确刚开始母乳喂养时,一些新妈妈喂养姿势不正确,使孩子不能及时吃到母乳,孩子着急,妈妈更着急。同时由于喂养姿势不正确,使得母亲出现乳头皲裂,喂养时疼痛难忍,当再次喂养时望而却步,造成喂养失败。

乳房胀奶没有及时疏通一般在产后24~48小时母亲开始涨奶,当胀奶时乳腺管未及时通畅,组织液和血液的增加,干扰乳汁的流出。新妈妈往往伴有乳房的皮肤发红,胀痛,体温增高或发烧。这时宝宝很难含接好。因为胀奶,一些新妈妈望而却步,处理不好还引发乳腺炎,使母乳喂养告终。

哺乳期妈妈患上乳腺炎还能喂奶吗?

乳腺炎是哺乳妈妈最常见的一种乳房疾病,常发生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且普遍为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在缺乏哺乳经验的初产妇身上。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侧的乳房出现发炎症状,局部皮肤发烫、红肿,并有硬块,同一侧的腋窝处淋巴结肿大、按压有疼痛感,并伴有高烧。发生急性乳腺炎时,要尽量把乳房里的乳汁清空。多喝水,尽量不用抗生素。

得了乳腺炎还能喂奶吗?

如果是早期的乳腺炎,母亲没有发高烧,也没有很严重的乳房肿胀,这种情况我认为是可以喂奶的。停止喂奶有几种情况:第一因为乳腺炎使用了很多抗生素。第二是乳腺炎时高烧超过38.5℃,这时候哺乳,婴儿吃了温度过高的奶也会不舒服,这时候建议停止喂奶。

对于患上产后乳腺炎新妈妈,可以采取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自我护理,去医院进行治疗一般一周左右就能痊愈。由于乳腺炎只感染乳房组织,与乳汁无关,因此不会传染给宝宝,可以继续喂奶。

若是只有局部红肿,妈妈可在喂奶前先热敷红肿部位,并且将硬块揉散,哺喂后再冰敷。若是乳头感染、破皮,就该用奶水加以擦拭,或使用医师开立的乳头药膏。为防止宝宝吃到药膏,选择哺喂后再上药,或是哺喂前先以清水清洁乳头。

乳腺炎并没有根本的预防方式,不过尽早哺喂母奶,不但有助于宝宝的吸吮能力,成功哺喂的几率提高,也有助于乳汁排空,间接避免乳腺炎的发生。另外,妈妈在哺喂顺手后,可试着让宝宝从各个角度吸吮乳头,乳汁较易排空。防治乳头皲裂,引发感染。

()

哺乳期能吃西瓜吗?母乳喂养妈妈吃西瓜注意事项

西瓜是我们夏季用于解渴的最佳水果之一,西瓜多汁肉甜,多吃西瓜还有解暑之功效,所以西瓜便成了夏天吃水果的首选。可是哺乳期能吃西瓜吗?之所以会这样提问,那是因为哺乳期虽说不是坐月子,但是因为母乳喂养的妈妈吃的食物将直接分泌成乳汁,流进宝宝体内。妈妈吃的食物健康与否,将地址接影响到宝宝。所以,哺乳期妈妈吃东西尤其要慎重。

哺乳期能吃西瓜吗?总体来讲,西瓜是一种凉性水果,因此产后3-4天里不要吃特别寒性的水果如梨、西瓜。而西瓜又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哺乳期是可以吃西瓜的,哺乳期吃西瓜要注意不能冷冻,而且一次也不要吃过量。宝宝腹泻有时是由很多种情况引起的,应该仔细观察加以分别,只要注意得好,适当的吃吃西瓜不但能增进营养,还可以消暑。

根据宝宝肠胃情况决定哺乳期是否可以吃西瓜

首先,哺乳期妈妈要根据自己宝宝的肠胃状况来决定是否可以吃西瓜,一些宝宝肠胃比较敏感,容易发生腹泻的情况。这时需要妈妈要谨慎选择吃西瓜了。若宝宝胃肠消化功能很好,炎热的夏季,哺乳期妈妈们当然可以吃西瓜的。

其次,缘于西瓜有那么丰富的营养物质,哺乳期妈妈适量的吃一些西瓜,不但可以补充自己体内的营养物质,同时还会使胎儿的营养摄取得到更好的满足。而且西瓜还有可以增加乳汁分泌的好处。

但是哺乳期妈妈吃西瓜一定要注意适量,如果吃西瓜太多,就会摄入过量糖分,会造成糖在血液中的浓度偏高,可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其他新妈妈关于哺乳期能吃西瓜吗的经验谈

1、可以啊,没关系的。有的宝宝可能妈妈一吃凉的东西就会拉肚子。有的宝宝就一点事也没有。宝宝如果拉肚子的话,你就稍微忌一下口。

2、宝宝有腹泻的话就别吃了,等宝宝好了以后可以吃的。如果实在想吃就吃一点,少吃不要吃凉的,吃常温的就行了。

3、哺乳期能吃西瓜吗?当然可以吃啊。但是要适量。西瓜是利尿的,吃多了容易形成肾脏负担,会经常跑厕所。还有有糖尿病的妈妈也要少吃。不要吃冰西瓜。

4、可以吃,我家宝宝8个月了,也在哺乳期,我天天都在吃西瓜,不过要注意最好是新鲜的保鲜也别超过24小时。

5、哺乳期应该是应该可以吃的吧,坐月子的时候,我都是把水果加热后再吃的,有的就直接榨成汁,加热后喝

哺乳期妈妈吃西瓜注意事项

哺乳期能吃西瓜吗?最好不要吃“冰西瓜”,因为冰箱内冷藏的西瓜温度过低,可能会影响母乳质量,进而影响宝宝健康。另外,一些患有感冒(哺乳期感冒吃什么药)或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妈妈最好少吃西瓜,因为这样会加重病情。同时,为避免引起自己和宝宝患上肠胃疾病,妈妈们吃西瓜时还要选择新鲜的、熟透的西瓜。

从上面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哺乳期妈妈是可以吃西瓜的,不过凡量不要过量,西瓜是偏凉性水果,吃多了容易引起宝宝拉肚子哦。另外,哺乳期的妈妈应该多吃有助于乳汁分泌的食物,多喝汤水,最主要的是不能偏食哦。

()

推荐阅读:哺乳期不能吃的东西哺乳期感冒吃什么药哺乳期会怀孕吗

本文Hash:ea3d9d6332de345c5ad70dc0dbf46f91a0a9dad6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