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聪明过人的孩子?

许多家长提出同一个尖锐问题:应该如何教育聪明过人的孩子?比如Caicai网友提到:“我儿子6岁多,从小经常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兴趣,但与其他小朋友玩的方面没有别人活泼。有人说他远比一般孩子聪明,应特别教育,否则耽误了。”看来我们这些”平凡“的父母对于早慧儿(俗称“神童)的早期教育感到迷茫。

在过往的天才教育中,不乏有难以负压而轻生的“神童”:12岁湖北女“神童”覃瑶,两岁上学,12岁被保送进重点高中,却因不堪来自各界的压力跳水自溺。“神童”不可能一手擎天,更撑不起父母师长压给他们的那份重负。家有“神童”,怎么办?

培养“神童”到底为了谁?

我身边有个朋友是哈佛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博士,儿子Dylan3岁时被测出来IQ高于一般人,具备“神童”特质。在刚得知Dylan智商超常时,她曾带着儿子到一个“天才儿童中心”学习,其中的一门课程是有关西方艺术和文化。专家用了大量名画家的卡片,反复展示这些画的作者、出生年月和国家。久而久之,当她单独出示某张作品的时候,Dylan就可以正确说出作品、画家等等细节。就是这次培训让Dylan妈妈如梦初醒: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一面,早期儿童教育的特色是:反复、反复再反复。从色、形、音、动等方面提高对宝宝眼、鼻、耳、嘴、手脚触觉(5bigsenses)等方面的刺激,积少成多,早期知识就是这样产生的。“那父母为何要开发‘早慧’?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学习还是父母亲的虚荣心?培养一个天才的意义在哪里?”Dylan妈妈向自己提问。

“早期,我在教育儿子上也走过弯路。”Dylan妈妈回忆说,“在儿子5岁以前,因为孩子超前的学习能力,不能适应固有的学前教育内容。我就和5个妈妈们一起,在家中给儿子开起了“小灶”。结果,我发现Dylan在5岁时已表现出些微的不合群,虽然学习超前但心智发育不健全。”于是,Dylan妈妈借着全家移居中国的契机,有意让孩子融入普通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与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规定每天回家至少在户外玩一小时;带他周游世界,开拓眼界陶冶情操。“我发现儿子比以前快乐了,再也不会因目前所接受的知识滞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他非常满意现在作为一个普通适龄儿童的状态。”Dylan妈妈这样描述他儿子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培养“神童”一定要超前越级吗?

其实,把“神童”训练成特立独行于普罗大众之外,并给予他们超前于心智发育之上的特殊教育,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认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反式教育”,因此被普遍摒弃。比如,比利时教育部门与“天才”儿童的家长们达成共识,不提倡天才儿童“特殊化”。因为天才儿童尽管在某方面超出同龄孩子,但在身心发育上他们仍应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规,应该经历童年,拥有童趣和童心。所以融入正常的教育体制比隔离式的天才教育更合理,脱轨的结果只会让“神童”的童年如孤雁离群,在成长过程中必定出现许多性格和心理问题。

培养“神童”就是激发潜能

Dylan妈妈强调,她坚持培养一个适龄快乐的孩子,但这并不等于放弃对Dylan天才的挖掘。“做父母的用心地去针对性地教孩子,与孩子玩,所有关键就是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点上Dylan妈妈非常赞同美国对于天才教育的定位: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的“早慧”才能自然流露,这不同于中国背负重压式的智力开发和强制性的应试教育。同时,美国的学校会为“早慧”的学生找出他们的特长,并就此特长提供比普通班学生更深入 、更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美国的天才教育特别重视激发“神童”们在知识学习之外的其它综合素质的潜能,例如培养独立能力、团队协作、创造力等,领导才能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归纳起来,西方较合理的做法是,创造自然的环境,用潜移默化的引导来挖掘和培养天才;对有“早慧“迹象的孩子实行保护和有目标性的补充教育。

聪明的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对于现在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 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聪明的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对于现在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 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本文Hash:461676ae12f436ee338fd8e7e838669a2b45e97f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